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情况.方法 收集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的围生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转归.结果 GBS败血症20例,占住院患儿的2.53‰;本院出生的7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0.43‰.早发型GBS败血症9例(4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4例(44.44%);迟发型GBS败血症11例(55.00%),其中合并化脓性脑膜炎6例(54.54%);早发型和晚发型GBS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生率无差别(P>0.05).9例早发型患儿均有围产期易感因素,11例晚发型患儿中亦有8例(72.73%)有围产期易感因素.早发型主要以气促为首发症状,占77.8%;迟发型则主要以发热为首发症状,占72.7%.早发型GBS败血症中白细胞降低的3例(33.33%),升高的3例(33.33%),C反应蛋白(CRP)均正常;晚发型白细胞降低的6例(54.55%),升高的1例(9.09%),CRP升高的4例(36.36%).所有病例的血培养药敏均对青霉素及万古霉素敏感,以青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联合治疗,疗程14~56 d,平均29.18 d.18例痊愈出院,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结论 新生儿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因发病早晚而异,血白细胞计数下降多见,CRP敏感度不高.新生儿GBS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生儿B族链球菌(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药敏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的GBS败血症新生儿资料,回顾性分析GBS败血症患儿围产期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与预后。结果 GBS败血症15例,占住院患儿的4.12‰,其中早发型败血症11例,晚发型败血症4例。本院出生10例,占本院出生新生儿的1.01‰。早发型病例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生后24h发病,其中2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晚发型病例以高热为首发症状,均合并化脓性脑膜,1例合并肺炎。GBS败血症患儿C反应蛋白增高明显,但相对滞后,降钙素原反应灵敏。15例血GBS阳性标本均对万古霉素和青霉素敏感,青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美罗培南治疗有效。结论:新生儿GBS败血症临床表现非特异性,住院时间长,可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和后遗症。降钙素原反应灵敏。应重视围产期高危因素和早期临床表现,尽早行病原学检测,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有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3年7月儿科门诊收治住院的150例新生儿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诊断组和临床诊断加血培养阳性组患儿化脓性脑膜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发热、非特异性症状所占比例均低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而黄疸症状在非化脓性脑膜炎患儿所占比例高于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结论新生儿一经确诊为败血症就应该及时进行救治,不可以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给患儿争取最大的生存机会,同时,进行脑脊液检测可以作为败血症患儿是否有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26例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 方法 整群选取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年2月—2015年4月收治的26例罕见性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资料,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等. 结果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发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实验室检查一般难以作出正确的诊断,脑脊液检查结果和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有较大的差异,临床诊断该病难度较大;患儿经抗感染、降颅压、肾上腺素、抗惊厥等对症治疗以后,患儿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后遗症3例,其中合并硬膜下积液1例,癫痫1例. 结论 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研究清楚新生儿不典型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可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以提升治疗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的临床观察,探讨该病治疗与预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已确诊为败血症的107例新生儿作为本次探讨对象,观察早期治疗败血症组(即发病时间小于2天)和晚期治疗败血症组(即发病时间超过2天)患者例数及出现化脓性脑膜炎例数及治疗情况.结果 107例患儿中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共19例,其中早期治疗败血症组出现3例,晚期治疗败血症组出现16例,两组并发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分别为7.32%、24.24%,两组差异明显(P<0.05).单纯败血症组88例患者中临床出现呼吸困难32例,发热39例,黄疸9例,其余8例表现为反应、吸奶差,治愈85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19例患者中临床出现呼吸困难、发热、黄疸人数分别为7、8、2人,出现尖叫、挥拳、眨眼、蹬腿样动作或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的2例,救治成功7例,两组临床症状差异不明显(P>0.05),但单纯败血症组与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治愈率分别为96.59%、36.84%,两组差异明显(P<0.05).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组患儿中3例(15.79%)留有后遗症,2例(10.53%)脑积水,1例(5.26%)侧脑室扩张.结论 一经确诊的新生儿败血症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救治,避免因拖延病情给患儿带来的严重伤害;脑脊液检测可以尽早准确判定新生儿败血症是否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一经确诊的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应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尽量避免因治疗不当引发出现并发症给患儿带来的严重伤害.  相似文献   

6.
林泽军  王俊平 《当代医师》2013,(12):1718-1719
目的探讨新生儿B群溶血性群链球菌(GBs)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诊治的GBS感染22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将22例患儿分为早发型与晚发型感染两组,分析其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结果GBS患儿多以败血症为主要表现,常合并肺炎、脑膜炎等;细菌培养获得GBS依次为血14/22例、脑脊液8/12例、尿2/7例等;早发型多合并肺炎,晚发型多合并脑膜炎。结论新生儿GBS感染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血液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较高,对血培养阳性患儿应尽早做脑脊液培养,有利于早期确诊与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生儿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1月至2019年7月NICU收治的16例GBS败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围产期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发症及预后等.结果 新生儿科共收治新生儿7506例,确诊新生儿GBS败血症患儿16例,新生儿GBS败血症发生率为2.13‰(16/7506).其中早发型GBS感染14例,发生率为1.87‰(14/7506),晚发型GBS感染2例,发生率为0.27‰(2/7506).感染患儿中,7例孕母发生胎膜早破,2例孕母发生羊水Ⅲ度污染,4例孕母存在妊娠期糖尿病,1例孕母分娩前发热1例;2例迟发型GBS败血症患儿均为足月新生儿,14例早发型GBS败血症患儿发病时间均为出生后24 h内.临床症状主要为呼吸系统症状,其中6例患儿存在气促、呻吟,机体表现为反应差.2例迟发型GBS败血症患儿的发病时间为出生后第3周,临床症状主要为高热,并伴气促、拒奶、黄疸等症状.平均白细胞(14.57±6.18)×109/L,其中>20×109/L为3例,2例降低,平均C反应蛋白(33.24±13.17)mg/L,最高116.5 mg/L,4例正常.15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1例患儿失代偿性代酸并呼吸性碱中毒.16例均在入院24 h内完善胸部X线检查,9例为重症肺炎表现;所有患儿在血培养结果出来后均使用大剂量青霉素,并根据患儿病情更换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其中5例给予丙种球蛋白支持治疗,3例患儿需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因病情危重转入上级医院继续治疗.其余6例患儿均临床治愈出院,8例好转出院.结论 新生儿GBS感染的风险高,临床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建议临床医生对35~37周孕产妇开展GBS筛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以降低新生儿GBS的感染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方法 本文随机抽取本院于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50例新生儿败血症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性分析方法分析患儿的药敏试验、病历、病史等临床资料.观察新生儿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及其病原菌特点、临床特征.结果 50例败血症患儿中,10例患儿并发化脓性脑膜炎,发生率20.00%;于50例患儿标本中分离出2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2株,占54.55%,革兰阴性菌10株,占45.45%.革兰阳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肺炎链球菌6株,检出率27.27%;B族链球菌3株,检出率13.64%;金黄色葡萄糖菌2株,检出率9.09%;革兰阴性菌败血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中,排名前三为:大肠埃希菌4株,检出率18.18%;大肠杆菌3株,检出率13.64%;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检出率9.09%.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发热、呼吸困难、黄疸为主.经对症治疗后,9例救治成功,1例出现后遗症.结论 新生儿败血症有一定几率并发化脓性脑膜炎,为保证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可通过发热、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及肺炎链球菌、B族链球菌等病原菌感染特点进行合理诊断治疗,以促进患儿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和抗菌治疗所使用的药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来我院诊治的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的资料、治疗措施及预后,以及无乳链球菌菌株的敏感程度。结果 28例无乳链球菌败血症患儿中,早发型22例,晚发型6例;合并肺炎者21例(早发感染19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例(晚发感染2例);通过细菌培养结果表明其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及万古霉素较为敏感,但是此细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75.0%及67.9%;对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42.8%;对利奈唑胺的耐药菌株为1株,耐药率为3.6%。结论新生儿无乳链球菌菌株对很多抗菌药品的耐药率偏高,临床中主要以头孢菌素、青霉素及万古霉素为首选;针对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的患儿,要尽早使用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0.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发生的导管相关性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防控措施、治疗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10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NICU发生的导管相关性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5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进行药敏试验和菌株鉴定。结果 5例患儿均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均有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2周以上经历,部分有肠外营养。5例患儿均出现发热,3例心率增快,1例反应欠佳,3例出现发绀、呼吸暂停,3例有气促表现。2例患儿出现白细胞计数减少,1例出现血小板减少,1例C反应蛋白(CRP)增高,1例肺部出现新病灶。5例脑脊液检查正常。该菌对氟康唑敏感。患儿均及时拔除导管,采用氟康唑静脉滴注,12 mg·kg-1·d-1,治疗均痊愈。随访1年,5例患儿生长发育未见明显异常。NICU经过强化健康教育和管理,加强手卫生等措施,未再出现院内侵入性真菌感染。结论 导管相关性异常汉逊酵母菌败血症病例罕见,临床特点与常见真菌败血症相似,该病可防可控,氟康唑治疗效果满意,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