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有清一代,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大量的以词存史、以史入词、以“词史”品词的情况。而闽中词人谢章铤继陈维崧,周济之后不仅在词学理论上对“词史”意识进一步发挥,而且在词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极为强烈的“词史”意识,为我国古典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晚近词坛上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作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少了苏轼的一笔则显得不完整;在词史上,漏了豪放派则不成其为词史,而叙述豪放词派时没有苏轼的话,则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同样,在敬文史上,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彪炳千古的,千百年来,研究苏轼的专著和论文可谓汗牛充栋,但大都集中于对他的诗词研究上,  相似文献   

3.
周济首先提出“尊体”一词,并且依此阐发其词学主张,着重于“论词莫先于品”、“意能尊体”和“以词存史”三个角度予以展开,开辟词学研究的新境界。同时也使得词学尊体研究渐入人心,对词学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节选自《辛弃疾词艺探胜》书稿第七章第五节.辛词“雄深雅健、温婉悲凉”的总体风格的形成,其根源有五:一为自身气质所决定,二为审美追求所导向,三为时代环境所造就,四为传统文化所影响,五为社会氛围所熏染。稼轩体有三义:一指辛词风格个性,二指伤时忧国,志在有为之性情,三为以文入词、以论入词之形式。辛词总体风格形成之后,影响着当时与后世的词风,稼轩词派绵延百有馀年,稼轩体风行七百馀载,以至终古不衰。  相似文献   

5.
《国朝文汇》以“国朝实录”自许,具有鲜明的“以文证史”倾向。综观《国朝文汇》,地域历史与地理、礼俗与政教是重要两组选材取向。前者体现了融合历史派与地理派的方志理论;后者是对抗西化的产物,彰显出以民本主义为内核的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过渡。《国朝文汇》贯穿着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远则源于浙东史学。近则与国粹派颇有渊源。  相似文献   

6.
临桂词派是晚清重要的词学流派,但长期以来学界对其有着不同的说法,有称之为“疆村派”者,有将其归为“常州词派”者。其实,无论在词学理论还是成员组织上王鹏运都是该词派的领袖,所谓的“疆村派”只是临桂词派在后期的衍变;临桂词派在词学主张上与常州词派已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可归为一派。  相似文献   

7.
“精神界之战士安在?”“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是鲁迅的呐喊和喟叹。可以说,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自入世以来特别是去东瀛之后,鲁迅即以一个斗士的形象行走在大地上。其始也,以整个封建专制为其锋芒所向;其继也,以军阀和民国为其攻击的靶的;其末也,则混战在“同志”、“友人”之中。战学衡、战新月、战太阳社、战现代派、战论语派、战第三种人、战民族主义;战顾颉刚、战张资平、战邵洵美、战高长虹、战施蛰存、战杨村人、  相似文献   

8.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以诗为词”构成了苏词的本质特征。这一特征真正成熟是其密州词。密州词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一、名篇佳作迭出;二、基于密州词作,他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和“以诗为词”的词学观念。密州时期其“以诗为词”的创作已经非常自觉、成熟,成为黄州词论的先期实践,为此后苏轼词呈现出“自是一家”的面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州词是他改革词体迈出的至关重要的一步,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历代词论中对于苏东坡词的评价,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审美观照发展历程的一束折影。两宋时期,由持论各异到褒扬之声占主流地位;南宋末暨金源、显露出词派论评端倪,有“豪放”并驾“婉约”曲体拓宽词作发展创造空间的理论见解,昭示苏词“以诗为词”创造意义;发展到明清,在偏重词派评论的基础上,步入“正”、“变”论辩,与诗、骚传统内在沟通,揭示出东坡词儒化的现实意义。“东坡词论”绵延数百年,日趋切要,既要苏词本身的意义决定,更反映出文学审美历史形成的 漫长曲折,我们的民族同样富有理论思维的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宋词作为一代文学样式,在雅俗的演变上更有其特点。南宋词坛经过自北宋以来的长期探索与辨析,在词的雅化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内容上反对淫艳猥亵,提倡骚雅;风格上“涉谐谑”、“鄙俗”、“侧艳”则去之;在词体源头的探求上,认为诗词同源,推尊词体;语言和音律求雅,反对俚俗。姜夔、张炎、王沂孙等是南宋雅词的代表。通过南宋词学的雅俗之辨,词的创作发生了根本变化,词人的创作规范化、理性化了,人们认可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使词体定型,渐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11.
散体大赋《二京赋》与抒情小赋《归田赋》是张衡赋作中的代表作品。从大赋到小赋,从写都市到写田园,张衡完成了汉代赋作从文体到题材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换。通过研究这两个转换,可以发现汉帝国由盛到衰的过程中赋家心态和儒家精神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祝尧所论赋体文学咏物之“法”不仅仅是比兴,更确切地说专指自喻——被祝尧奉为咏物赋之典范的作品皆为自喻赋,祝尧在张华《鹪鹩赋》题解中亦明确地指出所咏之物与“我”的比喻关系。祝尧推举自喻赋有三方面原因:比喻赋“以情为本”而较一般咏物赋更富情韵,取喻“切至”,“体物”多有“不粘不脱”之妙。  相似文献   

13.
历代赋各有特点,各有擅场。宋赋各体(骚体赋、大赋、骈赋、文赋)兼备,而文赋则是最能体现宋人赋体新变之艺术成就的赋体。宋代文赋作家远绍古赋,力求创新,选材较前代更广泛,往往以文为赋,好为议论,语言散文化,由艰深华丽而变为平易流畅,追求理趣。本文对文赋在北宋阶段的产生、定型、发展过程作了概括性的梳理,并对各个文赋作家的文赋风格予以探析,也对文赋产生的原因及在赋史上的定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4.
本历时地论述了徐成淼散诗的诗质内涵;徐成淼具有明确的散诗的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从浮华走向厚重沉醉、 浓郁的诗质内涵、由意境向意象发展、以情绪作为结构的依据和线索、追求刚柔相济的语言态势;徐成淼散诗表现了对现代意识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都市意识以及以热烈取代恬淡、以动态取代静态上。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诗意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自清先生是一位卓尔不群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充分显示出现代语言的艺术魅力。本文从语言的情感、形象、意蕴、乐感四个方面对朱自清散文语言的诗意美由表及里地展开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涌现出大量优秀的散文作品和散文家,散文成为中国文坛的重要支柱之一.新时期散文创作把传统散文的优秀品质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在表现空间和表现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拓展;在主体意识的思性、行文技巧的诗性、个人风格的鲜明性等方面都表现出锐意创新的尝试,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意义和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徐习文 《菏泽学院学报》2003,25(1):17-20,24
南朝不同时期诗歌传播方式的变化影响其诗风的演变。从元嘉时期到永明年间,文人诗坛主要由书写传播方式向口头传播方式转变,而不同的传播方式对诗歌的要求也各异。因而两个时期诗歌风貌迥然不同。宫体诗作为永明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大体上与传播媒介有关。  相似文献   

18.
贠晓晴 《科技信息》2011,(11):171-171
通过对高职语文古诗文教学内容体系的阐述,对教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教学方法上的改进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古诗文背诵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感,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背诵指导中,教师要端正态度,明确认识,引发学生兴趣,讲究艺术,教给方法;遵循实效性、经常性、灵活性、新颖性等原则,把背诵教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袁虹 《河池师专学报》2010,(3):30-33,54
音乐赋发展到唐代,在乐教思想,文道说,重功利文学观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更加注重理的阐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尚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赋作内容多述说君臣之道、处世之道或生活中的其他哲理;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多以抽象之语叙述;在创作程式上也体现出由尚情转向尚理的趋势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