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全生产法》一直备受国人关注,但人们大多是从经济生产、法律体系或是社会体制等层面来讨论关于《安全生产法》的相关问题。事实上,《安全生产法》还包含着丰富的伦理意蕴,这一伦理意蕴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安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安全生产法》的主要条款,从安全生产立法的历史背景、安全立法的必要性和《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中,总结了“安全第一”的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郴州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和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着力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突出矿山安全监管,强化执法监督,全市安全生产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书写了安全生产新篇章。统一思想齐抓共管长期以来,郴州市委、市政府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始终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稳定的关系,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政绩…  相似文献   

4.
安全无小事,事事人命关天。“关爱生命、确保安全”是民心所向、民愿所求。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工作,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落实这一科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思想,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牢固确立人性理念,实行人性化管理,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5.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指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这个八字方针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精华所在,如何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这个方针,是我们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必要的素质。为什么说安令第一,因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道德失范状况日益严重,人们陷入“道德困惑”之中。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经济伦理与经济原则的混同;第二,经济伦理与社会伦理的混同。针对上述困惑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即一是要从法律上加以保障;二是要强化教育功能;三是要完善人格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第十三号主席令,公布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决定从2014年12月1日起实施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新安法)。新安法将“以人为本”、“安全发展”写入法律,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安全生产管理”改为“安全生产工作”,将“促进经济发展”改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被公认为此次新安法亮点,也是空前的严厉举措,真正把安全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同时说明了安全生产立法理念已然改变,安全生产工作层次得到大大提升,它不再局限于安全生产领域,也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附属品,更是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范畴。  相似文献   

8.
安全生产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首要标准,沅陵县长青矿业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就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用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长青的话说:"企业要发展,公司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至关重要,必须加强和提高."为此,该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公司上下以狠抓安全生产为主线,做到勤抓细管,确保公司安全生产目标实现、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日前,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规划》的实施,对促进“十三五”时期安全生产工作稳步推进、实现安全生产持续好转具有重大意义。坚持一条红线——推动安全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述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思想理念、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强调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这条红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为我国纪传体史书的开山之作,它横跨经史子集四部,沟通文史哲。《史记》文本昭示出三重意蕴:一是“究天人之际”的宇宙观和哲学意蕴层;二是“通古今之变”、明成败兴坏之理的历史意蕴层;三是“成一家之言”而达于不朽的文学审美意蕴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内外交融,共同显示出皇皇《史记》“史蕴诗心”的文化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勤劳勇敢的欧阳海人在新的局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坚定不移地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积极探索安全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3年实现总收入5679万元,今年1——9月份实现总收入4800多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把全面学习、宣传和贯彻《安全生产法》作为安全生产的主线,在全局范围内营造出“关爱生命,关爱安全”的舆论  相似文献   

12.
《安全生产法》第三条指出,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这个八字方针是整个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精华所在,如何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这个方针,是我们每一位安全管理人员必要的素质。为什么说安全第一,因为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而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做到安全第一,就是当在安全与产量、进度、成本等等方面发生冲突或矛盾的时候,要将安全生产放到第一位,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再考虑其他因素。而如何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事故和损失,核心就在预防二…  相似文献   

13.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为前提,配备专职及兼职安全检查人员,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全员安全生产意识,着重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整改,正确处理与生产、质量、进度、效益之间的关系,使得生产活动得到安全有效的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4.
要破解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难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一个安全发展的环境,必须突出“六个狠抓”:一、狠抓责任落实,强化责任追究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关口前移,努力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安全生产责任网络。一是抓防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制度和工作规程,严格执行好安全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依法严肃查处事故责任,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各类事故,确保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落实到位。对生产安全事故瞒报、谎报、迟报或弄虚作假的有关人员,对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或对事故发生负有…  相似文献   

15.
解析安全生产方针新内涵,推进安全生产综合治理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生产方针从二个方面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一是在原来的经济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它的政治、文化、社会和道德的功能;二是在原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安全生产规律认识的深化。推进综合治理进程必须做到:一是要从安全发展战略高度认识和提高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自觉性;二是必须坚持以安全发展为主题,坚守发展红线;三是应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6.
社区管理制度伦理的核心问题就是对社区管理制度的道德合理性进行考察,对它是否合理、正当作出伦理评价。那么,什么是社区管理制度伦理呢:第一,它是指人们从外部所做的对社区管理制度的一种价值评判,即对社区管理制度是否正当合理的伦理评价。第二,社区管理制度伦理是指从社区管理制度中、从社区治理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伦理原则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7.
“道”与“德”是《老子》中重点论述的中心。关于“道”与“德”的思想是中国古代道德伦理形成的认识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杨立业 《科技信息》2012,(20):441-441
煤炭企业由于是高危行业,因此,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安全事故是影响和制约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做好各项工作。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坚持“以安全塑文化,用文化保安全”的原则,突出加强理会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建设,真正用文化打造安全盾牌,筑就安全防线,从而推动和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稳定发展。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工作的灵魂,只有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才能有效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安全文化是建设平安祥和矿区的基石。  相似文献   

19.
刘冬松 《科技资讯》2014,(34):118-118
依据国家《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工作应当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节能环保、综合治理的原则。研究者在多年的锅炉安装队伍评审工作中发现,大多数的锅炉安装公司或安装队,都对《锅炉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写,没有达到所安装锅炉的特性要求,以至于不能正确的指导锅炉安装工程。那么,就有悖于《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要求。所以研究者结合工作实际,粗浅谈一下对《锅炉安装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编写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20.
允许、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邓小平为纠正长期以来分配问题上“左”的错误,克服平均主义弊端,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这一思想不仅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走向共同富裕的具体道路,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而且对正确认识富与德的内在关系、富的道德价值、富的伦理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