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是临床上抢救呼吸困难及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措施,但气管切开对患者也是一种损伤,有较多的并发症甚至意外发生,如术后护理不当,观察不细,常会发生再度窒息,再危及生命。因此,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需加强护理,做好呼吸道管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情况及时处理。本科通过1例典型的气管切开患者术后痰痂阻塞呼吸道的抢救,体会到气管切开患者术后要加强导管及呼吸道的管理,有效地湿化呼吸道及有效地吸痰,确保患者再度窒息。  相似文献   

2.
仇银红 《淮海医药》2004,22(5):422-423
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插管,配合机械通气,能增加通气量,提高血氧分压,有效扭转呼吸衰竭症状。对气管切开插管后行机械通气病人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病人是否安全、有效以及早期拔管效果的评价。我科1999年~2002年收治胸部重度损伤合并呼吸衰竭31例,均行气管切开后机械通气,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开胸术中预防性气管切开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选择开胸患者辅助气管切开治疗的100例患者进行分析,按适应证选择,适宜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并切开者称预防性气管切开组,适宜或不适宜气管切开而未切开,术后出现明显呼吸困难,血氧分压下降,血氧饱和度下降而切开者称紧急气管切开组。预防性气管切开组实施手术时间为开胸术中麻醉拔管前进行。紧急气管切开组为术后1~3d。比较2组相关生命体征,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及呼吸机的使用情况。结果紧急气管切开组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心率等切开前均有明显异常,切开后得到显著改善。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相关生命体征较平稳。紧急气管切开组术后2d24例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而预防性气管切开组术后2d仅10例使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年老体弱、肥胖、术前长期大量吸烟、肺功能低下者开胸术中应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尽量避免开胸前有切开指征的紧急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配合气管插管术在突发和意外颅面部多发伤早期救治中的相关因素。方法65例严重颅面部损伤Ⅱ、Ⅲ度呼吸困难患者常规备插管和气管切开包,行气管切开配合气管插管术。结果65例患者有4例死亡,余均痊愈。结论特别严重复杂的颅面部创伤以及颈椎骨折伴有高位截瘫者要早期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和穿刺,防止呼吸衰竭,保持血管和气道通畅。  相似文献   

5.
经胸正中切口双侧肺大疱切除修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乐寰  邹卫 《江苏医药》1998,24(9):639-640
报告经胸正中切口Ⅰ期双侧肺大疱切除修补术治疗双侧肺大疱20例。采取静脉复合、气管内插管麻醉下行胸正中切口,经纵隔胸膜径路切除修补双侧肺大殖。20例病例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术后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支持呼吸抢救成功。  相似文献   

6.
李桂清  于淑芳 《河北医药》2001,23(9):665-665
病人常因各种原因需行气管切开术 ,它对救治危重病人起到了良好效果 ,同时完善的术后护理也是保证病人恢复的关键。我科自 1990年 1月~ 1999年 1月共行气管切开术 43例 ,无 1例死亡。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43例 ,男 38例 ,女 5例 ,年龄 6~ 72岁 ,平均 5 2岁。1 2 病种及结果 本组 43例中 ,胸外伤 18例 ,开胸术后 2 2例 ,纵隔肿瘤 1例 ,自发性气胸 2例。以上均为呼吸道梗阻或呼吸衰竭者 ,气管切开时间 5~ 12 5d ,无 1例死亡。2 护理体会气管切开病人多为危重病人 ,除痰、血块等梗阻或肺病压迫不能及时缓解外 ,多数病人已呼…  相似文献   

7.
目的呼吸衰竭是严重的临床并发症之一,通过相关临床资料的总结,以其探讨一种提高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应用氧疗、药物治疗和机械通气等综合治疗30例呼吸衰竭患者。结果 24例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例患者经过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1周内病情缓解撤机;2例患者死亡。结论呼吸衰竭的综合治疗室值得推广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喉癌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所行115例喉癌各种术式术中、术后气道并发症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情况。结果来院时呼吸困难行紧急气管切开12例;术中行气管切开73例;入院时已行气管切开或全喉切除术后准备行二期喉发音重建术或颈淋巴结功能性廓清术30例,其中25例发生各种呼吸困难并发症,其术式为垂直半喉切除10例,水平半喉切除4例,喉次全切除9例,喉切除环咽吻合2例。结论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舌瓣形气管切开术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气管切开术主要采用气管前壁纵行切开[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对这一术式进行了改良[2],提出舌瓣形气管切开术.作者于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采用舌瓣形气管切开术134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4例为我院2004年8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患者,其中男93例,女41例,年龄2~73岁,平均38岁.其中紧急气管切开9例,择期气管切开125例.直接气管切开63例,气管插管后切开71例.气管切开原因:炎症、外伤、肿瘤致喉阻塞13例;口腔、舌根、喉及下咽肿瘤术前气管切开插管麻醉51例;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重症肌无力、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原因导致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及呼吸衰竭需要辅助呼吸者70例.  相似文献   

10.
开展绿色通道以来我科在3年中共收治各类急性呼吸衰竭患者114例,现总结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14例,男68例,女46例.年龄4~68岁(平均47.5岁).其中有机磷农药中毒59例,脑外伤16例,COPD伴呼衰14例,脑血管病13例,其它12例.本组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均采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经机械通气治疗.其中25例气管插管时间>72小时行气管切开术,其余均<24小时.使用呼吸机持续时间最短为4小时,最长为28天.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切开颈段气管前壁并插入气管套管 ,使病人直接经套管呼吸的急救手术。适用于喉源性呼吸困难及下呼吸道阻塞所引起的呼吸衰竭以及某些手术的前置手术 :如颌面部、口腔、咽、喉部手术时 ,为防止血液流入下呼吸道或术后局部肿胀阻碍呼吸 ,行预防性气管切开的急救  相似文献   

12.
李平 《江西医药》2009,44(6):592-593
目的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置管技术在呼吸危重症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例男性81岁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PaO250mmHg,PaO2/FiO2〈200,急需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采用了德国Rusch公司生产的PercuTwist气管切开组套。取标准气切体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选择第2~3气管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先做10mm横行皮肤切口,用血管钳轻轻分离皮下组织并止血后,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造口)技术导入气切套管。结果采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造口)技术导入气切套管顺利,手术全程仅用16min。讨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造口)术在呼吸危重症抢救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1987年10月至1993年4月我院行二尖瓣置换术者术后使用呼吸机超过48小时者共22例,判为呼吸机依赖。现就可能发生此情况的危险因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 22例均为患风湿性心脏病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13例,年龄:25~46岁,术毕呼吸机使用时间最短者48小时,最长者166小时。行气管切开者17例;使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者11例;术后有并  相似文献   

14.
王芬 《中国实用医药》2007,2(12):119-120
喉癌患者术后常常行气管切开,痰液阻塞是气管切开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如何有效防止呼吸道痰液阻塞就成为喉癌术后气管切开呼吸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喉癌患者46例,术后均行气管切开术,经采用综合护理措施,无1例发生痰液阻塞,现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46例均为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因喉癌住我院耳鼻喉科行喉癌手术并行气管切开术病人。其中男44例,女2例,年龄46~70岁,平均年龄59岁。1.2治疗及护理措施1.2.1湿化呼吸道用0.45%生理盐水浸湿纱布,折为两层盖在气管套管外口;予沐舒坦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15.
江洪 《现代医药卫生》2001,17(10):869-869
1997~1999年12月曾治疗了3例右颈总动脉畸形的患者 ,1例死亡 ,2例成功手术 ,现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例1 :男 ,74岁 ,因晚期肺癌化疗后呼吸衰竭 ,呼吸困难 ,为建立呼吸通道行气管切开术 ,手术顺利暴露气管 ,切开气管前壁后出血不止 ,无法止血 ,3分钟死亡。经尸检证实右颈总动脉与左颈总动脉为同一起源 ,在气管前2、3、4环前骑跨气管至右颈 ,参与右颈动脉鞘的组成 ,术中切开气管时误伤骑跨段动脉致严重出血死亡。例2 :男 ,60岁 ,因喉癌双颈转移 ,在全麻下行喉全切术 ,右颈功能性淋巴结清扫术及左颈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止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急诊开颅手术后≤24 h气管切开患者40例,另急诊开颅手术后未于早期气管切开(即切开时间〉24 h或未行气管切开的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后均用头孢三代,半合成青霉素静脉滴注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5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1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 d,平均6.5 d。对照组36例,有12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为10~20 d,平均17.2 d。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早期行气管切开患者(P〈0.01),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未早期切开者(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止重症颅脑损伤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胸外科手术后发生急性呼吸衰竭,是一种可引起严重后果的并发症,我院近年剖胸术后曾有5人发生急性呼吸衰竭,通过气管切开及人工呼吸机等治疗,治愈4人、死亡一人。1 临床资料:我院1990—1991年收治的35例剖胸手术病人中,5例发生急性呼吸衰竭。其中,中心型肺癌1例,周围型肺癌2例,中段食管癌,下段食管癌各1例。手术类型为:一侧全肺切除一例,一侧肺叶切除2例,食管癌根治术2例。术后并  相似文献   

18.
陈永  孙军  贺芸 《淮海医药》2014,(3):252-253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且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34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3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设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2 h pH、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分压(PaO2)、呼吸频率(RR)、心率(HR)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aCO2、RR、H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pH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疗效确切、易操作、避免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及其相应并发症,保护了气道的防御功能。  相似文献   

19.
呼吸衰竭是导致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 16例急性重症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发呼吸衰竭病人 ,在抢救过程中使用机械通气。现将观察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6例中 ,男 4例 ,女 12例 ;年龄最大 5 8岁 ,最小 2 0岁。6例仅行气管插管 ,10例先行气管插管 ,后行气管切开。持续通气时间最长 12d ,最短 6h。2 监测与护理2 1 应用呼吸机前检查呼吸机的管道安装是否有误、接口是否紧闭、呼气活瓣是否开放灵活、PEEP是否放在零位等。2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需行特别护理。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神志、口唇颜色、皮肤…  相似文献   

20.
在监护病房中 ,机械通气是救治呼吸衰竭患者的重要抢救措施 ,但由于其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常导致临床治疗困难 ,因此做好呼吸道的护理尤为重要。我院 ICU从 2 0 0 0年~ 2 0 0 2年 1月共收治 4 8例机械通气患者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 30例 ,女性 18例 ;年龄最小 17岁 ,最大 75岁。呼吸机治疗持续时间最短 2 0小时 ,最长 6 5天 ;气管插管 32例 ,气管切开 16例。其中脑外伤 2 5例 ,脑血管意外 9例 ,胸部手术 9例 ,其它术后呼吸衰竭 5例。2 护理2 .1 及时吸痰 ,保持呼吸道畅通 ,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严密观察病人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