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串联间隙氧化锌避雷器 35kV和10kV系统采用的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的阀片要承受一相接地时长时间,较高的工频过电压,因而这种无间隙氧化锌避雷器在运行中常发生爆炸事故。广东省三水避雷器厂生产了带串联间隙的氧化锌避雷器。该避雷器优点为:串联间隙隔离了加在氧化锌阀片上的长期工频泄漏电流,防止了阀片老化,延长了阀片寿命;由于采用氧化锌阀片,残压机、通流容量大,冲击放电电压低,可以保护某些内过电压;干、湿工放电压稳定,解决了碳化硅避雷器湿放下降问题;体积小,使用安  相似文献   

2.
为了试验调查现有线路避雷器阀片在90/200 μs冲击电流下的耐受能力,对标称放电电流为5 kA和10 kA的两种ZnO避雷器阀片分别进行了不同能量等级下放电冲击次数为18次的90/200 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并进行了相同能量等级下单次90/200 μs冲击电流与4/10 μs大电流冲击耐受特性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同能量等级下4/10 μs大电流冲击对阀片造成的损伤大于单次90/200 μs冲击电流造成的损伤;5 kA阀片最高可通过约3.5 kA的18次90/200 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10 kA阀片最高可通过约7.3 kA的18次90/200 μs冲击电流耐受特性试验;直流1 mA参考电压作为评价避雷器阀片性能判据的敏感度高于标称放电电流残压。  相似文献   

3.
自然界中大部分闪电都包含多次回击过程,连续雷击容易造成避雷器劣化及损坏。该文使用不同电流幅值、脉冲间隔、冲击次数的连续雷击对五种不同尺寸的避雷器阀片进行试验,研究了避雷器阀片在连续雷击下的电气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的冲击时间间隔(10、50、100 ms)下避雷器阀片的电气性能变化差别不大,在ms量级的冲击间隔时间下阀片散热可忽略不计,可视作为绝热过程;雷电流的幅值和冲击次数对避雷器阀片的电气性能有较大影响,冲击电流幅值越高,冲击次数越多,避雷器阀片的伏安曲线下移越明显,直流参考电压减小越显著,残压略微增加;温度是影响阀片性能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阀片性能劣化越严重,再次受到冲击后的劣化速度也会加快;避雷器阀片的温升与吸收能量和质量的比值呈现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氧化锌是现在避雷器阀片的主要材料.氧化锌阀片在遭受不同雷电流后,其温度会有不同变化,温度是监测氧化锌避雷器运行状况和寿命的重要依据.介绍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基本特性,阐述可用于试验的 SAW 测温技术和测温系统,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与分析正常和受潮氧化锌阀片在不同等级冲击电流下的温升情况,对于通过监测氧化锌阀片温度实现在线监测避雷器运行状况和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线监测氧化锌避雷器阀片电阻可有效反映避雷器运行状态。避雷器实际运行时多呈一字排列且三相距离近,相间干扰对泄漏电流的影响很大。为此,提出了一种新的高压氧化锌避雷器在线监测方法,该方法基于阻容网络模型,通过对避雷器泄漏电流进行测量,采用有限元法计算避雷器部分电容,最后利用迭代算法求解避雷器阀片电阻,可有效消除相间干扰对在线监测的影响。以变电站500k V和220k V避雷器为例,计算出各相避雷器每节的阀片电阻,并与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氧化锌是现在避雷器阀片的主要材料。氧化锌阀片在遭受不同雷电流后,其温度会有不同变化,温度是监测氧化锌避雷器运行状况和寿命的重要依据。介绍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基本特性,阐述可用于试验的SAW测温技术和测温系统,通过试验分别研究与分析正常和受潮氧化锌阀片在不同等级冲击电流下的温升情况,对于通过监测氧化锌阀片温度实现在线监测避雷器运行状况和寿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无间隙避雷器系针对阀式避雷器内部结构中取消了放电间隙组而得名。这是基于以氧化锌(ZnO)为主要成份烧结成的阀片,其非线性特性比碳化硅(SiC)阀片优异。碳化硅和氧化锌阀片的伏安特性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引言氧化锌阀片出现之前,为高压直流设计的避雷器与交流不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在直流系统中没有固有的周期性电流零值。因此,有必要设计直流避雷器的间隙,使避雷器放电后促使电流过零而灭弧。第二、高压直流系统通常有两个或更多的串级阀桥组成,这就使与一阀或一桥相连接的低参数避雷器,需有释放与整个系统电压有关的巨大能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华东电力》2013,(7):1560-1561
提出了一种绝缘子、避雷器、外部串联间隙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并开发了新型10 kV绝缘导线防雷复合绝缘子。当线路遭受雷击时,通过放电间隙放电,导通下部避雷器,凭借内部氧化锌电阻片的限压限流作用,防止防雷复合绝缘子的贯穿性闪络并阻止放电后工频电流(续流)的形成,为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起到作用,增强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性能良好的电力设备用氧化锌避雷器阀片,1979年8月,用这种阀片组装成我国第一台110千伏电压等级的氧化锌避雷器。 氧化锌避雷器是世界上七十年代研制成功的新型保护用电器,用以保护电力设备免受大气过电压和操作过电压侵袭而造成损坏,是保证安全供电的重要设备。 氧化锌避雷器是以氧化锌为主要材料并添加其它微量金属氧化物烧制的阀片组装而成。在电力系统正常电压下氧化锌阀片呈现出很大电阻,避雷器流过的电流只有几百微安。因此,一定数量的氧化锌阀片叠起来即可组装成适合一定电压等级的避雷器而不需要加装串联间隙。在过电压袭来时,例如电压增大到2倍左右,电流就增大10~5~10~7倍,阀片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进氧化锌避雷器传统测量方法和现有状态监测系统传输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一种氧化锌避雷器分布式测量装置。将PT二次侧电压、阻性基波电流和阻性三次谐波电流作为判定氧化锌避雷器性能的参考参数,采用AT91RM9200为核心处理器,通过对PT二次侧电压、阻性基波电流和阻性三次谐波电流的提取、采集、分析,利用Wi-Fi进行通信传输,最终在基于LABVIEW软件设计的终端处显示各判定参数的实时采集波形。通过实验验证,本设计不仅保证了对避雷器性能状态进行在线监测的准确性,并通过Wi-Fi进行通信传输提高了分布式测量的可靠性,实现简单,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避雷器的事故率逐年上升,为了减少事故和保持系统的稳定运行。文章在光纤电流传感器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氧化锌避雷器的故障检测方法,采用光纤电流传感器测量氧化锌避雷器阀的阻性泄漏电流,分析阻性泄漏电流的变化情况。并通过实验对多种故障下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很明显地观测到泄漏电流的变化情况,有效地检测了氧化锌避雷器的故障。该研究为我国避雷器故障检测方法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往的避雷器接法都是用降低相对地的过电压来间接限制相间过电压.运行实践表明,这种方法的效果很不理想.于是既能限制相间过电压又能限制相地过电压的三相组合式氧化锌避雷器的使用得到了推广.本文在理解了现在广泛使用的单只氧化锌避雷器(MOA)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几项具有代表性的专利、对国内外现有三相组合式(有间...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氧化锌避雷器运行状况三种检测的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着重讨论了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的影响因素,并以实例说明了氧化锌避雷器运行中的监测、分析程序.  相似文献   

15.
氧化锌避雷器的应用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根富 《电气开关》2004,42(5):40-43
叙述了氧化锌避雷器的结构、性能特点并将其与传统阀式碳化硅避雷器性能进行了比较,对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进行分析,指出了氧化锌避雷器在选用、维护中的要求及措施.  相似文献   

16.
某220kV变电站雷雨后,巡视发现110kV北母B相避雷器泄漏电流超标,通过用红外线成像仪测温中发现内部发热缺陷,分析为避雷器顶部密封不良,进水受潮,引起氧化锌阀片绝缘下降,及时进行了停电处理;停电后进一步进行高压试验测试,发现B相避雷器泄漏电流值过大,认定内部绝缘有局部击穿现象,故更换了B相避雷器,检查其它两相正常后,投入了运行,避免了一次110kV母线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线路氧化锌避雷器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剑 《供用电》2010,27(1):76-78,82
对线路氧化锌避雷器进行在线监测,及早发现故障,对线路的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线路氧化锌避雷器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以及利用该系统在实验室对氧化锌避雷器电阻片进行测试的验证,为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孙海龙 《电力学报》2011,26(4):325-327
氧化锌避雷器在电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带电测试运行电压下的全电流、阻性电流、相位角能直接反映避雷器的运行状况,方法简单,数据准确。对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的原理及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介绍了常用的几种电压采样方法。对测试结果的判断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介绍氧化锌避雷器(下称MOA)老化的原理,提出监测运行中MOA的工作情况,判断其质量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氧化锌避雷器(MOA)在线监测技术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介绍了传统MOA在线监测的方法和监测系统结构。以浙江省云会智能变电站内MOA在线监测系统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改进后的基波参考法测量MOA全电流和阻性电流来实现动态监测MOA绝缘状况的在线监测方法,以及相应的监测系统结构,探讨了改进后的监测系统结构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