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在室间隔膜部瘤(PPVS)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随访情况.资料与方法对68例室间隔缺损(VSD)伴PPVS患儿进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选择4~14 mm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行胸部X线、心电图及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68例封堵VSD的患儿中,62例成功,成功率为91.2%.术后24 h复查超声心动图,8例少量残余分流.术后1年复查残余分流消失.9例传导阻滞患者术后3个月心电图均恢复正常.24个月随访无迟发性心律失常.结论 国产封堵器封堵PPVS安全、可行,并发症少.但需注意中、长期观察及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沿海居民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在心脏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 100例心脏手术患者,其中40例为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60例为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风心病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 h,4、8、30 d测定血浆BNP浓度;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冠心病和风心病患者术前血浆BNP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术后即刻与术前相似,此后迅速上升,24 h达到高峰.然后开始随病情的恢复逐渐下降,术后8 d尚未降到术前水平,术后30 d明显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功能分级之间BNP差异显著,与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r=0.455,P<0.01),与LVEF呈负相关(r=-0.122,P<0.01).结论 血浆BNP浓度在体外循环和非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中的变化相似,体外循环期间BNP没有进一步升高,且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F呈较好的相关性,能敏感而特异地反映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士兵训练强度与血浆脑钠素(BNP)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某部60例健康士兵进行10km长跑,训练前、训练后即刻及训练后24h行血浆BNP浓度测定。结果:训练后即刻较训练前血浆BNP浓度明显升高,(455±165)pmol/L对(144±48)pmol/L(P<0.01);训练后24h较训练前血浆BNP浓度差异不显著,(137±56)pmol/L对(144±48)pmol/L(P>0.05)。结论:随着训练强度的加大,血浆BNP浓度逐渐升高;充分休息后,血浆BNP浓度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对心电图QT离散度(QTd)、矫正QT离散度(QTcd)及左室电压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5月-2011年10月在空军总医院心脏中心成功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VSD患儿50例。对患儿术前、术后1d及术后6个月的心电图、心脏彩超结果进行分析,测量QTd、QTcd、RV5、SV1、Ra VL、SV3、左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观察介入封堵术后QTd、QTcd、左室电压(RV5+SV1、Ra VL+SV3)的变化特点。结果介入治疗术后QTd、QTcd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术后左室电压(RV5+SV1、Ra VL+SV3)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封堵治疗VSD后QTd、QTcd明显缩短,左室电压明显下降,显著改善了心室的电重构。  相似文献   

5.
自制封堵器闭合膜部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评价应用自制双盘形室间隔缺损 (VSD)封堵器闭合膜部VSD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196例先天性心脏病膜部VSD患者 ,左心室造影测量VSD直径 3~ 17mm ,平均 (4 .76± 2 .96 )mm。应用 7~ 10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器直径为 4~ 2 0mm ,平均(6 .6 8± 2 .76 )mm ,封堵后 15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波检查 ,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 5d。出院前 ,术后 1、6个月和 1年定期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196例中 191例患者封堵成功 ,成功率 97.4 %。未成功的 5例中 ,3例因导管未能通过VSD处 ,2例因封堵器放置后影响主动脉瓣关闭 ,而放弃封堵治疗。 180例术后 15min左心室造影、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封堵 ,11例术后即刻造影示少量分流 ,1个月后超声复查 ,8例完全封堵 ,其余 3例仍存在微量分流。并发右房室瓣少量返流 3例。术中并发短暂的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为 5和 12例 ,2例并发一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封堵器放置后 2例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随访期间未恢复。 4例示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1周后恢复。封堵器放置后脱落 1例 ,经圈套器取出 ,并完成封堵治疗。合并房间隔缺损 4例、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同时成功封堵。X线透视时间 5~ 6 0min ,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应用Ampplatzer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探讨护理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对18例接受介入治疗的VS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针对各自的并发症实施相应护理对策。结果:18例息者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100%,术后1例发生血肿及腓肠静脉血栓,1例传导阻滞,经治疗均痊愈。结论:膜部VSD封堵术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介入治疗方法,为VSD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取代部分病例的外科治疗。通过准确的术前决策,充分的术前准备。娴熟的操作技术以及积极的术后监护处理。可以提高VSD封堵术的技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移植治疗前后缺血性心力衰竭(IHF)患者血浆Apelin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纳入40例IHF患者,分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C)移植组(n=20)及常规治疗组(n=20),分别行BMMC移植及内科常规治疗,另选择20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Apelin、脑钠肽(BNP)基线水平及两组IHF患者经治疗后的血浆Apelin、BNP水平。两组IHF患者治疗前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BMMC移植组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Apelin基线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血浆BNP基线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而两组IHF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MC移植组移植后患者NYHA分级降低,24h尿量增多,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BMMC移植组治疗后7d,患者血浆Apelin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升高(P<0.05),21d则显著升高(P<0.01);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治疗前,治疗后7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BMMC移植组患者血浆Apelin水平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21d这种差异则更加显著(P<0.01)。BMMC移植组治疗后7d,患者血BNP水平与移植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21d时仍明显降低(P<0.05),而常规治疗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治疗前、治疗后7d和治疗后2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和21d时BMMC移植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经BMMC移植治疗后重度IHF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Apelin升高可能是这种改善的重要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行体外循环术(CPB)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及全身炎性反应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脏器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24例行CPB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UTI组及对照组,每组12例.UTI组患者于术中CPB转机前静滴UTI 5 000U/kg,术后第1~3天静脉用UTI 5 000U/kg,每12h一次;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静脉推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8、24,48、72h等8个时间点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应用BET-24A内毒素分析仪检测血浆内毒素浓度.放免法检测血浆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8浓度.在麻醉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及CPB术后4h、8h等4个时间点测定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量指数(SD、HR、平均动脉压(M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动脉血气结果(PaO2、FiO2),根据呼吸监测指标计算肺动态及静态顺应性(CA和Cs)、氧合指数(OI).结果 UTI组与对照组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UTI组血浆TNF-α、IL-β、IL-6、IL-8浓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CI、SI、Cs、Cd、OI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HR、MA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UTI对CPB下心脏手术患者血浆内毒素浓度无明显影响,但可显著降低血浆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减轻术后全身炎性反应,且对循环和呼吸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9.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左心功能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患者于封堵术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观察28例VSD患者封堵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DD)、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大小及变化。结果封堵术后1个月较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EDDEFFS(P<0.05),EDV(P<0.001)ESV(P<0.05)SV(P<0.001)EF,FS无明显变化;封堵术后6个月,6项指标均恢复正常,较,,,术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VSD封堵术能够有效的改善VSD患者的左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左心室及主动脉造影影像学分析,探讨其对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行封堵治疗的VSD患者共106例.分别于封堵前、后常规以LAO 45°~ 55° + CRA 25°行X线左心室造影和主动脉瓣上造影.对于嵴内型、嵴下型的影像学区别,采用加大角度投照(L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