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盲穿法行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并发症发生率,探讨超声引导下行PICC置管的优势.方法对300例拟实施PICC的患者,根据肘部血管条件分为对照组136例(传统盲穿法)和超声组164例(高频超声实时引导下穿刺),分析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一次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超声组出现并发症24例,对照组57例(P<0.01),两组局部血肿、局部感染、静脉炎及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相对于传统盲穿法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两种体位在超声引导下最佳穿刺区域(ZIM)行PICC置管的应用效果,寻找适合在ZIM区域穿刺的最佳体位。方法 将某院2018年6月—2019年11月80例确诊为血液病需PICC置管患者按照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所有患者全部行ZIM。对照组采用常规置管侧肢体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靠近肩部,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观察组采用置管侧肢体举臂抱头体位进行穿刺,导管到达肩部时无需转头直接将导管送至需要长度。比较两组患者的舒适度、颈内静脉异位及置管成功率。结果 在超声引导下PICC行ZIM区域穿刺法置管时,对照组疼痛程度得分为(8.425±0.808 )明显高于观察组(7.825±1.111),P<0.05;对照组体位不适分值为(7.288±0.996)明显高于观察组(4.2±1.072),P<0.05。观察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为2.50%(2/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10/80),P<0.05。对照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0%,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为87.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举臂抱头体位是在超声引导下ZIM区域行PICC置管时的理想穿刺体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和股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北京市石景山医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晚期卧床患者5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27例。对照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置管,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经下肢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穿刺时长、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置管相关并发症较对照组少,穿刺时长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严格把握适应证基础上,相比股静脉置管,超声引导下经下肢PICC置管更占一定优势,即并发症少、成功率高等,是一种可行的静脉通路方式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与盲穿2种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_2013年12月经临床评估需行PICC置管者60例,按照患者血管情况分为盲穿组(n=30)和B超引导组(n=30)。比较2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带管期间血栓形成、导管滑脱,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结果2组患者置管成功率观察组为96.67%,对照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总发生率为6.70%,对照组为30.0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肱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行PIC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盲法穿刺置管,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置管,评估两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具有容易操作、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需进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定位组和对照组各30例,超声引导组进行选择性定位,实时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体表标志定位穿刺置管,记录并对比观察二组的置管时间、一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引导组30例患者均穿刺置管成功(100%),一次穿刺成功28例(93.3%)、出现并发症2例(6.6%),对照组30例患者穿刺置管成功22例(73%),一次穿刺成功16例(53.3%),出现并发症11例(36.6%),且置管时间对照组明显高于超声引导组(P〈0.05)。结论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及安全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玲  彭洪  黎丹萍  李小勇  杨文 《吉林医学》2009,30(24):3127-3128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用于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临床实用价值。方法:选择需行颈内静脉置管患者40例,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龄16-73岁,随机分为两组(n=20),超声组和对照组。超声组首先用超声诊断仪确定穿刺静脉的位置,然后根据此结果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定位法进行穿刺置管。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比较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超声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85%和100%,而且两组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和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超声定位有助于顺利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简单安全,患者经济负担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在婴幼儿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7月该院需行深静脉穿刺的婴幼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采用解剖标志定位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对照组),以及行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的40例婴幼儿患者(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时间、平均穿刺次数、更改穿刺位置以及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5.0%(26/40)(P0.05);观察组患者更改穿刺位置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0.0%(12/4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8/40)(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时间为(0.95±0.10)min,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的(2.01±0.22)min(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次数为(1.05±0.24)次,显著少于对照组患者的(1.48±0.30)次(P0.05)。结论对于婴幼儿,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减少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结合微插管鞘技术置入PICC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效果。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健康教育。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96.O%,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82.O%,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践,可以提高恶性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知识水平,促进护患关系,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开展PICC健康教育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方法和超声引导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PICC置管术137例,其中73例为传统穿刺置管,64例为超声引导穿刺,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统计两种方法的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期前拔管率。 结果 传统组和超声组的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1.2%和95.3%,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1%,存在显著差异(p<0.05);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期前拔管率分别为24.7%和10.9%,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根据术前超声检查测量目标血管的内径进行ROC曲线分析,传统组和超声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和0.973,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 超声实时引导PICC置管有传统穿刺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特别是在老年病人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方法,以期通过护理干预减少PICC置管发生并发症。方法:选取血液科PICC置管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护理感到非常满意和满意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可以作为临床工作中的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不同时机局麻后PICC置管所致疼痛和穿刺次数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8-2019年在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穿刺后麻醉)和观察组(穿刺前麻醉),每组各45例。评估2组穿刺对病人疼痛及穿刺次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次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局麻前血管直径大于局麻后(P < 0.05),局麻前后血管距皮的距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时,穿刺前麻醉与穿刺后麻醉对于病人的疼痛无影响,但穿刺前麻醉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应用效果,解决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患者的置管方法。方法: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将临床上凭经验的盲目穿刺变为可视穿刺,极大地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降低了置管后静脉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患者对改良塞丁格技术配合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应用满意度达100%。结论:B超引导下应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肠外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PICC置管在老年患者胃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将110例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59例接受PICC置管,B组51例接受股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穿刺成功率为93.22%,B组穿刺成功率为78.4%,A组明显高于B组(χ2=5.08,P〈0.05);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相比,局部渗血(59.3%vs 80.4%),χ2=5.6867;导管脱落(1.7%vs 15.7%),χ2=7.1281;局部感染(1.7%vs 11.8%),χ2=4.6550;误入动脉(0 vs 9.8%),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龄老年患者肠外营养的应用中,PICC置管可以安全有效地替代股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微信平台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全程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武汉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研究组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全程护理,对照组给予传统全程护理。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为6.67%,明显低于对照组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25.83%(P<0.01)。研究组患者对护士宣教PICC知识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对护士宣教PICC知识满意度70.00%(P<0.01)。结论:微信平台在肿瘤化疗PICC置管患者全程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较大,可以有效减少PICC置管并发症,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巴德耐高压型导管在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中的应用,分析置管部位(上及下肘)并发症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科室2016年4月至2016年6月期间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根据PICC导管置入的穿刺部位分为上臂置管组15例和肘下置管组15例;均行PICC导管置入治疗。结果上臂置管组、肘下置管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但上臂置管组并发症发生率13.33%显著低于肘下置管组46.67%(7/15)。上臂置管组舒适度评分(6.94±1.92)分、Karnofsky评分(76.53±5.13)分均显著高于肘下置管组(P0.01)。结论巴德耐高压型PICC导管在肿瘤患者中应用价值高,PICC导管的穿刺部位以上臂置入为佳,肘下导管置入期间易发生堵管、血栓性静脉炎等并发症,因此应采取高压团注后的护理、集束化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护理措施进行相关对症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技术对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患者疼痛程度、肌电信号及腰部活动范围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腰背MPS患者7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刀治疗,研究组给予肌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技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4周疼痛程度、肌电信号、腰部活动范围。结果: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腰背肌等长收缩试验过程中腰部核心肌中位频率高于治疗前(P<0.05),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腰部活动范围大于治疗前(P<0.05),且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技术能显著减轻腰背MPS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肌电信号、腰部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改良直置式套管针替代导入鞘法在新生儿外周静脉植入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将10例病患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安全型撕裂式导入鞘置入PICC进行治疗。对5例实验组病患利用20 g直置式PICC和利用导入鞘置入PICC5例新生儿进行对比,将各项医学指标进行全面比较。结果两组病患的穿刺成功机率以及穿刺时长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换药时间上看,实验组较对照组时间要长(P<0.05)。结论改良直置式套管针有着经济性,易操作等相关特点,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