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目的:应用64层MSCT观测成人内听道底及其相关的解剖结构,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方法筛选2011年4—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采用64层MSCT扫描的乳突气化良好、无中耳或内耳病变且无眩晕等平衡功能障碍症状的40例共80耳成人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MSCT图像上观测:横嵴,横嵴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 D1),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管)各管的长度、宽径,以及后壶腹神经管的内听道开口(单孔)至前庭内侧骨壁的距离(D2)。结果80耳的横嵴、面神经管迷路段、上前庭神经管、下前庭神经管和后壶腹神经管、单孔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均能显示。其中横嵴局部解剖位置清晰、稳定,位于内听道底的中部,内侧缘自前内向后外走行,D1为(1.56±0.55)mm(0.55~2.67 mm)。面神经管迷路段长度(2.60±0.34)mm(1.54~3.27 mm),宽径(0.91±0.23)mm(0.50~1.58 mm);上前庭神经管长度(3.39±0.52) mm(2.50~5.06 mm),宽径(1.03±0.19)mm(0.74~1.62 mm);下前庭神经管长度(1.35±0.27) mm(0.74~2.17 mm),宽径(1.34±0.25)mm(0.85~2.34 mm);后壶腹神经管长度(3.88±0.84) mm (2.58~6.00 mm),宽径(0.63± 0.12) mm (0.42~0.98 mm)。 D2为(2.50±0.72)mm(1.37~5.01 mm)。结论64层螺旋CT能较好地显示位于内听道底的横嵴以及面神经管迷路段、前庭上神经、前庭下神经、后壶腹神经各骨管和单孔的走行及形态特征,为内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术前评估提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人内耳蜗神经管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临床人工耳蜗植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测30例(60侧)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观测15例(30侧)CT蜗神经管的长度和直径。结果:蜗神经管为位于内耳道底至耳蜗底之间的一个粗短的圆柱型管道。硅胶蜗神经管的长度为(1.69±0.34)mm,平均直径为(2.53±0.27)mm。CT蜗神经管平均直径为(2.20±0.30)mm,直径的正常参考值为(2.08~2.23)mm(95%可信区间)。结论:首次测得了CT蜗神经管直径的正常参考值,该数值可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前评估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正常成人枕髁相关解剖学参数的CT影像测量,为远外侧入路手术中枕髁的处理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3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335例正常成人头颈CTA影像资料,应用Mimics软件对枕髁进行三维重建后,在图像下面观标出:枕骨大孔前缘中点(A)、枕骨大孔后缘中点(B)、枕髁后缘和枕骨大孔后缘交点(C)、舌下神经管内口后缘中点(D)等定位点,分别测量枕髁两侧A、B点连线与A、C点连线的夹角(∠α),A、B点连线与A、D点连线的夹角(∠β),CD两点之间的长度,枕髁前后径长度,以及∠β和∠α差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侧别间上述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 335例正常成人两侧合计检测结果:∠α为32.49°~52.18°(42.06°±3.25°)、∠β为43.62°~73.48°(58.51°±5.37°),∠β和∠α差值为7.42°~30.10°(16.45°±4.07°);CD长度为6.18~13.08(8.94±1.3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16.12~27.71(21.57±2.17) mm。枕髁左侧、右侧∠α为42.12° ± 2.88°、42.00°±3.59°,∠β为59.37° ± 5.24°、57.66° ± 5.39°,∠β和∠α差值为17.24°±4.13°、15.66°±3.87°,CD长度为(9.14±1.39)mm、 (8.73±1.23)mm,枕髁前后径长度为(21.59±2.28)mm、(21.55±2.08)mm。不同侧别间比较:左侧∠β、∠β与∠α差值、CD长度均大于右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02、5.971、4.199,P值均<0.05);而∠α、枕髁前后径长度不同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不同侧别间枕髁的相关解剖学影像测量数据存在差异;远外侧入路中,磨除从枕髁后缘至舌下神经管内口范围的骨质所暴露的视野及扩大的视角,在左侧均大于右侧。因此,对于枕骨大孔腹侧正中病变,建议从左侧开颅,可获得更大的暴露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最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眶腔及其周围区域病变相互蔓延的临床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头部无眶腔及眶腔通道病变者100例,在螺旋CT机上以眶耳线(CML)为基线连续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CT三维重建工作站,沿各眶腔通道长轴和垂直于各通道长轴分别进行CT图像重建。观察眶腔通道的位置、形态及毗邻结构,测量其径线。 结果 眶腔通道的骨性鼻泪管、眶下管、眶下裂、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的长度(或长径)分别为(13.72±1.56)、(24.62±2.03)、(28.16±1.03)、(19.02±2.43)和(6.20±0.44)mm。男、女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和左右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骨性鼻泪管的长度大于女性,女性骨性鼻泪管的左右径均大于男性。视神经管眶口、中部和颅口的面积分别为(25.22±4.89)、(18.72±3.79)和(24.88±4.23)mm2,视神经管中部的面积最小,是视神经管狭窄的好发部位。 结论 CT三维重建可直观地显示眶腔通道的微细结构,对眶腔及其周围区域恶性肿瘤、炎症等相互蔓延的影像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髋臼四边区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从上方置入虚拟螺钉,明确四边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 方法 用Mimics软件对50例(100侧)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四边区三维模型,测量四边区解剖参数,确定置钉危险区域,并在四边区上界模拟置钉,计算其安全角度。 结果 P1螺钉最大后倾角男性为(7.63±5.47)°,女性为 (6.18±5.16)°,P5螺钉最大前倾角男性为(7.50±6.09)°,女性为(7.30±6.54)°,两者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P4螺钉内外倾安全范围男性分别为(7.60±2.93)°、(16.88±5.61)°,女性分别为(7.96±2.98)°、(15.82±5.94)°,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分别有13侧及28侧P3螺钉安全范围很小,只能以固定角度置入,固定角度均值男性为(-0.22±2.87)°,女性为(-5.62±4.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剩余59侧(男37侧,女22侧)P3螺钉安全范围男性为(5.39±2.60)°,女性为(4.06±2.58)°,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P3为四边区上界最危险进钉点,距离起点约27 mm,若术前Mimics软件测量显示四边区骨质最薄处厚度男性小于4.47 mm,女性小于3.56 mm,则拧入长度小于14 mm或12 mm的短钉或空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50例正常成人骨盆(男女各25例)CT扫描数据,“轴位透视法”在半骨盆三维重建模型上测量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钉参数,并于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上验证。 结果 最大螺钉直径男、女性分为(6.48±1.07)mm、(5.87±1.34)mm,最大螺钉长度男、女性分为(98.03±4.08)mm、(87.34±4.76)mm;OA值男、女性分为(7.93±2.30)mm、(3.77±1.37)mm ,AB值男、女性分为(55.99±4.83)mm、(63.66±4.74)mm;∠θ男、女性分为(79.17±9.89)°、(71.81±10.61)°;∠ψ男、女性分为(108.72±6.13)°、(98.12±7.43)°。所有的测量参数均存在男女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13具半骨盆骨性标本除1例女性标本外均于该通道成功置入1枚3.5 mm克氏针。 结论 根据测量所得参数,于闭孔后缘螺钉通道置入一枚长度合适、直径至少为3.5 mm的拉力螺钉是可行的,可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置钉瞄准装置。  相似文献   

9.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 方法 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 结果 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 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 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 结论 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解剖胫腓连接并获得详尽的解剖学数据,比较和归纳韧带的特点。方法 选取30具福尔马林固定成人尸体小腿标本,死亡年龄为46~75岁,平均61岁。采用层次解剖法,测量以下数据: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胫腓横韧带及骨间韧带的平均长度、宽度、厚度;胫腓前韧带、胫腓后韧带与水平面夹角,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结果 胫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18.18±2.64)mm,宽度为(13.28±1.82)mm,厚度(1.98±0.24)mm,与水平面夹角为38°±4°,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33°±3°。胫腓后韧带平均长度为(16.12±2.40)mm,宽度为(11.58±1.98)mm,厚度(2.52±0.32)mm,与水平夹角为31°±5°,与内外踝中点连线夹角为29°±4°。胫腓横韧带平均长度为(24.42±4.54)mm,宽度为(4.96±0.92)mm,厚度为(3.12±0.42)mm;骨间韧带平均长度为(22.24±3.92)mm,宽度为(16.42±2.32)mm,厚度为(1.42±0.44)mm。 结论 揭示了胫腓连接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翼管神经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  江凯  王新东  张彬  何勇 《解剖学报》2015,46(2):227-231
目的 探讨翼管神经血管束的解剖结构及其作为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中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方法 观察256例慢性鼻炎患者的蝶窦冠状位CT中翼管与蝶窦底壁的位置关系,三维重建26例患者蝶窦CT片,测量翼管相关解剖数据;解剖6具湿性成人尸头,观察翼管神经血管束周围解剖结构关系,评价翼管神经血管束等作为解剖标志的临床意义。 结果 翼管完全突入蝶窦内为18.8%(48/256),半突入蝶窦腔内为32.8%(84/256),完全走行蝶窦底壁骨质内为48.4%(124/256)。翼管前口及圆孔内径分别是(4.6±0.5)mm、(2.7±0.7)mm,翼管前口边缘至圆孔边缘、蝶腭孔边缘和破裂孔间距分别为(6.0±2.4)mm、(3.6±0.9)mm和(16.9±1.9)mm。翼管神经是翼腭窝内寻找蝶腭神经节、上颌神经的重要标志;翼管位于蝶窦底壁及外侧壁交界处,翼管神经血管束指向颈内动脉膝状部,也是海绵窦前部和Meckel腔的标志。 结论 翼管神经血管束作为解剖标志对于内镜经鼻颅底手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正确认识这些解剖标志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毗邻解剖关系及乳突的形态学指标,分析面神经管垂直部和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位置变化的相关性,探讨乳突气化程度与面神经管垂直部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 1. 评价CT影像测量相关结构的正确性,采用64层螺旋CT对4具干颅标本进行扫描,在横断位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的距离,在矢状平面上测量乳突的前后径(外耳道下壁最低点至乳突后缘的水平距离)和高度(外耳道下壁至乳突尖的垂直距离);按影像层面锯开标本,对上述距离行实体测量。影像测量均值与实体测量均值的差异行显著性检验。2. 在体研究:随机入选无耳部疾患的118人(236侧),其中男性55例(110侧),女性63例(126侧),行颌面部CT扫描。如上选择层面,并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及乳突前后径和高度的距离,以乳突前后径与高度乘积的1/2定义为乳突面积,以乳突面积的大小来定义乳突气化程度,同时将乳突面积分别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外耳门后缘距离分别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 1. 标本部分:各项指标的影像测量值与实体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在体研究: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距离之间呈负相关性,且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乳突面积与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门后缘有相关性,但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乳突发育气化好,面神经垂直部位置偏前。 CT检查可以明确面神经管垂直部与外耳道后壁的关系,有助于耳外科手术术式的选择以及对术中重要结构损伤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蝶腭孔、翼管前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为鼻内窥镜翼管神经切断术等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用15个30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头颅标本,经正中矢状面剖开,解剖观察测量蝶腭孔、翼管前口及穿过的血管、神经。结果 19例(63.33%)蝶腭孔位于中鼻甲后端前方平均8.09mm;11例(36.67%)位于在中鼻甲后端前上方平均7.24min。蝶腭孔呈圆形24例,直径平均3.25mm;呈卵圆形6例,最大径平均4.92mm穿过蝶腭孔的动脉有蝶腭动脉,或其分支鼻后外侧动脉和鼻中隔后动脉。翼管前口位于蝶腭孔后方约7mm,呈圆形漏斗状,横径约3mm,略向外下方开口,距离鼻小柱平均71.72mm,有翼管神经和翼管动脉穿过。结论 经鼻腔暴露翼管前口及翼管神经,以及进入翼腭窝处理上颌动脉末端的分支时,蝶腭孔及其周围骨质菲薄的部位是理想的手术入路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尸体头颈部40例,分别作矢、冠状断层解剖。在经颈动脉管垂直段、卵圆孔矢状层面上和经卵圆孔、茎突根部冠状层面上,观察侧颅底结构的解剖学关系,利用游标卡尺测量侧颅底内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结果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可清晰显示卵圆孔、颈静脉孔、颈动脉管垂直段、颈静脉窝、颞下颌关节、茎突等侧颅底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和咽旁间隙内的结构,颈动脉管外口、卵圆孔和茎突根部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分别为(16.60±2.34)、(22.70±1.64)、(21.14±2.05)mm。茎突是侧颅底影像诊断及手术入路时观察各结构间的位置关系和寻找神经、血管的骨性标志。两侧侧颅底结构呈对称性分布,重要结构的径线及结构之间的距离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侧颅底的矢、冠状断层是分别显示内耳道内结构和颞下间隙的最佳断层影像方式,对侧颅底病变的影像诊断和设计手术入路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our investigations on the neuro-arterial relations in the region of the optic canal.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microanatomic features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optic canal and optic nerve is very important for surgeons approaching lesions of this area. We aimed to extend our present knowledge of the origin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nd microsurgical anatomy of the optic canal with exposure of the optic nerve. The optic canal walls and width and height of the orbital and cranial apertures, and thickness of the bony roof of the optic canal were measured on the right and left sides of 57 sphenoid bones, 102 skull bases and 58 fixed adult cadaver heads. The ophthalmic artery originated from the rostromedial circumference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51.8%, from the medial circumference in 26.2% and the laterobasal circumference in 22% of the specimens.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ophthalmic artery at its origin was 1.81 ± 0.36 mm on the right and 1.75 ± 0.37 mm on the left side.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相关解剖结构的影像观察、测量,探讨经颞骨入路手术中如何避免损伤面神经垂直部。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68人(136侧),其中女性33例(66侧),男性35例(70侧)行颌面部轴位CT扫描。在横断位分别测量面神经管垂直部至外耳道后壁(D1)、外耳门后缘(D2)、乙状窦沟前壁(D3)、颈静脉窝(D4)的水平距离,以及外耳道后壁至乙状窦沟前壁之间水平距离(D5)。结果:D1~D15分别为:(2.87±0.47)mm,(11.09±2.30)mm,(7.95±2.15)mm,(5.45±2.32)mm,(13.48±2.19)mm。面神经垂直部至颈静脉窝之间水平距离左右两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指标测量结果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断层影像解剖学观测,获得了经颞骨入路手术相关结构的解剖学数据,该组数据可为术中避免面神经等重要结构的损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测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路径中,显微镜下磨除内听道后壁所涉及的重要解剖结构及相关解剖学参数,以指导术中安全磨除内听道后壁。方法 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对6具(12侧)国人湿性头颅标本显微镜下行磨除内听道后壁,以内听道内口后缘中点(P点)作为参照点,分别测量P点至弓状隐窝、后半规管、共脚、内听道底、前庭导水管外口、颈静脉孔的最短距离,对这些结构拍照记录,所得测量结果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以内听道后壁作为参照平面,测得内听道干与后壁平面所呈夹角为47.3°±17.2°。以P点作为参照点,测得P点至弓状隐窝的最短距离(4.10±0.60)mm,P点至后半规管最短距离(7.39±0.44)mm,P点至共脚的最短距离(8.09±0.47)mm,P点至内听道底距离(9.08±0.59)mm,P点至前庭导水管外口(10.44±0.73)mm,P点至颈静脉孔最短距离(7.35±1.09)mm。结论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磨除内听道后壁,其磨除长度不应超过7 mm,可减少半规管及共脚的损伤概率。熟悉磨除内听道后壁过程中容易损伤的结构,可避免损伤半规管、颈静脉球、前庭导水管外口及内淋巴囊等重要解剖结构。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