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通过比较Amicus、Trima Accel和MCS Plu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份血小板的采集过程数据,寻求提高单份血小板的采集效率和献血舒适度的方法。方法:84名献血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使用Amicus、Trima Accel和MCS Plus采集单份血小板。评估3种机型的血小板采集效率、时间及产量。结果:MCS Plus的处理血量(2 909.85±208.93)ml、产量(2.83±0.32)×1011/袋、ACD用量(306.94±18.14)ml和采集时间(80.82±8.187)min均为最大,采集速率(0.035±0.004)×1011/min最小,较另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cus的处理血量(2294.9±229.55)ml最少,但采集效率(71.57%±4.67%)最高,较其他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rima Accel的产品体积274.43(268~280)ml最小。另外除1例MCS Plus献血者外,其余献血者无献血反应报告。结论:采集单份血小板产品,MCS Plus产量最高,而Amicus采集效率最高。根据不同情况灵活使用,可提高单采血小板采集效率和献血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按疾病分组,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对73例患者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结果:73例患者经过1~7次的治疗性单采,与单采前相比,16例血小板增多患者血小板明显下降(P0.05);25例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明显下降(P0.05);28例血浆置换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4例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和红细胞压积均明显下降(P0.05)。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总有效率在92.9%~100%。结论:MC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能有效地去除患者血液中有害(病理性)成分,减少药物治疗的一些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献血者血小板(PLT)采后计数实际测量值与AMICUS、TRIMA和MCS+血细胞分离机估算值之间的差异和符合性,以验证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程序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32名AMICUS献血者、575名TRIMA献血者和500名MCS+献血者分别在采后即刻、采后30min、采后1h留取1ml静脉血标本,动态观察单采后外周PLT的变化,从而比较机器的采后估算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异。结果:AMICUS、TRIMA和MCS+采后即刻,估算值与实测值正相差分别为4.86×109/L、4.95×109/L和4.97×109/L;采后30min,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2.51×109/L、2.35×109/L和2.57×109/L;采后1h,估算值与实测值负相差分别为7.54×109/L、7.44×109/L和7.52×109/L。采后即刻、采后30 min、采后1h,预测采后PLT的95%置信区间均大于100×109/L。结论:依照我国2011版新的"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献血者采后PLT100×109/L的采集标准,使用AMICUS、TRIMA和MCS 3种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LT,将预测采后估算值作为安全捐献的指标,就目前的采集程序而言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正常献血者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集前、采集后及采后2周电解质指标的变化。方法:利用Amicus、com.tec、MCS+、COBE Spectra、Spectra Optia 5种血细胞分离机分别采集12例固定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采前后15 min采集外周血液标本,检测电解质结果,单采后2周采集血液标本行电解质检测,观察这3次血液电解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单采后献血者血K~+、血Cl~-与单采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而血Na~+在单采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采后2周血K~+、血Cl~-与采集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采集单个核细胞后献血者血K~+、血Cl~-有一过性降低,需要在采集前进行适当干预或者在采集后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3种机型血细胞分离机Amicus、Trima和Mcs+采集血小板活化和功能的差异。方法:选择2019年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60例,按照3种机型所有献血者被随机分成3组,每组各20例。检测各组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和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功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种机型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均高于正常值,Amicus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PAC-1较另2种血细胞分离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机型血小板功能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机型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均存在一定程度血小板活化;不同分离方式所采集的单采血小板其活化程度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仪器法和手工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混入的红细胞和残留的白细胞,评价2种方法在单采血小板的质量评价过程中的适用性。方法:收集MCS+机型、Amicus机型和Trima机型3种仪器设备采集的保存期内的单采血小板各30例,记录献血员的基本资料,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法和手工法计数单采血小板中混入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献血前3组机型的献血员HCT、外周血WBC、RBC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机型采集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每袋血小板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机型的红细胞混入量仪器法计数均高于手工法(配对t检验,P0.05),手工法计数可显著提高红细胞混入量的合格率(χ2检验,P0.05)。MCS+机型的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手工法和仪器法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cus和Trima 2种机型的单采血小板产品手工法计数白细胞均低于仪器法(P0.05),但手工计数法只能提高Amicus机型的白细胞混入量合格率,对另外2种机型的单采血小板白细胞混入量合格率无影响。结论:在对单采血小板进行质量评价时,对于红细胞混入量的计数,手工计数比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更适用;但对于白细胞混入量的计数,MCS+机型和Trima机型2种方法均可,而Amicus机型手工法比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更适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前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的计数,探索采用Trima5.1血细胞分离机及配套耗材采集单剂量和双剂量血小板安全可行的间隔期。方法:把外周血小板计数为170×10^9/L~23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3.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1组,把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300×10^9/L捐献双剂量血小板(6.0×10^11个)的献血者30例定为2组,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献血者采前、采后不同时段相关血常规计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2组献血者在采后30min血小板计数较采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采后15、30d分别对2组献血员进行血细胞计数,1组献血者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献血者采后15d,血小板计数仍未能上升到采集前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采后30d血小板的计数已恢复到采集前的水平,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献血者RBC、HGB、HCT、WBC在不同时段与采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组献血者采后30min外周血小板计数全部〉100×10^9/L,血小板计数在正常范围;献血者机采前血小板计数〉170×10^9/L,捐献单剂量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5d是安全的;双剂量血小板捐献者采前血小板计数必须〉250×10^9/L,间隔期应为30d。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无偿献血有2种方式即捐献全血与成分献血,成分献血是今后献血发展方向,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输血水平高低的指标。成分献血为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在密闭的一次性管路中循环,选择性采集特定的某一种血液成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给献血者的一种献血方式,其中以捐献机采血小板最为常见。一位献血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即可以捐献10个单位的血小板,传统的手工分离血小板需要5~6个献血者的血液才可以分离到10个单位的血小板,工作人员工作量大,临床效果相对较差而患者却要接触到5~6人的血液,输血风险大大增加,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捐献成分血势必会替代捐献全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以便监测和控制,使能更好地为献血者服务。方法:对我站2013年3月330例献血者整个机采过程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献血者采前血小板计数,血细胞比容等血液参数,以及性别,体重,血管,环境温湿度,采血技术等与机采采集过程和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结论:加强采前宣教,认真筛选合适献血者;创造适宜的环境;提高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提高全程服务质量。能使机采过程顺利进行,缩短机采时间,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巩固和扩大机采献血者的队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法(PRP)、白膜回浆法(BC)和血细胞分离机(Trima)单采3种制备方法对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检测3种方法制备的血小板表面CD62P和血浆可溶性CD62P(sCD62P)的表达。结果: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CD62P和血浆sCD62P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0.01)。在3种血小板制品中,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CD62P和sCD62P的表达水平最高。结论:血细胞分离机(Trima)制备的单采血小板活化水平明显低于BC和PRP制备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保证临床使用血小板质量,探讨2机型采集双方血小板的质量,使血站有选择的使用不同的分离机.方法:在献血员无差异的情况下,比较2个机型采集血小板的效果、成品血小板量、白细胞混入量等,分析2机型采集双方血小板的异同点.结果:2机型采集双方血小板血液处理量、血小板的容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的浓度、采集的效率及白细胞混入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机型不同采集血小板质量有差异,各血站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血细胞分离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血浆流率对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效果的影响。方法:研究35例血小板显著增多的患者,分别将血浆流率设为40%及60%~80%,先后行2次血小板单采术,对比2次血小板单采效果的差异。结果:血浆流率动态调高为60%~80%组的血小板单采效果较好,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调高血浆流率至60%~80%,可有效提高血小板单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罗晓娟  刘嫦瑛  阴伟  张昱 《内科》2007,2(5):776-777
目的探讨便携式血细胞采集仪(MCS 机)采血小板过程中,收集一个治疗量献血员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与其首次处理血量、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00份MCS 血细胞分离机操作表按Hct、Plt高低不同分为四组。结果(1)Hct在规定范围内偏低,Plt偏高,体外最大循环血量则大。(2)Hct偏高,Plt在规定范围内偏低,体外循环血量则小,收集相同治疗量的血小板需循环次数则多,枸橼酸钠(ACD-A)用量增加。结论Hct在规定范围内偏低,Plt偏高,则首次处理血量偏大,应注意防止急性低血容量反应。Hct偏高,Plt偏低,则收集一个治疗是所需循环次数较多,应注意防止枸橼酸钠中毒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前开展的全血采集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对有心脏疾患者具有一定的风险。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6月 ,我科应用美国产 MCS+多功能血细胞分离机 ,对 16 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单采红细胞 ,供术中自身输注 ,均顺利完成手术。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6 8例均为择期手术病例 ,男 117例、女 5 1例 ,年龄 2 1~ 6 8岁、平均 4 0 .16岁。其中骨科疾病 82例 ,乳腺肿瘤 2 8例 ,胃部疾病 34例 ,子宫肌瘤 2 4例。术前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检查均正常 ,血红蛋白 >110 g/ L、红细胞压积(Hct) >33%、血小板 >10 0× 10 9/ L。方法 :自决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国各采供血机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的影响因素,为采供血机构制定切实有效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策略提供参考建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设计涵盖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部门、招募的方式、预约制或计划采集单采血小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纪念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交通补助、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餐饮标准、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回访、是否分析过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流失的原因、单采血小板采集方式、不同设备采集量、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宣传活动共计8项调研内容。由执业比对工作组秘书处发放至全国63家采供血机构(28家血液中心和35家中心血站),对反馈信息和数据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回43份反馈意见,其中血液中心16家,中心血站27份。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部分血液中心和中心血站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的招募部门、特色的宣传活动、招募方式、采集计划、献血纪念品、交通补助、血小板采集方式、定期回访、分析献血者流失原因、献血点位布局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预约采集(P0.05)以及单采与全血餐饮标准(P0.01)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可以根据本单位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的特点并结合临床血小板需求合理的制定采集计划避免献血者过度集中或不足;给予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适宜的餐饮,提供更为温馨、人性化的服务以吸引献血者持续参与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采集后不同时段保存的新鲜血小板和不同时段制备的冰冻血小板的质量指标的动态分析,寻求血小板更适宜的冰冻保存时机,为偏型库存血小板的适时冰冻保存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20份2个治疗量血小板(5.0×10^11~6.0×10^11/个),每份分为2袋,分别于采集后6h和72h制备为冰冻血小板并留样,1周后复苏留样,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第4因子(PF4)、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结果:常规保存条件下,72h内各时段的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黏附功能、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PF3A)、血小板PH值和血块收缩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P选择蛋白在采后6h已明显升高(从10.12±3.75升高到42.5±18.6),采集后72h升高90.2±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4在采集后不同时段均有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后6h与72h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血小板的PH值、血小板计数、PF3A与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黏附功能、血小板P选择蛋白、血小板第4因子(PF4)和血块收缩试验和各时段的新鲜血小板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不同时段的冰冻血小板的各项质量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Trima5.0血细胞分离机和配套管路采集的血小板在常规保存72h内其活力优于冰冻血小板,采集后72h内制备的冰冻血小板,质量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量献血者筛选指标。方法:对78例献血者分析其体重、体表面积和采前血小板(PLT)计数对血小板减少量的影响。结果:体重(W)≥55kg,体表面积(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者采集后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对男性献血者来说W≥70或S≥1.9采集后血小板降低较少;对55≤W<65,1.7≤S积<1.8献血者来说,采后血小板降低较多。结论:机采血小板采集2个治疗单位献血者筛选时要求W≥55kg,S≥1.7,采前血PLT计数≥200×109/L。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小板献血者血液因素对采集冲红的影响。方法:检测捐献时出现冲红者和正常捐献者血小板采集前各血液因素状况,并计算本次捐献前半年捐献血小板次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RBC等11个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BC、HGB、HCT、MCV、MCHC、PDW、MPV、P-LCR、RDW-CV、半年内献血次数均不具有意义,而MCH异常者冲红的概率平均是正常者的9.726倍。拟合方程:P=e-0.429+2.275x/(1+e-0.429+2.275x)。结论:献血者单采前MCH是影响是否出现冲红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对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进行红细胞单采配合治疗的效果,优化红细胞单采治疗策略。方法:临床诊断为PV的患者16例,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7例)和对照组(9例),2组均常规进行口服羟基脲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利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红细胞单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指标变化、临床症状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RBC、Hb和H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RBC、Hb和HCT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单采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但是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结论: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是一款性能稳定、操作方便和安全高效的仪器,配合羟基脲等药物治疗可对PV患者开展有效治疗。血细胞单采治疗过程应重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迟献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延迟献血率和调整有效的献血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部分资料,对献血者延迟献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01—2016-12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38 928人次。其中,征询体检不合格5 397人次,不合格率为13.86%;血液初筛检测共计33 531人次,不合格8 514人次,不合格率为25.39%,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是血小板计数偏低(3 095/33 531,9.23%),转氨酶偏高(2 017/33 531,6.02%),血红蛋白偏低(848/33 531,2.53%),其他(2 164/33 531,6.45%)。结论: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加强献血前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及对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