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65例临床分析上海市崇明县中心医院202150施汉范老年人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预后也较差。本文对近12年本院内科收治的65例60岁以上阿斯综合征病例,对其病因和治疗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  相似文献   

2.
杨文珍 《现代保健》2011,(25):105-106
目的探讨24h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引起的心源性晕厥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结果120例患者发生晕厥73例,其中69例晕厥发作与严重心律失常发作的时间一致,且与长R—R间期〉3.0S及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另4例未记录到晕厥时有心律失常。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怀疑为心源性晕厥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对阴性结果者,并不能完全排除心源性晕厥。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尿常规检查在诊断心源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8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TOAST类型将其分为心源性组(27例)和非心源性组(31例)。之后对患者入院24h内的尿液进行收集,通过血肌酐及尿常规检查,在相关指标参考范围的标准下,对全部患者进行心源性脑梗死类型的诊断。结果两组患者血肌酐水平、白细胞、红细胞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尿蛋白、尿比重差异对比则无统计学意义。心源性组脑梗死阳性与阴性者分别为18例和9例;非心源性组脑梗死阳性与阴性者分别为14例和17例。结论测定患者的尿白细胞、红细胞及血肌酐水平,对心源性脑梗死的治疗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配合相关的临床体征,更利于其治疗与诊断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经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结果:在2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经过积极抢救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有1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6%。结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临床上通过早确诊,早治疗,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及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摆脱痛苦,早日痊愈。  相似文献   

5.
丁菁 《中国卫生产业》2014,(15):142+144-142,144
目的:研究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月间在我院接受治疗患者56例,整理临床病例资料并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分析得出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和诊疗效果。结果对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降低颅内压、脱水治疗后,在患者恢复期内,又对其进行运动、针刺等治疗,在56例病例当中,23例患者为心脏瓣膜病性房颤,17例病患为非心脏瓣膜病性房颤,16例患者为其他原因。该病临床症状有失语、颅内压增高、偏瘫、共济失调等。经过治疗后56例患者有25例患者基本康复,有11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有12例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有8例患者经治疗无效,其中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根据我院临床治疗结果分析,得出结论,采取降低颅内压、脱水等治疗措施有助于提高心源性脑栓塞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2岁,于1989年5月14日凌晨急性心梗并心源性休克急诊入院。该患于深夜无任何诱因突然前胸疼痛伴有恶心、呕吐,遂即意识不清。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有烟酒嗜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参阅文献,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依据病理机制和病因学选择心源性晕厥的诊断手段,依据回顾性分析中得到的各项诊断指标的效能参数制定出合理的诊断程序;通过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价该诊断程序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其综合诊断效能。以期提高心源性晕厥人群的诊断效率,降低诊断成本。方法本研究对2010~2012年间就诊于我院的328例晕厥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其中83例经过严格而细致的检查并进行了1~3年(平均1.57年)的随访获得心源性晕厥诊断。对回顾性研究中各项不同的诊断指标进行评估,得到不同诊断指标的评价参数(例如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根据不同病因和机制的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诊断程序,并在2012~2014年间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序贯进入我院就诊的345例晕厥患者根据回顾性研究中制定的诊断程序进行诊断,同时对入组患者中出现二次晕厥的患者(包括已经明确诊断的患者和未曾明确的患者)重复采用诊断程序进行诊断,进一步验证诊断程序的诊断效能。结果 345例晕厥患者经过整个诊断程序可明确诊断患者为295例,85.51%;50例为诊断不明,占14.49%。最常见的病因为血管迷走性晕厥共182例,占61.69%;其次为心源性晕厥共85例,占24.63%;16例为精神性晕厥,占5.42%;12例为代谢性晕厥,占4.06%。12例不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有6例明确了诊断,均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例明确诊断的二次晕厥患者中,18例依旧明确为之前诊断,2例为心源性晕厥新增合并血管迷走性晕厥。结论该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能较好及较早的协助明确心源性晕厥的诊断且重复性良好,建立简单、高效、廉价的心源性晕厥诊断程序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工作,可有效地提高心源性晕厥的病因学诊断率从而有利于及时对病人进行治疗和抢救。  相似文献   

8.
文章回顾92例急诊收治的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尽早诊断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及时明确晕厥发作次数、晕厥症状、晕厥诱发因素、基础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类型,有助于提高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患者的临床急诊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情况进行探析.方法:对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心内科诊治的73例老年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5例并发心源性休克者纳入观察组,38例未并发者纳入对比组,分析和总结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掌握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通过分析,脑梗病史、心梗病史、并慢性心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等是老年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有关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介入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常规治疗患者的66.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加强体征监护,有效应对并发症,采取介入疗法,能有效改善预后,减少病死发生,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观察组(57例,发生出血转化)和对照组(143例,未发生出血转化)。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的年龄、性别、尿蛋白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础疾病、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溶栓治疗占比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基础疾病、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基础疾病、心房颤动、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是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需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朱慧君 《药物与人》2014,(1S):42-42
目的:探讨东菱克栓酶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其东菱克栓酶治疗,且治疗前对患者采取CSS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治疗一个月后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采取Rankin量表评分)。结果:东菱克栓酶治疗心源性脑栓塞预后良好率为71、67%,预后不良率为28.33%。且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及发病入院间隔时间为疗效主要影响因素。结衿,东菱克栓酶在心源性脑栓塞发病早期使用效果较好,若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或发病入院间隔时间过长,则要慎用东菱克栓酶。  相似文献   

12.
熊俊 《中国卫生产业》2014,(7):126+128-126,128
目的采取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和分析保守治疗于介入治疗对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选取60例因为急性心肌梗死所引发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将所选取的病例按照PCI治疗方式以及常规溶栓药物方式分成PCI组和常规组,观察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血管开通率。结果PCI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以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常规组,具有明显差异性和统计意义。结论对确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明显提高梗塞处的血管开通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对该病的预后产生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胸痛是临床常见症状,根据是否由循环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引起可分为心源性胸痛和非心源性胸痛。由于心源性胸痛的发病率较高及其所致的严重后果而广泛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临床工作中由于医生过分重视心源性胸痛,往往忽略其他疾病所致的胸痛-非心源性胸痛,使患者常难以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的病因与高危心电图表现。方法分析48例在入院时或入院后至少发生1次心源性晕厥患者的病因及其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1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护心电图形。结果48例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晕厥最常见的基本病因为急性冠心病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其次为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及其他病因;低钾血症是最常见的诱因;最常见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类型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其高危心电图表现:继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异常J波;复杂性室性早搏;急性心肌梗死伴ST—T电交替,或广泛前壁心肌梗死伴墓碑样ST段抬高;扩张型心肌病伴进展性QRS波群低电压。上述各种病因心源性晕厥者有各自不同的临床及心电学特征。结论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致心源性晕厥存在多种病因及高危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15.
靳素萍 《健康大视野》2006,14(8):115-115
急诊所遇病人常病情急危重,如果病人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搞清病因、明确诊断是急诊医护人员的难题,笔者临床曾遇见1例心源性休克误诊为过敏性休克,印象颇深,愿与同道共勉。  相似文献   

16.
老人出现腹痛要警惕心脏疾患的发生。由心脏疾病所引起的腹痛称为心源性腹痛。老年人心源性腹痛较容易发生误诊或漏诊,常被误诊为急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肝炎、胃痉挛、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老年人出现腹痛要警惕下列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之一,按心律失常的发生是否与心脏本身有关,可分为心源性心律失常与非心源性心律失常,该文总结了非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老年人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进行研究,分析使用不同方法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症状的干预效果,根据分析结果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将我院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2组,将其中年龄在65岁或者以上的患者设为老年组,人数为16例;另外一组65岁以下的患者为成年组,人数为44例。另外将1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根据其不同灌注治疗方式分成2组,将其中9例患者设置为研究组,临床治疗时给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治疗;另外7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临床治疗时使用非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然后根据2组患者接受不同再灌注治疗后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症状的预后进行比较其差异。结果经过临床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不同干预方式进行研究发现,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非介入治疗的患者相比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P<0.05);研究组的患者临床症状为不典型的患者多,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并发症多(P<0.05)。结论在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分析,发现介入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心源性休克的的症状,提高患者预后情况。在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根据患者所发生的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以及护理措施,要及时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及时给予介入方法的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2010年6月~2011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26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观察患者各指标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治疗2h后对PaO2及RF的改善比对照组显著(P<0.05);而2组间指搏SaO2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对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价格低,操作简单,在临床实践中易于执行,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效果。方法分析16例AMI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后的治疗效果。结果16例接受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其中的10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存活11例,死亡5例,存活率为68.8%。结论IABP可有效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了生存率,是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