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常见的严重出血性脑血管病,约51%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所致.其它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等。本病死亡率高。以动脉瘤破裂为例,首次出血死亡率为10%~15%,再出血时则为41%~46%。1984~1994年.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10例.死亡30例.死亡率为26.3%,现报告有完整病历记录死亡病例20例,从护理角度分析死亡诱因并探讨护理预防要点以降低本症的死亡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35~77岁,平均59.2岁。全部病例均突然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3例伴颈部疼痛。意识障碍8例…  相似文献   

2.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凡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临床上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经脑实质再流入蛛网膜下腔的,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因颅脑外伤所引起的,常称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归属于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范畴。我科自2001年5月~2003年11月采用腰椎穿刺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置换治疗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意义,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入院后给予严密的病情观察,身心护理,饮食护理及恢复期活动休息等.结果 45例患者再出血3例,死亡1例,未出现一例肺部感染,褥疮等并发症.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再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66例分析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529600)熊兴谓本文将我院1986~1994年收治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66例,按年龄将50岁以上和49岁以下分为老年组和对照组,从临床上就其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和并发症作一对照分析,结果发现老...  相似文献   

6.
对3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进行CT检查,初次CT扫描时间为生后1h~10d;37例均为CT平扫。结果本组37例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实质出血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脑室内出血2例。CT对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诊断及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谷凤云 《现代护理》1998,4(6):12-13
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综合症。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低下,临床症状不典型,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不如年轻人明显,意识障碍比年轻人重,病情恢复慢、并发症多、预后差、病死率高。现将我院1989~1996年收住的32例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60~70岁20例,70岁以上12例;有高血压病史13例,冠心病史10例,头痛病史9例。其中死于脑疝4例,再出血4例,中枢衰竭2例,痊愈8例,好转10例.自动出院4例。2护理体会2.1严密观察意识的改变本病大多数病人意识清、即使…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突发的急症 ,起病急骤 ,多无前驱症状 ,多以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 ,常伴有恶心、呕吐。本病的预后与病因、病情 ,是否合并血管痉挛 ,是否复发及得到适当的治疗有关。其中再出血率为 15 .8% ,再出血是引起患者死亡最危险的因素[1-2 ] 。因此 ,再出血的预防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的重要环节。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 ,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5 8例 ,其中再出血 5例 ,再出血率为 8.6 %。现将复发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5 8例患者均为住院患者 ,男 32例 ,女 2 6例 ,年龄 19~73岁。再出血 5例…  相似文献   

9.
陈娅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189-190
蛛网膜下隙出血(SAH)是一种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疾病的20%.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得以存活者常受到两个威胁: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其中再出血病死率为41%~46%,高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25%[1].再次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病死率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直接病死率的2倍.本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SAH70例,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主要护理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减少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贾立斌  李晶 《现代护理》1997,3(2):59-59
蛛网膜下腔出血为神经内科较常见疾病。病因通常为颅内先天性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硬化性动脉瘤等。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有病变的血管破裂即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本病复发者常见.且病死率高。因此.对住院病人预防复发应视为我们护理工作的重点。自1981年~1994年12月我科共收治本病117例.现特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17例.男61例.女56例:年龄5~82岁.复发性出血26例.其中2次出血18例.3决出血7例.4次出血1例。26例夏发性出血的病人有5例在住院则间2次出血,其余则例在出院后1个月至5年内发生再出血。随访中因复发性…  相似文献   

11.
李淮玉  胡爱华 《临床医学》1996,16(10):14-16
自CT应用临床以来,发现不少临床表现酷似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但CT证实是脑实质或脑室出血病例。现将我院自1990年以来入院初诊为SAH的病例经CT证实是脑出血的102例临床和CT总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组102例,男性68例,女性34例,年龄30岁以下9例,30~39岁5例,40~49岁15例,50~59岁23例,60~69岁36例70岁以  相似文献   

12.
2003-10~2005-09我科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86例,其中再出血15例,其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拒绝配合医护行为探讨及护理干预。方法 对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拒绝医护行为及原因进行分析。同时运用同病患者现身说法及角色换位方法对每位患者的具体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 作者对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其中8例患者积极配合护理,转入神经科进一步治疗。1例干预失败,死于并发症(脑疝)。结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病后,除了积极的治疗外,正确的护理,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而且也真正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及现代护理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在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死亡的患者中 ,6 5 6 %的患者死于复发[1] ,预防复发 ,加强护理是治疗本病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1996年 6月至 1998年 8月 ,我们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84例 ,15例发生再出血。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84例中男 31例 ,女 5 3例 ,33~ 84岁 ,平均 48 9岁。再出血 15例 ,占17 9% ,女 11例 ,男 4例 ,平均 45岁 ,其中 2例发生 3次出血。再出血15例中 ,因情绪波动 5例 ,下地走动、到厕所大小便等 8例 ,做恶梦 2例。死亡 11例 ,死亡率为 73 3%。2 预防及护理2 1 病初 4~ 6周 ,应绝对卧床休息 由于出血后第 3天至第…  相似文献   

15.
刘蕊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2):191-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变,其再发率为30%左右,首发的SAH病死为20~30%,而再发的率高达40%~60%。SAH后的康复护理是防止其再发的关键,现将2002年1月~2003年12月我院69例SAH再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便秘与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相关性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便秘发生与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的相关性 ,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3年的 3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整体护理 ,观察记录便秘发生情况以及再出血发生率 ,并与整体护理前 3年的 3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便秘发生情况及再出血发生率进行对照。结果 :整体护理后患者便秘发生率为 2 5 81% ,再出血发生率为 16 14 % ,整体护理前患者便秘发生率为 6 0 6 1% ,再出血发生率为 39 39%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减少便秘发生 ,有助于降低蛛网膜下腔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张阿兰 《现代护理》2008,14(4):441-442
目的探讨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便秘的预防。方法将200例首发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口服乳果糖口服液患者75例。对照组未服乳果糖口服液患者125例,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于入院后即口服乳果糖口服液10ml,2次/d,连续口服10d。记录患者每天的排便情况。结果对照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便秘的发生率为40.8%,实验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便秘的发生率为25.3%,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乳果糖口服液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便秘有较好的预防作用,且口服方便,易于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相似文献   

18.
王玉花 《现代护理》2005,11(15):1269-1270
目的 总结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与护理。方法 报道了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进行脑脊液置换方法,并详述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及并发症护理。结果 治愈26例,总有效率86.67%,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深静脉导管椎管置入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独特的方法,全程护理是置管顺利进行和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20例病因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了1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0例,其中男65例,女性55例;年龄42-78岁,平均(55.5±12.5)岁。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68例住院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访观察6个月,出现再出血者40例,对再出血者有关危险因素水平与对照组无再出血的12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关危险因素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6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40例,再出血率23.8%;病例组在发病年龄〉60岁、高血压、动脉瘤、入院时间〉24h、饮酒等危险因素均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动脉瘤、高血压、饮酒;而吸烟、性别、糖尿病、高血脂症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发病年龄〉60岁、高血压、动脉瘤、未手术治疗、入院时间〉24h及饮酒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