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最近在对孔子的研究中,在教育上,多数同志都或多或少地给予一定的肯定;但在政治思想和阶级立场的分析上,还存在很大分歧。有的同志认为孔子是奴隶主阶级的顽固派,有的同志则认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革命派。究竟应如何认识呢?我认为,对孔子思想核心的“仁”,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分析,会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所以,我愿提出自己对“仁”的一点肤浅看法,望同志们指教。一“仁”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关于如何处好人和人关系的思想。孔子对“仁”是如何  相似文献   

2.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更不是“天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孔子就是以提倡“礼”而闻名的。但是,对于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政治观点;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体现了孔子的宗教观;有的则认为,“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有人想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以弥补现代“法治”社会的不足;有人则揭示其中的保守性,证明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  相似文献   

3.
吴全兰 《船山学刊》2003,(1):117-121
《论语》只两处提到“诚” ,而“诚”所包含的真性情、诚实、忠信、笃敬、正直等品格 ,却充满《论语》全书。“诚”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的性格特征 ,亦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仁”的根本所在。孔子对“诚”的推崇是儒家“诚”的哲学思想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现在有一门非常热门的新兴科学,叫人才学。人才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老子认为“有才不难,能善用其才则难。”而孔子则说“才难,不其然乎!”一个说不难,一个说难,你要判断那个说法是完全正确的,很难。 大抵在人才问题上,一种是说人才不易被发现,“十室之内,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这是说人才是有的,但是“使骥不得伯乐,安得千里之足。”  相似文献   

5.
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日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孔子的思想核心成了人们研究的重点。过去不少学人都认为“仁”或者“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认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中庸”,而“仁”和“礼”只不过是实现“中庸”的手段罢了。孔子主张:“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要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孔子最早提出了“中庸”这个范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  相似文献   

6.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孔子是轻视妇女的始作俑者,这好象已成为“五四”以来的定论。这一观点的根据,是《论语·阳货》中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我们认为,孔子非但不轻视妇女,而且是充分尊重妇女的,现试辨析如次。我国学术界公认: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孔子思想的可靠资料,首推《论语》一书。孔子在这部书里,谈得最多的是他所倡导的一个“仁”字,约略统计共有109次之多。由此可以窥见,“仁”这个概念原来就是孔子思想的整个体系的核心。要摸清孔子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微言大意、博大精深 ,吸引了历代学者从各个角度投身于对它的研究中。本文仅就《论语》一书浅析了孔子仁爱思想中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仁”的提出 ,是对“人”的发现 ,孔子第一次把“人”从“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放在人类社会中来对待 ,这是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表现。本文还就行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的忠恕之道稍作论述。许多学者认为“忠”是“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本文作者经参考古人注释和综观《论语》全文 ,仔细琢磨后 ,认为“忠”的本意应是尽心竭力 ;“恕”的本意应是推己及人 ,它包括消极方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和积极方面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近来在讨论孔子的文章中,有不少文章都涉及到孔子与季氏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反对代表新势力(或地主阶级)的季氏;有的同志认为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因为他拥护代表新势力的季氏;也有的同志认为季氏不代表新的势力,孔子是反对季氏的,因此孔子的政治立场是进步的。这些同志对于孔子的评价,虽然分歧很大,但是着眼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以季氏是否代表新的势力以及孔子对待季氏的态度如何?作为评价孔子政治立场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是儒家的始祖。他的认识论对我国自古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其局限性,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之没有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母体的原因之一。本文先叙述孔子的认识论,然后分析其不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生长的局限,并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略作比较。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认识论没什么长处和积极贡献,也不是说孔子思想就比不上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孔子肯定知识的存在和确定性。他认为应当“知仁”、“知礼”、“知言”、“知人”,并且对带有神秘性的“命”和“天命”,也认为是可知的。他说“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下文引《论语》只注篇名)。他还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可知的,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毅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由上所述,孔子不仅肯定知识的确定性,是可知论者;而且可以看到,孔子所谓知的对象是“仁”、“礼”、“人”、“天命”以及社会的历史变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社会伦理关系。这是孔子对认识对象的回答,其中没有自然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赵昀晖 《学术探索》2010,(3):115-118
“君子不器”是《论语》中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但孔子并没有做出更多的解释和阐发,后人多认为此条是对君子修养方面的要求。本文从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礼”关系分析入手,集中论述“器”与“不器”实为孔子“以仁释礼”、“仪礼相重”的又一具体阐发。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天人关系起源与演变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中国思想的全部内容不外天人之际和人人之际两大方面。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最早提出“仁”的学说,“仁”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人是社会中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有儒家的思想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孔子之前,中国思想大致是以天人关系为主,在孔子以后则是以人际关系为主,本文所讨论的是前者。 一、天人相通及通天的方式 讨论中国远古时代的思想,最简单而最常用的概括是“宗教”,其实这并非准确。事实上,人类的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2.
关于“隳三都”的事件,是研究孔丘政治思想无可回避的问题。对于这件事如何认识,怎样评价,关键在于澄清史实。 “隳三都”究竟是不是孔子的主谋,其目的何在?有的同志认为是肯定的,旨在打击三桓,以张公室。他们说,孔子“要加强鲁君的权力,拆毁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的都城。”(范文澜《中国通史》第1册163页)孔子“参与‘隳三都’(毁掉三桓  相似文献   

13.
<正> 孟子是战国时齐国稷下学宫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先天道德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了解他的全部思想脉络的一把钥匙。本文即着重探讨孟子的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问题。一、孟子先天道德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思想渊源孟子是儒家学派中“闲先圣之道”、“述仲尼之意”的大师。他非常推崇孔子,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只注篇名)他以孔子的直接继承人自居,其先天道德论思想正是对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凡研究孔子思想的,总要涉及到“仁”的问题。因为“仁”是孔子经常提到的道德标准。《论语》里有五十八章谈仁,并且其他很多语义和思想都看出同“仁”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说,“仁”是孔子的思想最核心的问题,是他许多主张的出发点。这一个看法现在学术界一般是同意的。但“仁”的涵义究竟是什么呢?“仁”的作用又是什么呢?近人有关孔子的研究中,却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把它看作是所谓“国民的属性”和“君子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至于孔子关于“军旅之事”的思想,史家或认为孔子“是文士”,“没有学过军事”(《郭沫若全集》第一卷,第93页);或仅指称其为“旧的军事思想”的代表,而未及孔子军事思想的全貌(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第124—166页,第185页);而多数史家则弃之不论。为了还孔子思想以本来历史面目,正确地全面地揭示他的学说的全部内容并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则不能不对孔子的军事思想作一考查与分析。(一)孔子学过军事,教过军事,懂得军事。《史记·孔子世家》称:“其(孔子)先宋人也。”《世本》说:“宋湣公生弗甫何,何生宋父,宋父生正考甫,正考甫生孔父嘉,为宋司马,华督杀之而绝其世。其子木金父降为士,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为华氏所偪,逃奔鲁  相似文献   

16.
<正> 1 如所公认,仁在孔子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仁者“爱人”与“克己复礼为仁”,则是仁的两个基本规定。如何做到仁,这涉及到伦理学上的自由问题。孔子强调的是个体的主动选择:“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以下只注篇名)“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仁完全在于自己的为不为,而不在于能不能。而当孔子把仁与道相联系,“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引),仁代  相似文献   

17.
《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可靠的主要资料。孔子的语录中,曾多次涉及到“天”,“命”,“天命”等词语。对此,应如何理解,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能否提到哲学观的高度给予判定?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且有时随政治气候的波动而波动。《中国古代哲学史》88年版,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中哲史》)一书,从哲学观的高度给予丁概括和判定,认为孔子思想深处的“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孔子是“尊天”的,和殷周以来的尊天思想无甚差别;孔子思想深处的“命”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超自然的力量支配,毕生致力于挽救奴隶制的危亡碰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思想史上最早的一个哲学思想体系——孔子思想,二千多年以来,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此耗尽心血。而关于孔子思想中仁、礼的关系问题,智者见智,仁者见仁,莫衷一是。特别是近百年来,许多人把属于辩证法范畴的“形式”与“内容”应用到“仁”与“礼”的分析上。具体说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其一,有人认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而“礼”是“仁”的“形式”,亦即“仁”之为里,“礼”之为表。执此意见的始作俑者已无从可考,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礼本乎仁,是仁的表现,仁的象征。”(一九三二年稽文甫著《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仁是内  相似文献   

19.
“为政”,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的相当部分是在讲如何“为政”;而“为政以德”,又是他为政思想的核心。在贯彻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候,认真研究孔子的为政观,对于我们各级领导者在执政或行政工作中继承发扬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为政以德的重要性 孔子十分强调“为政以德”。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  相似文献   

20.
<正>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首次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4月26日至4月30日在曲阜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六十多位学者围绕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中的有关问题,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自由热烈的讨论。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特点及其评价是会议讨论的中心议题。有的同志认为儒家有“六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