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是当地居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中所创造的,遗产的保护离不开社区的参与。首先阐明社区参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是传承遗产价值,保持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实现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再从哈尼梯田现有的遗产保护管理制度、遗产价值认知、遗产资源管理、遗产旅游发展4个层面入手,分析了社区参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困境,构建了基于社区参与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保护概念模型。并以元阳阿者科村的社区参与实践为例,探讨了社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的可行性,以期对社区参与世界遗产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赵云  吴婷  冯辽 《云南建筑》2012,(3):147-152
以云南哈尼梯田为例。通过界定文化景观的概念、分类,继而详细介绍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况、构成特征.并对其文化景观构成要素一森林、村寨、梯田、水系进行详尽描述.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论证了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有机性、活态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价值.从而为哈尼梯田的保护规划管理工作提供重要参考和科学依据,同时哈尼梯田作为特殊的申遗类型一文化景观而入列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其关于文化景现的定位和描述也为国内其他申遗类遗产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本文利用旅游来保护梯田传统农耕机制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尊重其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保护其乡土性,注重村民的参与,提出适合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2013年06月23日柬埔寨金边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突出普遍价值”在于红河哈尼族在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依据其独特的社会宗教文化体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并实现农业耕作。它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以及蕴含深厚的生态智慧典型案例。从遗产地聚落选址、森林保护、水资源管理利用、一体化的农耕方式、独特的社会宗教文化体系等方面阐述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从另一视野深刻揭示了世界遗产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持续千余年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世界遗产地对景观及城市规划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广西龙胜梯田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 800 多年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且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农业生产生活高度的融合。广西龙胜梯田除龙脊核心区域外的其他村落,因地处相对偏僻、梯田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等原因而被遗落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未能对其农业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利用,村落农业文化景观未被充分激活,现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以上述村落样本——广西龙胜洋湾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龙胜梯田非核心区域的民族传统村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探寻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发展之路径。  相似文献   

6.
广西龙胜梯田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中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且梯田的地形地貌特征已融入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当地农业生产生活高度的融合。广西龙胜梯田除龙脊核心区域外的其他村落,因地处相对偏僻、梯田面积相对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等原因而被遗落在前一阶段的乡村振兴建设中未能对其农业遗产价值进行充分评估和保护利用,村落农业文化景观未被充分激活,现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本文以上述村落样本——广西龙胜洋湾村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农业文化遗产思维下,广西龙胜梯田非核心区域的民族传统村落梯田景观的保护与活化,探寻村落在乡村振兴建设背景下保护与活化发展之路径。  相似文献   

7.
郭晓彤  韩锋 《风景园林》2021,28(2):116-120
目前中国许多村镇规划中有关乡村景观遗产认知的内容存在不足或较为片面,缺乏有效的价值转化引导和协同发展策略。文化景观研究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解读乡村景观遗产价值及其要素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为依据制定规划策略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梳理意大利皮埃蒙特遗产地近10年的保护管理成果,从认知理念、规划策略、管理机制3个层面归纳文化景观视角下的乡村景观遗产动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地域景观均质化问题,本文以景观基因的研究视角切入,选取泉州沿海地区4个代表性沿海村落景观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研究建立景观基因识别体系,识别了沿海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布局、建筑和历史文化景观基因;分析泉州沿海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构成及特点,为传统村落后续的旅游发展、保护规划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法国卢瓦尔河谷景观多样而独特,是人类和环境互动的杰出见证,以"活着的文化景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卢瓦尔河谷通过规划、公共政策和管理等方法将以景观保护为单一导向的行动,扩展为融合遗产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农业发展和可持续旅游等多种目标的行动,协调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的问题.文章试图解析其近30年来基于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进行的保护与管理行动,旨在为中国当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区域历史文化空间的保护与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云南哈尼梯田作为响彻世界的文化景观遗产,除了梯田蕴含有价值,哈尼蘑菇房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蘑菇房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在深入哈尼村寨进行详细的田野考察发现,云南哈尼梯田蘑菇房建造影响因素主要是独特的自然环境、便利的取材条件、拥有独具特色的建造者和文化、哈尼人的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蘑菇房的形成是哈尼人智慧与自然环境通过千年的磨合形成的独具哈尼特色的产物,是中国滇南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城镇化而文化遗产保护观念严重滞后的历史阶段,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加剧了乡村文化遗产的破坏,因此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景观基因概念提供了一种从自然科学的视角来审视传统聚落文化特征的新方法。通过乡村景观基因概念理解,结合乡村景观基因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特性,识别文化景观基因在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中的形态,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区域划分及景观控制实现中国传统村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继承历史地域乡村景观基因的方法。区域划分强调的是“区域性”“文化重要性”及“相互关联性”,通过景观基因点-线-网-面-体进行综合评价及考虑。景观控制强调针对乡村景观基因识别的不同层面形态,即传统聚落景观层面、农业生产景观层面、土地利用景观层面及非物质文化景观层面上的把控来控制有机更新过程中的传统乡村景观基因的变化。从乡村景观基因角度出发,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乡村景观不仅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承载着乡村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深远的文化传统。当前城市化发展对乡村景观破坏日趋严重,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已成为广泛关注的课题。以乡村景观为利用对象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文化传承、产业复兴、环境提升等方面具有全面促进作用,为乡村景观的保护与更新提供新的契机与思考方向。本文从乡村景观保护更新和乡村旅游等相关理论与方法出发,梳理出乡村景观要素与特征识别、乡村景观保护更新途径、乡村旅游视野下对景观保护更新的特殊性等方面的内容,并以诸暨牛头岭村为实证案例,通过对其景观要素的梳理与特征识别,提出“基于乡村特征延续下的景观保护”“基于旅游发展下的景观更新”的针对性策略,尝试系统性地探索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更新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统乡村景观是一种以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为核心的典型文化景观,是具体地域文化的空间载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传统乡村景观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以无锡市西部地区为研究对象,以乡村景观破碎化分析为切入点,通过乡村区域景观分类及破碎度评价体系构建对该区域内的传统乡村景观破碎化进行分析,并对分析结果予以生态化解读。在此基础上,通过以乡村景观人文生态网络与自然生态网络为核心的复合网络规划对无锡市西部地区的传统乡村景观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与保护,以期为区域传统乡村景观空间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程然  李险峰 《华中建筑》2020,38(1):64-67
全域旅游日益成为国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战略,而乡村景观的建设一直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全域旅游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乡村景观发展特征的归纳,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的乡村景观应具备差异化、景区化、生活化的特征。结合朝阳市大平房镇规划实践,阐述了规划思路及功能和空间布局,提出依托旅游体系、整合景观资源、引导村民参与是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下乡村景观规划的着力点,探索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乡村景观的规划方式,希望对国内镇域景观规划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梁越 《城市住宅》2021,28(6):69-73
乡村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的重要承载空间,在现阶段乡村建设中,需结合其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进行思考,探究如何保护与利用乡村文化景观并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振兴视角,以乡村文化景观为研究主体,结合规划实践,分析其内涵、特征和构成要素,以及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乡村文化景观发展的困境与机遇,探讨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6.
在立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桂林"旅游全域化"战略背景下,选取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熊村为研究对象,从景观设计视角,对该村落景观保护与开发力度、艺术内涵感染力和旅游经济影响力弱等现状进行分析。借鉴我国传统园林景观设计理论,提出熊村自然景观保护与开发的设计实施、乡土景观修旧如旧与巧而得体的设计再现、文化景观根植传统与立足本土的设计应用的策略,从而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从特色认知出发,透过文化景观视角,基于价值评估进行历史村镇的类型化研究,是掌握历史村镇文化景观典型特征并制定科学保护与发展对策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借助层次分析法建构历史村镇价值评估体系,并以西北地区 324 个历史村镇为样本进行基于价值评估的类型化研究。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划分为地理景观特色型、民俗景观特色型、建筑景观特色型、格局肌理景观特色型、历史人文景观特色型五种类型,在此基础之上解读其空间分布与景观特色,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发展建议。在厘清历史村镇典型特征与价值的基础上,为历史村镇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提供分类指导的现实依据,并资鉴其他地区历史村镇的规划建设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9.
王瑞  严国泰  傅大伟 《园林》2019,(7):82-86
乡村景观的保护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景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提升乡村景观风貌的契机。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理念和方法已不适应快速村镇化的建设,传统的乡村风貌、生态和文化景观的保护受到严重挑战。本文以古石村为案例,提出以保护乡村文化和生态景观资源为底线,因地制宜,以发展促进保护的景观规划策略,来实现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之目标。  相似文献   

20.
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模式之一,乡村文化景观在凸显地域风格、传承乡土文化、营造特色景观、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文章对金山村项目实践中的文化景观营造进行了分析与解读,探索文化景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营建思路,发掘金山村的荷文化与祠堂文化,引植千亩荷塘,"激活"古祠堂功能,开展乡村文化休闲旅游,旨在为其他地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文化景观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