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B族链球菌(GBS)检测的阳性检出率和平板选择性能来评价GBS筛查培养基、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和GBS增菌肉汤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妊娠晚期35~37周孕妇阴道下端及肛周样本242例、中段尿样本15例,同时直接接种及经GBS增菌肉汤增菌后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和GBS筛查平板,观察各培养基上GBS的生长情况。结果直接接种后分别培养24 h和48 h,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均为7.39%(19/257);而GBS筛查培养基的检出率为24 h 5.45%(14/257)、48 h 7.39%(19/257)。经GBS增菌肉汤增菌后,无论培养时间是24 h还是48 h,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均为9.73%(25/257);GBS筛查培养基的检出率均为8.95%(23/257)。与直接接种相比,选择性增菌后GBS的检出率明显升高;2种培养基GBS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样本先经GBS增菌肉汤18~24 h增菌后再接种至GBS筛查培养基或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基,24 h即可观察生长结果,GBS菌落易于辨认且提高了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提高临床标本中血液培养的阳性率 ,研制系列血液增菌液。方法 :配制不同成分的系列血液增菌液 ,对2 48份标本进行同步培养 ,与普通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对照。结果 :共检出 3 5份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14 11%。其中 1号脑心浸液肉汤 :共检出 3 3株各类细菌 ,阳性检出率为 13 3 0 % ;2号胰酶大豆肉汤 :共检出 2 6株各类细菌 ,阳性检出率为10 48% ;3号对氨基苯甲酸肉汤 (常规对照组 ) :共检出 18株各类细菌 ,阳性检出率为 7 2 6% ;4号葡萄糖肉汤 :共检出 2 9株各类细菌 ,阳性检出率为 11 70 % ;5号L型肉汤 :共检出 14株各类细菌 ,占 5 65 %。结论 :使用系列血液增菌液培养基 ,能提高阳性检出可靠性 ,缩短培养时间 ,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佛山市三区自2008年6月至2009年6月26例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及培养(SPCN)阴性结果.方法 按全国结核病细菌学操作规程操作,采用改良罗氏酸性培养基,按萋尼抗酸染色法进行涂片染色镜检.结果 在238例涂片阳性标本中培养阳性212例(总培养阳性率为89.1%),培养阴性26例(总培养阴性率为10.9%).其中南海区132例涂片阳性标本中培养阳性率90.9%(120/132);三水区76例涂片阳性标本中培养阳性率88.2%(67/76);高明区30例涂片阳性标本中培养阳性率为83.3%(25/30).结论 了解佛山市三区涂片阳性培养阴性情况,找出其原因,从而进一步提高培养阳性率,以便做出药敏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培养阳性肉汤直接药敏试验的临床性能, 为优化临床血流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的780份血培养阳性标本, 采用血培养阳性肉汤直接纸片扩散法进行直接药敏试验, 结果与实验室常规药敏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药敏判断折点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100 S32文件。结果排除53份2种以上菌株生长后, 革兰阴性菌331株(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39株、肺炎克雷伯菌79株、铜绿假单胞菌35株、鲍曼不动杆菌21株), 革兰阳性球菌396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5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16株、肠球菌属47株)。与实验室常规药敏试验进行比较, 全部革兰阴性菌分类一致(CA)率为86.0%(1 368/1 591)、重大错误(ME)率为8.7%(139/1 591)、极重大错误(VME)率为0.5%(8/1 591);全部革兰阳性球菌CA%为89.2%(960/1 076)、ME%为7.5%(81/1 076)、VME%为1.0%(11/1 076);大肠埃希菌中亚胺培南的CA%为16/17, 美罗培南的CA%为9...  相似文献   

5.
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送检的693份血液标本进行培养,对双侧双瓶、单侧双瓶和单侧单瓶血培养的真阳性率和污染率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8份双侧双瓶标本中,有44份培养出细菌,其中37份为有意义阳性标本,真阳性率为12.0%(37/308),污染率为2.3%(7/308);320份单侧双瓶标本中,阳性标本31份,有意义的阳性标本23份,真阳性率为7.2%(23/320),污染率为2.5%(8/320);65份单侧单瓶标本中,有7份细菌生长,其中4份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真阳性率为4.6%(3/65),污染率为6.2%(4/65)。双侧双瓶血培养真阳性率明显高于单侧双瓶(χ2=4.051,P<0.05)及单侧单瓶,但与后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3种培养方法污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双瓶血培养可提高血培养阳性率,且并不增加污染率。推广双侧双瓶血培养在临床应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预示革兰阴性(GN)菌血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2月同时进行了血液培养和PCT测定的病例,排除污染生长情况,纳入研究的血液培养阳性499例,依据培养鉴定结果将血液培养阳性病例分组:GN菌血症组314例,其中,男性159例,女性155例; 革兰阳性(GP)菌血症组185例,男性107例,女性78例。对研究对象的血清PCT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GN菌血症组PCT水平(中位数=5.16,0.02~450.10 ng/ml)明显高于GP菌血症组(中位数=0.38,0.02~44.70 ng/ml)(P=0.000); 随着PCT水平的升高,GN菌血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当PCT≥45.0 ng/ml,GN菌血症的比例占到100%; 以6.00 ng/ml为判断值,PCT诊断GN菌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示值和阴性预示值分别为49.4%,85.2%,85.6%和50.0%,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4,95%可信区间(CI)为0.672~0.753,SE=0.0229,P<0.000 1。结论 PCT是预示GN菌血症早期的和可靠的标记物,可以早期地指导抗生素治疗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344份需氧性和176份厌氧性创口拭子标本,平行地用肉汤培养基和琼脂平皿分离培养进行比较试验。原代肉汤培养分离阳性率为8.7%(45/520),而直接球脂平板分离并未发现有细菌生长。而且作者认为,采取用于肉汤分离培养的拭子标本时,无需事先对伤口作特殊处理。用肉汤培养基分离创口拭子标本的微生物学和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比较降钙素原(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的临床价值。方法132例败血症患者纳入该研究,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血液培养实验,并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CT、hs-CRP,评价PCT和hs-CRP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应用价值。结果血液培养阳性与血液培养阴性者PCT的中位浓度分别为7.92ng/mL和0.9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准确率明显高于hs-CRP,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P=0.001)和0.690(P=0.247)。PCT与hs-CRP联合应用预测血液培养阳性与单独应用PCT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检测结果相似,AUC为0.885(P=0.001)。PCT的中位截点为0.91ng/mL时,预测血液培养阳性的灵敏度为90%;PCT的截点为1.14ng/mL时,这一灵敏度仍保持不变。这两个截点水平可以减少51%和56%的不必要的血液培养送检申请。结论与hsCRP相比较,PCT水平可更好地预测败血症患者血液培养阳性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呼吸道感染患儿检测肺炎支原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住院部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400例,均给予肺炎支原体检测;并对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抗体检验结果、不同性别肺炎支原体抗体检验结果以及不同月份肺炎支原体抗体检验结果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400例患者的血液中出现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为112例、其百分比为28.00%;其中小于1岁婴儿阳性率为40.00%(40/100),1~2岁婴幼儿阳性率20.00%(20/100),3~4岁学龄儿童阳性率35.00%(35/100),大于4岁儿童阳性率17.00%(17/100),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40例、百分比20.00%;女性患儿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72例、百分比36.00%,不同性别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月份阳性检出率中1~3月最高,其阳性率为40.00%,10~12月份最低,其阳性率为17.00%,不同月份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肺炎支原体DNA,有利于临床对其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从而及时预防病情恶化,以免造成肺外多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厌氧培养和需氧培养在血培养中分离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采用全自动血液培养仪(BacT/ALERT 3D)进行需氧和厌氧培养并分离菌株。厌氧培养分离的菌株均做耐氧试验。结果 2010年2~5月591份标本共检出81株细菌,阳性率13.71%(81/591),其中需氧培养检测出的细菌为58份,阳性检出率为9.81%(58/591),厌氧培养检测出74株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2.52%;细菌检出最早时间为2h。81株细菌中24h内检出58株(71.60%),24~48h检出17株(20.99%),48h以后检出6株(7.40%)。结论对于血(体)液标本应同时做需氧和厌氧培养,以提高临床细菌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检测胸水中结核抗体(TB-Ab)和TB-DNA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胸水为标本,用斑点免疫金渗试验检测结核抗体,用荧光探针PCR(TaqManPCR)技术检测TB-DNA,同时对胸水进行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结果 179例结核性胸膜炎胸水,结核抗体阳性率为60.89%(109/179)、TB-DNA阳性率为63.13%(113/179),TB-Ab阳性及/或TB-DNA阳性共135例(75.4%),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率为1.1%(2/179)、罗氏培养阳性率为1.68%(3/179).30例非结核性胸膜炎胸水,结核抗体阳性率为6.67%(2/30),TaqManPCR、涂片抗酸染色、罗氏培养都未检出阳性.结论 结核抗体和TB-DNA均是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较好指标,两者联检可进一步提高检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培养假阳性的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采集的2280例血培养标本,扫码后立即载入全自动血培养仪(BaCT/Alert3D),分析标本阳性率与疾病的关系。结果:2280例标本中共检出280例血培养阳性瓶,为观察组,涂片找到细菌和转种平板,有细菌生长的为真阳性,共260例,真阳性率为92.8%,涂片和转种平板均未见细菌生长的为假阳性共20例,假阳性率7.14%。选择同期在院符合做血培养指征的患者280例为对照组,其中对照组血培养假阳性与观察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中20例假阳性血培养瓶,瓶底颜色均变深,查看生长曲线,并没有S型升高,进一步查找原因发现引起血培养假阳性的因素与疾病的相关性有关(如骨髓增殖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糖酮症酸中毒疾病等)。结论:检验工作中,要注意血培养瓶的存放温度、血液采集量、患者疾病的相关性信息,以减少假阳性的出现,为临床提供可靠准确的报告。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青岛市血液检测在新的检测模式下(血清学检测1遍+NAT 1遍)的血液检测结果。方法采用新的检测模式对2013年6月15日-12月31日在青岛市采集的55 529份无偿献血者标本用1遍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对HBs Ag、抗-HCV、抗-HIV进行检测,2种ELISA试剂检测抗-TP。其中54 858例ALT正常,抗-TP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NAT。我们将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结果和NAT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 529例标本中共检出HBs Ag阳性128例(阳性率0.23%),抗-HCV阳性66例(阳性率0.10%),抗-HIV阳性31例(阳性率0.056%),NAT阳性率是0.21%(119例)。其中NAT阳性HBs Ag阳性53例,NAT阳性抗-HCV阳性19例,NAT阳性抗-HIV阳性8例。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的标本中NAT阳性38例。结论血液检测新模式下,NAT和ELISA检测相互补充,有效地提高了血液安全。HBs Ag、抗-HCV和抗-HIV S/CO值与NAT结果的关联性有助于指导血液筛查和阳性献血者的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14.
欧成举  李小宁  俞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0):1168-1169,1172
目的 了解本地区泌尿生殖道炎性反应患者支原体检测阳性率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尿素-精氨酸培肉汤培养基法,对1 266例泌尿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13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 266例患者中支原体阳性408例(32.2%),其中解脲支原体(Uu)感染321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肥达反应在儿童伤寒的诊断价值以及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对251例伤寒患儿中伤寒杆菌培养阳性的87例患儿(伤寒组)及922例非伤寒发热患儿(非伤寒组)的肥达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伤寒组肥达反应阳性率为97%(84/87),非伤寒组为4%(40/9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肥达反应的敏感性为97%,特异性为81%,准确性为82%.伤寒患儿发病后1~4周的阳性率分别为79%、86%、94%、89%.66例伤寒患儿重复1次以上肥达反应,并非O、H抗体凝集效价都呈上升趋势.虽然非伤寒患儿肥达反应可呈假阳性反应,但O、H抗体凝集效价极少达到1∶800.结论 肥达反应仍是当今诊断儿童伤寒尤其是细菌培养阴性伤寒患儿的可靠、有意义的辅助性诊断指标,其价值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未成熟粒细胞(IG)计数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中的应用价值,为SIRS的诊治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58例SIRS疑似患者,根据临床特征和血培养结果分成3组:血培养阳性31例(A组)、临床诊断SIRS而血培养阴性7例(B组)、非SIRS患者20例(C组).分别于诊断前3 d、诊断当日、诊断后3 d采集血样本,利用Sysmex XE-2100血液分析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和IG计数,同时测定C-反应蛋白(CRP).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立SIRS诊断的最佳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建立SIRS的阈值.结果 在A组患者中,22例IG比值升高(>0.355),阳性率为71.0%(22/31);B组和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85.7%(6/7)和65.0%(13/20);当IG比值>0.355时,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72.2%.将CRP>10.0 mg/L定为阳性,A、B、C组的阳性率分别为74.2%(23/31)、71.4%(5/7)、70.0%(14/20);敏感性为73.3%,特异性为35.0%.IG比值和CRP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3%和54.7%.结论 作为SIRS的辅助诊断指标,IG比值较CRP具有更高的特异性.IG比值具有快速、高效和可靠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临床标本中血液培养的阳性率,研制系列血液增菌液。方法:配制不同成分的系列血液增菌液 ,对248份标本进行同步培养,与普通常规细菌培养方法对照。结果:共检出35份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4.11%。其中1号脑心浸液肉汤:共检出33株各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3.0%;2号胰酶大豆肉汤:共检出26株各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0.48%;3号对氨基苯甲酸肉汤(常规对照组):共检出18株各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7.26%;4号葡萄糖肉汤:共检出29株各类细菌,阳性检出率为11.70%;5号L型肉汤:共检出14株各类细菌,占5.65%。结论:使用系列血液增菌液培养基,能提高阳性检出可靠性,缩短培养时间,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XpertMTB/RIF)在快速诊断儿童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经临床诊断的120例肺结核患儿,采集肺泡灌洗液标本,分别行结核分枝杆菌罗氏培养、比例法药敏试验及XpertMTB/RIF检测。结果 120例灌洗液,罗氏培养显示,25例阳性,阳性率20. 83%(25/120); XpertMTB/RIF检测显示,74例阳性,阳性率61. 67%(74/120)。25例罗氏培养阳性的标本中,Xpert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96. 00%(24/25),95例罗氏培养阴性标本中,XpertMTB/RIF检测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52. 63%(50/95)。以比例法药敏试验结果为"金标准",XpertMTB/RIF检测利福平耐药的敏感度为100. 00%(3/3),特异度为95. 45%(21/22)。结论 XpertMTB/RIF可快速检测儿童肺泡灌洗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及利福平耐药情况,敏感度较高,对儿童肺结核诊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新疆地区13 681份标本的抗核抗体(ANA)检测结果,探讨抗核抗体筛查在各类疾病发病中的阳性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 ANA的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3 681例检测标本的ANA阳性率为30.22%,4 134例阳性标本覆盖临床多种疾病或症状,在皮肤科相关疾病中ANA阳性率最高为61.85%(603/975),其中SLE阳性率为84.53%(317/375),其余皮肤类疾病阳性率为47.67%(286/600),其次风湿类疾病阳性率为35.24%(123/349),血液系统疾病阳性率为30.37%(191/629),其余疾病如呼吸、内分泌、肝胆系统及发热、黄疸、浮肿等症状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也在较高水平.结论 ANA阳性标本囊括临床多种疾病和症状体征,其阳性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病具有诊断价值,但在其他疾病中阳性率也较高,临床工作者在其他疾病及症状中有必要进行ANA筛查,同时根据ANA阳性结果结合临床进行合理诊治.  相似文献   

20.
双相血培养瓶在诊断小儿败血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室采用法国生物 -梅里埃公司生产的需氧双相血培养瓶 ( Hemoline) ,对 1 533例小儿发热待查病人进行了血液培养 ,结果 2 39例阳性 ,阳性率 1 5.6% ,共分离 35种菌株。现加以分析报道。方  法一、无菌操作取患儿血液 0 .5~ 2 ml注入双相血培养瓶 ,摇匀 ,培养 4h后 ,倾斜瓶子使培养物布满琼脂 ,然后垂直培养于 35℃至 1 6~ 2 4 h。观察液体及固体培养基上有无细菌生长。如无生长 ,再培养2 4 h,第二次观察结果。如仍阴性 ,再使培养物布满琼脂后孵育 ,每天观察至第 5天 ,每 48h倾斜瓶子转种一次。观察 5天无生长则报告阴性。二、如有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