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的建立及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自体颈外静脉移植于颈动脉的动物模型,以模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的病理过程. 方法 将一段大鼠颈外静脉分支游离,同侧颈总动脉切断,采用2点定位连续吻合法将颈外静脉分支两端分别与颈总动脉断端行端端吻合.术后超声检查血管通畅情况,于第3、7、14、28、42天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吻合完成时各吻合口均通畅,无出血、狭窄及血管扭曲等情况.超声检查示术后早期(3 d内)桥管通畅率94%.后期静脉桥管壁逐渐增厚,管腔逐渐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 大鼠自体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移植静脉内膜增生的理想模型.连续吻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模型,较以往常用的间断吻合法时间短,出血少,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吻合方法建立静脉桥狭窄动物模型的差别.方法:2.0~2.5kg普通新西兰大白兔17只,分A、B两组,取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时分别采用间断吻合(A组)和间断加连续吻合(B组)的方法.术后1月取下静脉桥,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新内膜、中膜厚度.结果:A组手术时间和吻合时间均较B组长,出血多,具有统计学意义;1月后两组静脉桥管壁均增厚,光镜下见新内膜形成,中膜增厚,两组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间断加连续端端吻合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建立静脉桥模型要优于单纯间断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间断加连续吻合建立静脉桥狭窄动物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种与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后大隐静脉桥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2.0~2.5kg普通新西兰大白兔8只,取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时采用间断加连续的方法。术后1个月取下静脉桥,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新内膜、中膜厚度。结果该方法术中出血少,8只兔静脉桥均通畅;1个月后管壁均增厚,光镜下见静脉桥新内膜形成,中膜增厚,与正常静脉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断加连续端端吻合兔颈外静脉-颈总动脉,建立静脉桥模型可满意模拟人CABG术后大隐静脉桥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游离一段兔颈外静脉,与同侧中间剪断的颈总动脉的两断端间行端端连续吻合,每个吻合口12针。术后常规饲喂。结果4周后取材,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示内膜增殖。结论本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建立一种与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取一段游离兔颈外静脉,与一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行端侧吻合,两吻合口之间的颈总动脉予以结扎,术后一月取材,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示新内膜形成,本模型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改良cuff法和间断缝合法在建立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模型中的异同.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cuff组和缝合组,每组20只.分别采用改良cuff法和间断缝合法,建立大鼠颈外静脉移植到同侧颈总动脉模型.结果 两组均无动物死亡.cuff组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较缝合组缩短.4周后比较,cuff组与缝合组静脉桥通畅率分别为95%与85%.大体观察及病理示桥血管壁不同程度增厚,两组移植静脉中段内膜、中膜增生,但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示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增强.结论 两者均能真实反映冠状动脉旁路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改良cuff法较间断缝合法更加简单,出血量少,是建立静脉桥狭窄模型更为理想的方法 .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静脉桥狭窄的动物模型。方法取3.0~3.5 kg普通新西兰兔8只,取同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吻合时采用间断缝合的方法。结果术后2周、4周取下静脉桥及对侧颈外静脉,光镜下见静脉桥新生内膜形成,中膜增厚,弹力纤维减少;胶原纤维不均匀性增厚。结论本模型能反映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可满意模拟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大隐静脉桥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3种不同的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旁路移植的动物模型,比较建立各种动物模型的手术结果。方法将36例兔分为:P1组、P2组、C组,三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建立兔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模型。P1组:将2~3 cm长的颈外静脉远近端倒转后端侧吻合移植至同侧颈总动脉上,结扎两吻合口间的颈总动脉。P2组:与P1组不同的是动脉离断后与倒置的静脉行端端连续吻合。C组:将同样长度的颈内静脉倒置后应用cuff管技术移植于颈总动脉。比较三组血管吻合技术的手术时间、吻合口术后即刻及4周时的通畅率,4周后静脉桥血管内,中膜增生情况。结果三种实验动物均无死亡。P1、2组动物手术时间相当,但较C组手术时间长(P<0.05)。三组手术中出血量相当(P>0.05)。Cuff技术制作的动静脉吻合口,大小相对固定,不容易形成手术技术的吻合口狭窄;缝合法,技术要求较高,缝合不当、打结过紧可直接导致吻合口狭窄,以端端吻合的狭窄率最高。4周后缝合法比cuff技术的吻合口管壁增生更加明显,吻合口发生狭窄的比率升高,cuff技术与端端吻合差异明显(P<0.05)。静脉桥血管体部的内膜及中膜增生程度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uff技术制作兔颈总动旁路移植模型容易掌握,吻合口不易狭窄,适用于研究静脉桥血管体的病例生理变化。而缝合法手术要求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高,但更近于临床,对研究吻合口狭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苏健  邓勇志  马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38(10):955-957,F0003
目的建立一种与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再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将一段游离的大鼠颈外静脉分支与同侧颈总动脉行端端吻合,分别于术后1 d,3 d,7 d,14 d,28 d取材,HE染色。结果可见静脉桥管腔狭窄,病理切片显示内膜不同程度增生。结论大鼠颈静脉颈动脉间置模型能真实反映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静脉桥狭窄的情况,是进一步研究防治静脉桥再狭窄的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一种与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后大隐静脉桥狭窄病理过程相似的动物模型。方法20~25 kg普通长白猪8只,后腿外侧纵切口,“no-touch”技术剥取大隐静脉3 cm,与颈总动脉进行端端吻合。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 mg.d-1抗凝。术后28 d取下静脉桥,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分析新内膜厚度、新内膜面积/(新内膜 中膜)面积(I/M)。结果肉眼观察,8只猪大隐静脉桥管壁均增厚,管腔狭窄;光镜下见静脉桥新内膜形成,新内膜厚度为(0.500 9±0.135 5)mm,I/M为(0.465 1±0.051 2)。结论猪大隐静脉-颈总动脉静脉桥模型可成功模拟人CABG术后大隐静脉桥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几丁质缝合线体内吸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几丁质缝线和肠线分别植入体内,观察二者在体内组织反应和吸收速度,结果显示:几丁质缝线在植入2周后开始降解,3月后完全吸收,其降解速度明显快于肠线,且组织反应小,是一种新型的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可吸收性外科缝合线。  相似文献   

12.
刘珂  王元中 《四川医学》2012,33(6):1057-1059
目的观察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行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患者资料。结果 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一次成功,内瘘成熟时间平均4周,血流量均达到200~250ml/min,临床效果显著,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头静脉-桡动脉端侧连续缝合建立内瘘手术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值得推广的一种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一种快捷而并发症少的腹壁缝合方法。方法对716例开腹手术者分别采用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法和分层间断缝合法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法明显优于分层间断缝合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腹手术后腹壁的全筋膜层连续缝合手术时间明显较传统缩短,手术重要并发症明显较传统减少,符合“3W”原则,值得向普通外科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连续和间断缝合效果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缝合术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380例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间断及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缝合术对一次手术成功率明显影响,间断缝合术瘘管1年通畅率好于连续缝合术.而性别、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均无影响,缝合方式、血管本身条件、血管吻合技术是导致手术失败及瘘管闭塞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间断缝合术因为良好的吻合口径而优于连续缝合术,应作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比较会阴侧切不同缝合技术,了解会阴伤口愈合情况。方法选择60例试验组即实施会阴侧切连续缝合的产妇对其会阴切口愈合情况、疼痛时间进行研究,并随机抽取60例对照组即实施会阴侧切间断缝合的产妇与之对照。结果试验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疼痛时间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减少,其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采取会阴侧切连续缝合技术,切口愈合率高,疼痛时间短,值得在产科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梗阻(MCAO)大鼠模型。方法将20只SD大鼠分为Zea Longa组(A组)、改良线栓法组(B组),并对其造模手术时间、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改良永久性线栓法制作大鼠MCAO模型所用时间与Zea Longa线栓法所需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永久性线栓法能减少造模时间,提示其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提示其造模成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采用连续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吻合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胰头部及胆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连续吻合组及常规吻合组,分别采用采用间断吻合及Poly线连续缝合技术处理胆肠及胰肠吻合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吻合时间、术后胰瘘发生率、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胰肠吻合组吻合时间为39min,连续吻合组吻合时间为22min,连续吻合组少于间断吻合组;连续吻合组术后胰瘘发生率为0,间断吻合组胰瘘发生率为13.04%,连续吻合组少于间断吻合组(P〈0.05);连续吻合组住院时间平均为19d,间断吻合组住院时间平均为26d,连续吻合组少于间断吻合组(P〈0.05)。结论:采用Poly线连续吻合技术进行胰肠、胆肠吻合能够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胰瘘的发生,并改善临床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之皮片原位缝合后的成活率,减少对身体其他部位造成的继发性损伤。方法选择39例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的患者,将撕脱皮片的近侧2/3修薄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片,远侧1/3皮下脂肪保留,原位缝合,留置长残尾加压包扎。结果39例中35例撕脱皮片完全成活,4例皮片边缘小片坏死,修剪换药后痊愈。随访0.5a~6a,3例虎口轻微挛缩,余撕脱之皮片无挛缩,质地柔软,感觉恢复好。结论采用皮片修薄原位缝合治疗手掌皮肤逆行撕脱伤,撕脱皮片成活率高,外形美观,且无继发损伤,确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型布加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1990-2006年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1例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实施了肠-腔-房Y型人工血管转流.先于肝前行人工血管(直径16~18 mm,主血管)与肾静脉以下下腔静脉和右心房的吻合,然后再行人工血管(直径10~12 mill,支血管)与肠系膜上静脉和主血管的吻合.监测手术前、后下腔静脉、门静脉压力及血流流速.结果 手术后即日胸腹壁浅静脉曲张消失,无住院期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至16年,随访期内主血管未发现血栓,通畅率100%,支血管血栓形成2例,通畅率为96.1%.术后下腔静脉压力较术前下降了17.4 cm H2O±5.7 cm H2O(1 cm H2O=0.098 kPa),门静脉压力下降了17.0 cm H20±7.0 cm H20.结论 Y型人工血管转流能同时有效地降低下腔静脉及门静脉压力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是治疗混合性布加氏综合征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疗效。方法:2008年12月-2011年7月选择本院119例清洁伤口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B组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术后12~24个月随访伤口瘢痕情况。结果:与可吸收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相比,拆线的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的伤口外貌更优良。结论:清洁伤口可采用非吸收无损伤缝线连续皮内缝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