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筑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卓群 《规划师》2004,20(5):115-116
中国建筑文化的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自然性、秩序性、动态性、开放性、兼容性,这几种特性相互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建筑文化得以延续、经久不衰,发展成一大体系,屹立于世界建筑文化之林。而建筑地理环境在历代建筑兴衰中占有很大的份量。中国建筑传统思维,强调天、地、人同步,在哲学上推崇历史、感情、理性三者的结合,同时更注重人的直接经验和人际关系,这些都构成了建筑发展中的不定型的定势。在总体环境上,只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筑文化与自然景观相互渗透,方能使建筑设计达到最佳的效果。历史上庄园、庄第、状元府、进士第的建筑模…  相似文献   

2.
何丽 《山西建筑》2005,31(22):42-43
分析了色彩的作用,研究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紫禁城在色彩应用上的经验和成就,其建筑布局、形式、装饰等体现出中国所特有的建筑特色,成功地获得了宫殿建筑所追求的建筑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赵辰 《新建筑》2014,(2):20-21
在《新建筑》杂志举办的以“走向新建筑”为主题的论坛上,作者针对性地将“建筑”、“新建筑”、“现代建筑”三个基本概念在中、西方不同语境中不同意义和相应关系,进行循序渐进的讨论;意图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帮助读者厘清这些概念的文化定义及其相互之间的一些关系,并加深对建筑学科、专业的学术理解.  相似文献   

4.
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变化多矣.我以为最重大也最根本的变化是在过去100年中.我国建筑领域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轨与转型。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可见到两类建筑.一类是老式建筑.一类是新型建筑.前者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后者非中国固有.是百年来建筑转轨与转型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欣 《城市建筑》2014,(9):267-267
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大地茁壮成长,但是超高层建筑适合中国吗?本文分析了超高层建筑的优缺点,提出不应该把修建超高层的摩天大楼作为一种繁荣城市经济的攀比手段,要合理的、适度地发展超高层建筑。  相似文献   

6.
2002年2月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郑金峰的带领下,龙文志、张芹一行三人赴澳大利亚考察。笔者将所见所闻的澳大利亚建筑及建筑幕墙作一些介绍。 澳大利亚是由欧洲、美洲及亚洲移民发展起来的,与我们中国相比,仅有200余年建设发展史的澳大利亚,显得相当年轻,其建筑和建筑幕墙仍处于发展阶段,我们初步估计:澳大利亚的建筑幕墙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比我们中国要少得多,尽管如此,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后现代建筑的基本概念以及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人物,从建筑语言与审美特征入手,结合中国现状,探寻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即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8.
建筑的地方化趋势与中国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建筑》2000,(3):32-33
建筑的内涵十分丰富 ,构成建筑内涵的基本属性也非常多 ,众多的建筑属性在不同建筑上的表现有些具有相通之处 ,如建筑的物质属性 ,工程技术属性等 ,但作为艺术对象 ,建筑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属性 ,其具体表现就在它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时代性 ,以及艺术特征等方面。目前的建筑地方化主要在社会文化方面得到体现 ,而更具体更集中的又表现在建筑形态和造型艺术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封建制农业型国家 ,其社会格局及文化形态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建筑文化也只能在这种大格局下得以确定并沿用。因此 ,中国的寺院、坛庙在建筑形态上非常接…  相似文献   

9.
北京首届国际建筑艺术双年展的开幕可以说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阵痛的一种折射.这一届建筑双年展几乎拉开了掩盖中国当代建筑面临的所有问题的帘幕,而不仅仅涉及当代展览体制和建筑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0.
左伟灿 《山西建筑》2012,38(17):40-42
重点借鉴美国、加拿大针对各自建筑业现状所提出的有机建筑、适应性住宅等成功概念,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应如何理性面对中国建筑的发展,并提出中国应走"和谐建筑"的观点,阐述了和谐建筑的概念及理念,为中国建筑的转型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尽管中国的城乡建筑记录着由中国建筑教育培养的一批批建筑师的足迹,但在建筑市场全球化的今天,在本土建筑师与国外事务所和建筑师的打拼或合作中,中国建筑师群体明显暴露出自身理论体系薄弱、忽视工程技术、文化艺术修养不足、建筑文化感断裂、建筑理性感缺失以及建筑艺术形式混乱等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中国社会环境、建筑市场薄弱以及国人先天素质不足等原因,但是让我们无法回避的是,中国建筑师职业生涯的重要起点和过程——建筑教育是上述问题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和温床。  相似文献   

12.
王璞 《城市建筑》2014,(26):114-114
建筑物因其有长久保存的特性而成为承载和体现人类文化的综合体。中国古建筑与古希腊建筑、古埃及建筑一起构成了世界建筑的三大源流。因此,研究和发扬东方建筑文化显得尤其必要。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24)
文章分别从中国传统建筑外形、结构特征、布局特征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景观建筑中的应用,以期为现代景观建筑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霍光 《建筑师》2007,(2):73-75
文章认为“华侨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极富特色的类型。文章扼要地介绍了“华侨建筑”的类型、美学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指出:研究“华侨建筑”对丰富中国近代建筑的内容,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历程,理解中外建筑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一、院落式布局所形成的建筑装饰特点中国传统的院落式布局,主要是将一连串的封闭空间,即一进进院落串联在一起,而在院内的每座单独的房子的建筑设计,特别是装饰、装修设计时都从构成一个院子的整体效果出发。如北京四合院就是在正房与两厢、抄手廊等装修上采用廊子的挂落、栏杆等横线条的设计。使本来体量大小不等的正房、耳  相似文献   

16.
傅欣 《华中建筑》2009,27(10):147-149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大学的校园历史建筑有其独特而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近代高等学府建筑的佳作和典范。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后依然散发着昔日的光辉,记录着它所经历的历史与沧桑。武汉大学历史建筑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中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化与国际化的结合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启示与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杨宏杰 《山西建筑》2007,33(17):34-36
从西方建筑现象学理论的分析诠释入手,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哲学思想、建筑设计方法、传统建筑思想的内容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在比较与思考中得出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8.
建筑魂     
1 建筑评论 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界?中国有没有建筑评论家?好象没有。街上有那么多花花样,老百姓碰上了唠叨两句,没有见到行家评论;又好象有,虽然未必成“界”或“家”。外国有专靠评建筑吃饭的,正评也好,歪评也好,言不由衷也好,无事生非也好,建筑界热热闹闹的,大家有饭吃、有事做。中国还是匠人闷干。记得一位大作家谈怎样写文章时说过,第一你一定要有话想说,第二才是怎样说。看来我们可悲之处是对自己精彩的或差劲的都无话可说,或无话也有饭吃;但对外国那几幢房子那几个人,话多得简直有点过剩。有人说中国建  相似文献   

19.
<正>建筑奖能够直观反映出获奖作品所彰显的价值立场,中国建筑长久以来在国际建筑奖中处于缺席地位,直至新世纪之后,中国建筑师才开始在国际建筑界崭露头角。WA中国建筑奖关注于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成立10余年间见证了中国第四代建筑师群体的崛起。2014年中国建筑奖的扩容则折射出中国当代建筑发展多元化与复杂化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建筑与媒体     
<正>《时代建筑》从创刊至今走过了30年,这30年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和与之相伴的建筑媒体迅速发展的30年。因此,本期杂志选择"建筑与媒体"作为主题。媒体,在记录、展现、影响和推动建筑学科发展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早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建筑和媒体的关系。媒体不是独立于建筑学科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深深介入其中,呈现"建筑—媒体"的共生状态。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演变,媒体与建筑的交互作用日益深入和多元,极大促进了建筑话语的生产和建筑学内容的丰富。本期聚焦"建筑与媒体",特别是在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