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体同侧膝关节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60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例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患者,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43.8岁(33~53岁)。所有患者均采用开放手术方式,取同侧膝关节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物复合骨柱,压配填充距骨骨软骨损伤区域。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后踝关节疼痛改善情况,采用美国骨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细则评价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术后3个月时,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检查及踝关节CT(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评估移植区骨软骨愈合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30.5个月(23~44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分别为(2.2±0.8)分和(0.8±0.7)分,较术前的评分(5.5±1.4)分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AOFAS踝后足评分分别为(81.5±2.7)分和(86.7±1.8)分,较术前评分(58.2±7.9)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3个月复查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和CT显示内踝截骨处及骨软骨移植区出现明显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均无供体部位疼痛。6例患者末次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利用同侧膝关节非负重区骨软骨移植治疗HeppleⅤ型距骨骨软骨损伤可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并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探讨基质诱导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matrix-induced autologous chondrocyte implantation,MACI)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2年3月至2014年9月,收治距骨软骨损伤并行MACI手术患者17例,男12例,女5例,平均年龄(32.6±1.4)岁(21~ 48岁),平均损伤面积(3.4±0.8)cm2(1.6~ 5.8 cm2),Hepple分型:Ⅰ型5例、Ⅱ型9例、Ⅲ型3例。第一次手术行软骨取样,经2~ 4周组织工程软骨制备后,返院行软骨回植手术。对比术前与术后VAS评分、AOFAS足踝功能评分、软骨修复核磁共振影像评分(magnetic resonance observation of cartilage repair tissue,MOCART)。 结果 患者随访时间(52.3±5.6)月(38~ 72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评分、MOCART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改善:(0.8±0.6)vs(7.8±1.4),(94.8±1.9)vs(69.2±2.7),(6.5±0.4)vs(3.6±0.8),(P<0.05)。末次随访时MRI显示:肥厚性软骨完全覆盖6例,正常厚度完全覆盖11例;与周边正常软骨信号强度一致4例,基本一致13例。 结论 MACI手术治疗软骨下骨全层距骨软骨损伤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距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手足显微外科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患者23例23足,其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8~56(29.4±10.2)岁;改良Hawkins分型Ⅱ型17例、Ⅲ型6例,左侧10例、右侧13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9(4.1±2.6)d。所有患者在全踝关节镜下行骨折复位、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患者骨折复位、内固定情况,骨折愈合情况,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随访期间观察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部外观满意度、行走步态;对比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并采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评价患者踝关节功能。结果 本组23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50~100(73.21±18.32)min、术中出血量5~10(7.10±1.31)mL、住院时间6~14(8.41±2.03)d,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未出现血管、神经及肌腱损伤等并发症。本组2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15.71±4.63)个月。术后X线显示所有患者距骨得到解剖复位,未发现距骨骨不连、畸形愈合、缺血性坏死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骨折均于术后10~14(11.63±2.10)周愈合。末次随访时,除1例患者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背伸约5°、跖屈约30°),其余患者踝关节活动良好、外观满意、行走步态无异常、切口局部皮肤无感觉过敏及瘢痕触痛。末次随访时,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为0~2(0.65±0.71)分、低于术前的3~9(6.08±1.47)分,AOFAS评分为88~99(94.34±2.53)分、高于术前的59~81(71.30±6.7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5.32、-16.72,P值均<0.05)。依据AOFAS评分,本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优20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全踝关节镜下骨折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术治疗伴距骨脱位的距骨颈骨折效果较好,具有直视下精准复位、创伤小、对血供破坏小等优点,且避免了传统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骨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骨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距骨软骨损伤。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镜下切除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6月—2019年8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距下关节镜下治疗的12例13足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8例,年龄13~51(38±11)岁,左侧6足、右侧7足,5例伴有腓骨肌痉挛。12例患者均在距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术,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 (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2例患者13足镜下均可见较大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其中8足有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软骨损伤,12足有距跟前韧带损伤,5足有距跟骨间韧带损伤,4足有明显的关节滑膜炎表现。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1(17.46±6.28)个月。5例腓骨肌痉挛患者术后情况:3例腓骨肌痉挛消失;1例明显缓解,但长距离行走时仍可诱发,休息即可缓解,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后解除痉挛;1例未缓解,患者拒绝行肌腱延长术,针刺加药物治疗后疼痛较前减轻。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解除。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和VAS评分分别为(82.77±4.99)分和(1.62±1.33)分,与术前AOFAS评分(47.69±13.42)分、VAS评分(7.62±1.0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162, P值均<0.01)。结论 距下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加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切除是治疗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撞击综合征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1月—2021年4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确诊为距腓前韧带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的患者4例(4足)。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30.3岁),右足2例、左足2例。患者均采用外踝前外侧小切口开放性修复手术治疗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止点撕脱骨折,术后石膏制动。观察项目:(1)记录患者骨折愈合的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踝关节功能评价Karlsson-Peterson评分。(2)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测量距骨前移距离(ATT)、距骨倾斜角(TT)。结果 4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获随访8~25个月。(1)患者骨折愈合均良好,愈合时间3~5个月(平均3.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VAS评分为0~2分(平均1.3分),AOFAS踝-后足评分为89~95分(平均92.8分),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9~94分(平均91.5分);患者1例踝关节疼痛消失,其余3例仅有轻微酸胀不适,不影响日常行走。(2)末次随访时ATT为(2.4±0.3)mm、TT为2.8°±0.8°,较术前(8.4±0.8)mm和10.0°±1.4°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0、19.62,P值均<0.001)。结论 采用开放性小切口结合2枚锚钉修复距腓前韧带的距骨侧撕脱骨折,可有效恢复患者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创伤小,操作简便,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距骨前外侧副关节面(AATF)撞击综合征(AATFIS)的临床疗效。方法 系列病例报告。纳入2017年3月—2021年4月徐州市中心医院足踝外科伴腓骨肌痉挛的AATFIS成年患者18例(18足),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2~56(42±11)岁。18例患者均行距下关节融合+跗骨窦清理+AATF切除术,其中7例伴腓骨短肌短缩患者同期行腓骨短肌腱延长术。术中模拟患肢负重状态,并与非负重状态交替,观察两种情况下距下关节旋转以及AATF与跟骨颈撞击情况。术后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评估,并将末次随访观察数据与术前进行对比;同时,根据患者末次随访的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均可见较大的AATF,其中软骨损伤13足、距跟前韧带损伤16足、距跟骨间韧带损伤7足,副关节面周围及跟骨颈部骨赘增生11足。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43(17.5±6.3)个月。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复查影像学资料均显示距下关节融合良好,无不融合病例。术后患者痉挛解除或缓解,足弓恢复良好,后足力线良好,前中足无明显外展。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84.6±6.2)分]高于术前[(33.8±6.7)分],VAS评分[1(0,2)分]较术前[7(7,8)分]降低,改良Ashworth量表腓骨肌肌张力分级(0级9例、1级9例)较术前(3级6例、4级12例)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65、Z=3.78、Z=3.84,P值均<0.05)。根据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本组患者疗效优5例、良9例、可4例。结论 距下关节融合是治疗成人伴有腓骨肌痉挛的AATFIS的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治疗距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徐州仁慈医院足踝科2017年1月—2021年2月8例距骨颈骨折患者,其中,男7例、女1例,右侧5例、左侧3例,年龄30~62(41.8±11.3)岁,交通伤1例、高坠伤7例。患者均在关节镜下行撬拨复位骨科机器人辅助定位置入螺钉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骨折愈合情况,复查X线及CT,评价足部功能,末次随访均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折愈合及有无距骨坏死,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量表对踝关节进行评分并与术前比较。结果 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术后随访时间12~23(15.9±3.9)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距骨坏死,1例患者出现距下关节炎,口服非甾体药物能缓解。末次随访时,患者AOFAS评分97.0(96.0,99.3)分,VAS评分0(0,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52、-2.39,P值均<0.05)。结论 关节镜下复位联合骨科机器人置钉技术治疗距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置钉精准等优点,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距骨后突骨折病例19例,其中男13例,女6例;年龄28~57岁,平均37.7岁;车祸伤5例,高处坠落伤11例,扭伤3例;单纯距骨后突骨折11例,合并距下关节脱位4例,合并踝关节骨折2例,合并跟骨骨折2例。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微创手术。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患足功能。 结果 1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2月,平均14.2月,所有患者无切口感染、骨折移位、血管神经损伤、骨不愈等并发症出现。AOFAS踝-后足评分:术前(38.8±12.4)分,术后(87.0±6.4)分,17例优,2例良;VAS评分:术前(4.8±1.2)分,术后(1.0±0.7)分。 结论 应用数字化技术辅助微创经皮螺钉固定治疗距骨后突骨折可提高手术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距骨骨软骨损伤是踝关节慢性疼痛的主要病因之一,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确诊。目前,距骨骨软骨损伤的治疗方法众多,包括微骨折术、钻孔术、自体或异体软骨移植、软骨细胞移植等,但远期疗效尚不明确。本文就距骨骨软骨损伤的病因、损伤机制、分期、诊断及治疗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采用不同的踝上截骨术治疗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6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足踝外科54例54足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32例,年龄32~67(56.5±10.7)岁;左侧23例,右侧31例。根据改良Takakura踝关节骨关节炎分期,2期11例,3A期29例,3B期14例。均采用踝上截骨术治疗,其中传统踝上截骨27例、踝上斜形截骨21例、关节内截骨6例。术后均随访至少1年,通过对比末次随访与术前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及踝关节骨关节炎量表(AOS)疼痛、功能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在踝关节X线片上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胫骨前侧关节面角(TAS)、距骨倾斜角(TT)、胫骨踝穴角(TC)、胫骨内踝角(TMM)以及胫骨侧位关节面角(TLS)。结果 54例患者随访14~65个月,平均34.9个月。2例因术后疼痛和功能障碍行踝关节融合。术前相比,术后AOFAS评分明显提高[(54.6±14.2)分和(83.7±9.8)分],AOS疼痛评分[(43.6±6.4)分和(26.6±5.2)分]与功能评分[(52.7±11.3)分和(35.4±10.3)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59%(32/54)的患者Takakura分期较术前有改善。影像学评估除TLS外,TAS、TT、TC及TMM术后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值均<0.01)。术前9例TT≥10°的患者中,有7例术后关节面协调性得到恢复。结论 根据不同程度内翻型踝关节骨关节炎的解剖学特征,选择合适的踝上截骨方式治疗,并辅助相应的术式来充分矫正力线和稳定关节,其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10月采用经踝关节外侧入路腓骨下段截骨联合3枚全螺纹空心加压螺钉固定治疗的12例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7.8岁,身体质量指数(BMI)平均为25.67 kg/m2,根据Takakura分级均属于Ⅲb-Ⅳ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KarlssonPeterson踝关节功能评分(Karlsson)术前、术后对比,评估术后踝关节功能及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12例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VAS评分术前5~8分,与末次随访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rlsson术前评分45~55分,与术后末次随访评分70~8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胫距关节均骨性融合,无切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重度踝关节骨关节炎经腓骨下段截骨联合空心螺钉行胫距关节融合术治疗,术后踝关节疼痛缓解明显,患者术后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 ,PRP)联合高位股骨头颈开窗植骨支撑术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作用效果。 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 将采用改良二次离心法制作的 PRP 用于治疗早期ONFH18 例(27髋)作为PRP 组,采用非PRP治疗的治疗早期ONFH16例(24髋)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疗效比较,术后1、3、6个月行X线片复查,观察病情变化,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及VA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比较两组股骨头修复情况以及坏死进展并加以分析。 结果 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①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PRP组患者股骨头外形良好,均未发生变形及塌陷,自体髂骨整合良好,股骨头密度增加。对照组7例发生塌陷,自体髂骨与股骨头界限明显,整合差。末次随访PRP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②PRP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7.85 ± 9.7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8.51 ±6.13)分,对照组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69.85 ± 8.1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78.42 ± 6.28)分;PRP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5±1.3)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1.6±1.1)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由术前(4.2±0.8)分下降至末次随访的(2.4±0.9)分。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临床使用PRP后可以减轻患者髋部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促进骨长入,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以往有多种修复和重建方式来恢复踝关节外侧稳定性,但这些术式均存在一些缺陷。 目的:比较改良Karlsson法与改良Broström法修复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力学变化。 方法:73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其中43例患者接受了改良Broström手术,30例患者接受了改良Karlsson手术,平均随访(50.8±26.5)个月和(49.5±11.1)个月,记录软骨损伤的情况,治疗前和治疗后随访进行AOFAS评分、Mazur评分、Tegner评分、客观检查(前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满意度评分和调查再伤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中38.4%合并软骨损伤,40.5%发生在距胫关节前内侧关节面(距骨Ⅰ区和胫骨Ⅰ区)。随访时两组患者Mazur评分、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AOFA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提高的分值改良Karlsson组明显高于改良Broström组。除改良Broström组有1例治疗后阳性外,两组其他患者抽屉试验和内翻应力试验治疗后均为阴性。改良Karlsson组治疗时间明显短于改良Broström组,满意度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改良Broström组2例再伤,改良Karlsson组1例再伤。结果表明,改良Karlsson治疗具有与改良Broström治疗效果相似、操作更便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皮肤牵张技术修复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1月安徽省界首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28~65(43.69±12.05)岁。创面软组织缺损面积3 cm×2 cm~5 cm×6 cm。患者一期行清创+VSD术,待创面感染控制、肉芽生长良好后,二期应用皮肤牵张器闭合创面。术后定期随访,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患者踝关节疼痛VAS评分和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依据Kofo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13例患者创面经一期清创+VSD手术治疗后,新鲜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感染控制佳;二期采用皮肤牵张技术闭合创面,均一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6(4.77±1.09)个月,切口创面均愈合良好,外观线性瘢痕形成,局部少许色素沉着,皮肤弹性正常,踝关节活动自如,无迟发型跟腱断裂发生。末次随访患侧踝关节疼痛VAS评分(1.08±0.64)分,低于术前的(4.23±0.83)分;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86.23±6.60)分,高于术前的(65.08±5.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778、9.365,P值均<0.05);按照踝关节功能Kofoed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8例、良4例、可1例。结论 VSD联合皮肤牵张技术修复跟腱断裂修补术后创面软组织缺损,简便方便,安全有效,同时愈合瘢痕小,避免皮瓣修复创面所带来的损伤。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20年1月通过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治疗的33例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患者,随访7 ~ 28个月,平均(15.15±5.54)个月,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完善X线、CT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并用Lsyholm评分、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33例骨折均获得满意的复位,术后6个月复查时均达到骨性愈合,膝关节屈伸活动良好,未发生感染、骨块移位、关节僵硬等并发症,Lsyholm评分从术前(19.33±6.86)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89.72±5.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S评分从术前(38.63±7.40)分提高到术后6个月(92.15±4.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可吸收软骨钉固定急性髌骨脱位合并膝关节骨软骨骨折,可微创、准确、安全地恢复关节面完整性,无需二次手术取出内植物,治疗效果确切,是髌骨脱位合并骨软骨骨折的良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踝关节镜结合改良Brostrom手术在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科收治了42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均行改良Brostrom手术,术后采用AOFAS评分系统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9~17个月随访,平均(12.7±3.5)个月。全部病例末次随访时均能正常参与日常跑步等训练任务。2例合并距骨软骨损伤者运动水平较伤前下降,余40例能参加对抗性训练。全部病例术后AOFAS评分(88.4±4.9)分较术前的(43.3±7.8)分提高,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踝关节镜结合改良Brostrom手术在训练伤致慢性踝关节不稳距腓前韧带损伤中的应用疗效满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6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33例(33侧),其中男20例、女13例,年龄16~55(30.3±5.7)岁;右侧22例,左侧11例。病程12~48(25.6±14.2)个月。受伤原因:扭伤28例,车祸伤5例。所有患者进行全关节镜下的改良Broström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踝关节活动情况,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检查踝关节稳定情况及步态。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踝关节疼痛情况,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Karlsson 踝关节功能评分(KAFS)评价踝关节功能。对比患者手术前与术后12个月VAS、AOFAS、KAF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5~80(50.3±12.6)min。术后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血管损伤、肌腱损伤等并发症。3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0(25.0±10.7)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均无置入物排斥反应或线结反应;踝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良好;踝关节内翻应力试验、踝关节前抽屉试验均阴性,未出现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均恢复正常步态。术后12个月依据AOFA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7例、良6例;依据KAF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8例、良5例。术后12个月VAS评分由术前(6.02±1.93)分降低到(1.33±0.16)分,AOFAS评分由术前(61.75±13.08)分提高到(92.37±4.15)分,KAFS评分由术前(64.46±10.81)分提高到(93.19±5.5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65, -13.303, -12.346, P值均<0.05)。结论 全关节镜下改良Broström术,手术创伤小,是一种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距骨骨软骨损伤(OLT)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英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以“osteochondral lesions”、“talus”为关键词查阅2010年1月—2014年11月有关OLT手术治疗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治疗OLT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清创、微骨折或钻孔术,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术等多种方法。清创、微骨折或钻孔术一般适用于年轻、损伤面积小而浅或孤立病灶的患者。面积大、深的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可考虑自体或异体骨软骨移植术。关节镜手术因其微创、直视下操作及可同时进行诊断与治疗等优势,可做为手术治疗OLT的首选方式。目前,关节镜联合其他方法成为OLT治疗的新趋势。临床上儿童OLT少见,对保守治疗失败的OLT儿童,内固定和清创微骨折的手术治疗都是较好的手术方法。结论 OLT有多种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临床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原则,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因素和病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胫骨远端内侧钩状微型钢板在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骨科自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21例垂直型内踝骨折的患者,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术后并发症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踝穴间隙一致性、距骨-小腿角、距骨有无倾斜;根据Kofoed踝关节评分标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系统、踝关节活动度评估踝关节功能。结果 21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0~18个月,平均随访15.3个月。手术时间为40~125 min,平均63.5 min;术中出血量为50~180 mL,平均83.6 m L。术后出现1例浅表皮肤感染,2例创伤性关节炎,未见内固定松动、螺钉退钉、钢板断裂等并发症。21例全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8个月(2.0~3.5个月)。术后1周复查X线,未见距骨倾斜不稳,踝穴间隙一致性恢复较好。术后1周距骨-小腿角(80.4±1.2)°较术前(73.5±4.8)°明显改善(=4.38,<0.05)。术后第1个月、3个月、1年时Kofoed踝关节评分、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均明显改善(<0.05)。末次随访时根据Kofoed踝关节优良评分标准,优13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0.48%。结论胫骨远端内侧钩微型钢板治疗垂直型内踝骨折,具有解剖复位骨折、有效支撑托举骨折块、防止垂直剪切力造成的骨折移位失效等优点,是治疗此类骨折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