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住房保障是关系民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居民住房保障问题不能仅依靠市场去解决,中央及地方政府必须承担住房保障责任,要让全体社会成员均等地享受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发展的利益.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央住房保障政策的重要举措.然而长期以来,地方政府注重考虑局部经济利益,忽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形成了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央政府的政策收效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政府是否采取积极的履责态度.文章运用"智猪博弈"模型解释上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资金缺口问题日益凸显。保障性住房所具有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应作为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主体,并应以财政和税收作为筹资的主要工具。而弥补当前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缺口的主要突破口应在于对现行财税体制的改革。其中,土地出让金收入制度、住房保障的财政补贴模式及相关税收政策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西安地铁对解决公共交通问题意义重大,有效发挥地铁作用,关键在于从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优化现行供给模式,即投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的组合。调查发现,西安地铁存在政府财政负担过重,供给质量与效率不高的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供给主体性质单一。而最适合西安地铁的供给模式是采用政府投资下市场化运作的投融资模式,形成多元主体互动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4.
发达国家住房政策的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明 《东岳论丛》2007,28(4):1-10
住房问题是近年来国内各界所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住房生产、供给、消费过程中,国家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在国内外都是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根据文献资料,论述发达国家住房政策形成的历史背景,分析住房政策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重要因素的关系,如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社会结构、劳工市场状况等,阐述了国家干预住房问题可运用的一些具体措施,并根据一些发达国家在住房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保障性住房的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会不断增长,因为结构以及资金和财政负担等问题,保障性住房的出售会成为必然的选择。保障性住房的出售涉及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障性住房出售的目标、原则、阶段安排、房源、对象、主体、方式、价格、收益分配、程序、管理,明确这些问题是制定科学的出售政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92-197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也是当前中国住房问题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但目前面临着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住房建设用地配置制度、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以及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缺失等方面的约束。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化解当前所面临的体制约束。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实施按常住人口配置住房建设用地的制度,建立与常住人口挂钩、分级负责的财政体制,发展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和竞争性住房金融市场,并以"两政"改革驱动建立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谈到民生问题,自然绕不开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来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则体现了居住目标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与跨越,也是解决中国住房民生问题的理性选择。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落实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多元责任。群策群力,以达契合。  相似文献   

8.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从公共服务供给这一相对具体的层面上来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解决的好坏同样是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最终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公共服务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三个层次的具体分析,我们应实行政府主导提供,多元主体合作生产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住房政策存在两种欠缺:一是仅有经济政策思维,缺乏社会政策思维;二是仅有简单福利思维,缺乏混合福利思维。这样两种欠缺,依次导致两种住房困难群体的出现:一种是无法以市场方式解决住房需求的困难群体;另一种是既无法进入住房市场,也无法从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得益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住房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大的社会不满。为了更好地改进中国的住房政策,明确政府责任,中国应当借鉴和参考混合福利理论。首先,政府应该提高福利供给,中央财政应该有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公共预算,并有相应的政策目标与政策要求。其次,应该重新评估家庭在住房福利构成中的作用和贡献,设法鼓励、刺激和调动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综合使用税收、贷款、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支撑和激励家庭在住房福利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再次,积极发展自下而上的福利支持系统,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收集与咨询系统,以充分反映和了解社会底层福利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南方论刊》2012,(8):116-117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对于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宝安区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住房保障职  相似文献   

11.
基于住房“过滤”模型的住房福利政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08,(10):70-73
住房“过滤”论近年来主要用于住房福利的研究,文章从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出发,建立住房三市场“过滤”模型,分析了“两限房”和经济适用房在处于低级市场并且被低收入者购买、处于中级市场被中级收入者购买等情况下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廉租房”实行实物配租和货币补贴这两种情况下对住房市场的影响,并给出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3.
杨玲 《西部论坛》2011,(5):35-43
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品种不断创,保障对象不断多样化,需要各地改革完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在供应管理上需要注意保障群体的多元化、多层次特点,在需求管理上也要不断调整保障住房进入和退出的限制条件。重庆市保障性住房管理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管理机构尚不健全,机构力量薄弱,机构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方式单一,且租金标准与中低收入者期望存在差距;保障对象扩大化影响到保障政策的公平性,准入和审核方式需进一步完善,退出监管困难。应尽快出台住房保障相关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管理机构职能,建立分工明确、层级清晰的保障性住房管理体制;采取多元化供应方式,根据住房经济支付能力确定租金,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供应;合理确定保障范围,严把进入关,实施有效的退出管理,以严格保障性住房需求管理。  相似文献   

14.
能否正确把握和有效解决共同富裕问题,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市场层面,要正确看待市场的平等问题,区分分配不均的市场因素和体制因素,在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中,将收入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政府层面,政府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主体,要在合理划分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中发挥好政府在再分配中的作用,把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放在优先地位,并将提高全体劳动者的能力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和逐步缩小差距的长久之计。  相似文献   

15.
上海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宇龙 《兰州学刊》2008,(10):74-76
从房价收入比看,目前上海的房价处于高位,这对有刚性需求的中等收入家庭形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文章认为:大力提倡中等收入家庭通过贷款方式来购买商品房隐含着不小的风险,特别是对于勉强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政府提出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方案目前只适用于保障低收入家庭,中等收入家庭没有纳入保障范围。解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要,限价房开发模式是合适的解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两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循环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各种问题和困难。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引入市场机制,也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合适的政策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相似文献   

17.
谭安富 《兰州学刊》2014,(6):99-104
住房保障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刚性需求,也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成本,住房保障阙与否会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产生推拉效应。当前,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主要有福利型住所、私租型住所、自购型住房、自建型住房、保障性住房五种形式,但是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阙如。结合我国国情,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通过"三位一体"模式加强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保障。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保障性住宅立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虎 《兰州学刊》2010,(10):102-105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美国,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获得自有住房之外,还通过享受政府提供的多种保障途径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在美国保障性住宅供给中,比较完备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经济发展和住宅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美国保障性住宅立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形成了现有的保障性住宅法律体系。通过立法形式及其所确立的保障性住宅供给制度,对于我国推进保障性住宅立法具有积极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进城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涛 《兰州学刊》2010,(7):86-89
社会排斥理论认为居住空间是社会排斥的重要原因。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排斥。文章建议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将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外来低收入人员纳入保障范围以满足他们基本住房需求。不过扩大廉租房制度的覆盖面必将会使资金供给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笔者认为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还要广开融资渠道。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社会保障房景观设计文化理念与其他国家不同,也与其他房屋景观设计理念不同,对此进行研究非常重要而迫切。社会保障性住宅区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文化理念遵从两大基本原则,一是既考虑住房者的功能也要考虑其艺术;二是既要考虑现有住房者也要考虑潜在住房者,尤其是要考虑社会主义国家的住房者的尊严,同时也要防止社会保障房的过度奢侈、安逸、美观。社会保障房景观设计的文化理念包括:坚持公共属性与私密属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强功能属性与弱舒适属性相结合的原则;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尊重当地传统文化;构造政府文化理念;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