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大鼠循环血中微囊泡(MVs)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反复短暂结扎/松开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大鼠IPC模型,自腹主动脉取血,超速离心法分离循环血中的IPC-MVs,并对其进行流式鉴定。建立在体大鼠心肌I/R模型,股静脉注射IPC-MVs 7 mg/kg。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变化,TTC染色检测心肌梗死范围,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比色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caspase 3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IPC-MVs浓度为4380±745个/μl。与I/R组比较,IPC-MVs能够减轻I/R大鼠心肌组织损伤,缩小心肌梗死范围(P<0.01),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数量(P<0.01),明显降低血清LDH活力(P<0.01),降低心肌组织caspase 3活力(P<0.01),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1),降低Bax蛋白表达(P<0.01),升高Bcl-2/Bax比值(P<0.01)。结论:IPC-MVs显著减轻大鼠在体心肌I/R损伤,通过上调心肌组织中Bcl-2的蛋白表达,下调Bax的蛋白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降低caspase 3活力而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下肢骨折创伤失血反应可否诱导心肌细胞发生凋亡反应,为深入研究骨折创伤后心肌损伤机制奠定基础。方法: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创伤组(n=10),制备双下肢骨折创伤失血模型;原代心肌细胞培养复制创伤模型。ELISA检测血清IL-2、IL-6、IL-10、TNF-α水平;心肌组织HE染色、Tunel试验观察心肌受损、凋亡;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心肌组织凋亡调控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结果:创伤后血清炎性因子时间依赖性改变,IL-2(8 h)、IL-6、IL-10(4 h)、TNF-α(1 h)达到峰值,随后逐步回落;心肌HE染色发现心肌细胞肿大,排列紊乱,炎细胞浸润;Tunel试验证实大量核染成棕褐色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增加(P<0.05);Western blot及RT-PCR检测表明,无论在体及心肌细胞培养中,促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P<0.05),而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下调(P<0.05)。结论:大鼠双下肢骨折创伤失血反应通过诱导心肌细胞凋亡进而造成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网腔钙结合蛋白(calumenin)基因沉默阿霉素损伤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GRP94 mRNA的作用。方法:实验将体外培养的1~3 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正常细胞+3 mg/L阿霉素)、calumenin基因沉默模型组(慢病毒感染细胞+3 mg/L阿霉素)、黄芪组1(正常细胞+3 mg/L阿霉素+200 g/L黄芪)、黄芪组2(慢病毒感染细胞+3 mg/L阿霉素+200 g/L黄芪)。构建慢病毒-calumenin质粒,转染乳鼠培养心肌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分析(real-time PCR)检测各组心肌细胞calumenin及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GRP94 mRNA表达。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calumenin mRNA表达减少(P<0.05),而calumenin基因沉默模型组及黄芪组2心肌细胞calumen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1心肌细胞calumenin mRNA表达增加(P<0.05);与calumenin基因沉默模型组比较,黄芪组2心肌细胞calumenin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1)。②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及calumenin基因沉默模型组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GRP94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黄芪组1心肌细胞GRP78、GRP94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与calumenin基因沉默模型组比较,黄芪组2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GRP94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1)。结论:①阿霉素损伤可引起心肌细胞calumenin表达减少。②Calumenin可缓解阿霉素损伤所诱导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黄芪注射液可抑制阿霉素损伤所诱导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这种作用可能系通过calumenin介导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血必净注射液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Langendorff方法制备大鼠离体心脏缺氧/复氧模型。1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缺氧/复氧组(H/R组),低、中、高剂量血必净组(XBJL、XBJM、XBJH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四组按复氧不同时相(复氧0.5 h、1 h、2 h)又分别分为3个亚组(n=10)。对照组在平衡灌注20 min时纪录左室发展压(LVDP)、左心室发展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左心室内压(LVP)、心率(HR)的值, ELISA检测心肌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其余各组平衡灌注20 min后,灌注ThomasⅡ停搏液使心脏完全停搏30 min之后复灌K-H液使其心脏复跳,连续记录LVDP、±dp/dtmax、LVP、HR在复氧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ELISA检测各组复氧不同时间点心肌中CK-MB的浓度,光镜下观察各组复氧不同时间点心肌组织结构的改变。结果: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LVDP、±dp/dtmax、LVP值均降低(P<0.05),心肌中CK-MB浓度上升(P<0.05),心肌组织结构发生异常改变,随着复氧时间延长,以上指标异常变化逐渐加剧;在复氧0.5 h、1 h、2 h,各剂量血必净组LVDP、±dp/dtmax、LVP的值均高于H/R组对应时间点的值(P<0.05),心肌中CK-MB浓度均低于H/R组,心肌组织结构异常变化减轻,以中剂量改善效果最佳(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的功能及形态学结构,以中剂量血必净(4 ml/100 ml)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慢性游泳运动对胰岛素抵抗大鼠半乳凝素-3(galectin-3)表达的影响。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普通膳食对照组(CON组,n=10);高脂膳食组(HFD组,n=90)。分别喂养8周后,从高脂膳食组筛选出肥胖(即体重位于上游)大鼠30只用于后续实验。将肥胖大鼠随机分为3组(n=10):①HFD-SED组:高脂膳食安静组;②HFD-CE组:高脂膳食慢性运动组,进行慢性游泳运动;③HFD-AE组:高脂膳食急性运动组,进行急性游泳运动。肥胖大鼠继续高脂膳食喂养8周,并进行运动干预;CON组大鼠继续普通饲料喂养8周。运动干预结束后,各组进行口服糖耐量和胰岛素释放实验,计算葡萄糖-胰岛素指数;测定体重;以ELISA分析大鼠血液中Gal-3含量。结果:HFD-SED组葡萄糖-胰岛素指数明显大于CON组(P<0.01),HFD-CE组和HFD-AE组葡萄糖-胰岛素指数明显小于HFD-SED组(P<0.01);HFD-SED组血液Gal-3含量明显高于CON组(P<0.01),HFD-CE和HFD-AE组血液Gal-3含量明显小于HFD-SED组(P<0.01)。运动干预结束后,HFD-SED组和HFD-AE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CON组(P<0.01);HFD-CE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HFD-SED组(P<0.01),而与CON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慢性游泳运动均能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胰岛素抵抗大鼠的Gal-3表达,但慢性游泳运动能明显改善机体超重状态。建议临床上采用长期、规律的慢性有氧运动对肥胖、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疾病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运动生理生化技术手段,对不同步数的健步走在男性中老年人健身中的干预效果进行科学分析,以期为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募集的80名中老年受试者分成3组:健步走运动A组(30名、平均年龄56.26 ±3.68岁)、健步走运动B组(30名、平均年龄57.65 ±4.78岁)、对照组C组(20名、平均年龄55.73 ±4.18岁);健步走运动A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每天运动步数控制在10 000~12 000步,共计16周;健步走运动B组在前10周内每天运动步数控制在10 000~12 000步,后6周控制在14 000~15 000步/天;对照组保持原先正常的生活状态和运动习惯。分别在试验开始前、第10周、第16周结束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各个指标的测试。测试指标主要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结果:两个运动组在10周、16周后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较试验前明显下降(P<0.05,P<0.01),肺活量、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试验前明显升高(P<0.05,P<0.01),且运动B组在16周后舒张压(P<0.05)、时间肺活量(P<0.05)、血清甘油三酯(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改变幅度明显大于运动A组16周后值。结论:每天万步走运动可有效地改善男性中老年血压、肺活量、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指标,且运动10周以后适当增加步数可进一步提高改善幅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6周有氧运动锻炼对中老年动脉硬化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以27名中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2.70 ±3.26)岁,采用每次60 min、每周6次,共16周的广场舞/太极拳进行锻炼,分别测试锻炼前和锻炼8周末、16周末受试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L-baPWV)、右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R-baPWV)、左踝臂血压指数(L-ABI)和右踝臂血压指数(R-ABI)的变化,并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与运动前相比,有氧运动锻炼8周末R-baPWV、R-ABI下降,16周末则L-baPWV、R-baPWV、R-ABI、L-ABI均呈显著性下降(P<0.01);②与运动前比,8周末SBP和DBP显著下降(P<0.05),16周末SBP、DBP和脉压差则显著降低(P<0.01,P<0.05);③与运动前相比,在8周末、16周末受试者TC、LDL-c均显著降低(P<0.01),HDL-c、TG在8周末和16周末的变化则无统计学意义;④与试验前相比,8周末血清SOD、GSH-Px、MDA无明显变化,16周末血清SOD、GSH-Px活性呈显著性升高、而血清MDA含量则呈显著性下降(P<0.01)。结论:通过16周有氧运动,可明显降低中老年人baPWV和ABI水平,调节血压、血脂及过氧化脂质水平,进而可能对动脉硬化程度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宾文凯  贺华  沈严严  李湘云  曹昕  周克兵 《蛇志》2013,25(2):102-104
目的 探讨蝮蛇咬伤患者心肌酶学(CK-MB、CK)和肌钙蛋白I(cTnI)变化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将106例蝮蛇咬伤患者按病情程度分为轻、重、危重型3组,对3组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I及心肌酶学、左室Tei指数进行测定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危重型组患者的CK、CK-MB、Tei指数、cTnI阳性率均高于轻、重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TnI呈阳性患者的左室Tei指数与CK、CK-MB相关系数为0.311、0.266.结论 cTnI对蝮蛇咬伤患者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CK和CK-MB.蝮蛇咬伤中毒患者心肌酶学升高可以判断骨髂肌损伤程度,只有极少数危型蝮蛇咬伤患者合并有心肌损伤,左室Tei指数测定也证实蝮蛇咬伤cTnI呈阳性者均有心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参麦注射液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和一系列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探讨其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30只SPF级雄性SD大鼠用基础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参麦注射液组。对照组用基础饲料喂养,模型对照组和参麦注射液组用高脂饲料喂养,每周测定动物体重一次。参麦注射液组每天给予2次参麦注射液10 ml/kg,连续灌胃45 d。之后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物酶(GSH-Px)、丙二醛(MDA)、脂蛋白酯酶(LPL)和肝酯酶(HL)活性。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体重、血清中TC、TG、LDL-C和MD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HDL-C、SOD、GSH-Px、LPL和HL水平明显降低(P<0.01)。参麦注射液组大鼠体重、血清中TC、TG、LDL-C和MDA水平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HDL-C、SOD、GSH-Px、LPL和HL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参麦注射液对高脂模型大鼠的血脂具有较明显的调节作用,并具有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等强度持续与间歇重复跑台运动6周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空白对照(SC)组、持续训练(CT)组和间歇训练(IT)组。持续训练组以24 m/min的跑速持续运动30 min,训练频度每日1次;IT组与CT组运动强度和运动总时间相同,但IT组将30 min运动时间分为2个训练单位,每个单位15 min,两个训练单位间隔1 h,共训练6周。训练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空间定位能力和探索能力。最后一次运动24 h后开颅取海马,QT-PCR法检测BDNF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定位航行实验的结果表明,与SC组相比,IT组和CT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1),周围路程与周围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P<0.01),IT组与CT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②空间探索实验的结果表明,与SC组相比,CT组和IT组站台中心路程均显著增加(P<0.05),周围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P<0.01),但CT组和IT组组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与SC组和CT组相比,IT组大鼠的潜伏期、站台周围时间均显著减少(P<0.05)。③QT-PCR结果显示,与SC组与CT组相比,IT组BDNF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结论:6周间歇重复跑台训练明显改善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这可能与这种类型运动更有利于促进海马BDNF基因的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单个核细胞CC类趋化因子受体2(CCR2)表达的影响及上游机制。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0例。予瑞舒伐他汀5~20 mg/d治疗。在基线、3月时采集血标本,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血脂水平;分离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学检测单个核细胞上的CCR2表达;荧光定量逆转录PCR法检测CCR2、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β mRNA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PPAR β蛋白的表达。结果:瑞舒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降低(P<0.01),MCP-1及单个核细胞CCR2表达显著下降(P<0.05),PPAR β mRNA及蛋白表达均较前增加(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PPAR β途径降低MCP-1,抑制单个核细胞CCR2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建立老年人跌倒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并进行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依托物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将老年人跌倒综合防控策略从线下导入线上,建立集风险评估、远程教育、反馈评价于一体的老年人跌倒防控信息管理系统。运用该系统对126名干休所老年人(年龄≥ 60岁)进行评估,量化跌倒风险等级,对筛选出的84名高危老年人进行远程连续综合干预,干预措施包括分发宣传画册,制作宣教幻灯片及视频进行远程播放与讲解。采用自身前后对照,分析评价干预6个月后跌倒相关情况。结果:高危人群跌倒发生率由21.43%降至4.76%(P<0.01);身体平衡能力和步态稳定性改善情况明显(P<0.01);能够自觉进行正确防控行为的比例显著提高(P<0.01);进行复杂行为时更有信心不会跌倒(P<0.01);居家环境安全性整体提高(P<0.01)。结论:老年人跌倒防控信息管理系统可通过全面评估筛选出高危人群,实施远程连续综合干预,降低跌倒发生率,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阿霉素(ADR)所致心肌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与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n=12):对照组、ADR组及黄芪注射液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9% Nacl (10 ml/kg体重);ADR组腹腔注射ADR 2 mg/kg体重;黄芪注射液组在每次腹腔注射ADR 2 mg/kg体重的同时,注射黄芪注射液10 g/kg体重,每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实验第7周末,3组大鼠行心脏彩超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处死大鼠后取左心室组织行HE、Masson、醋酸铀及柠檬酸铅染色,于光镜及透射电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大鼠心肌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x43及p-Cx43表达,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大鼠心肌细胞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ATF-4及CHOP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大鼠LVEDD、LVESD增大,LVEF减少;心肌纤维排列紊乱,心肌纤维间质水肿,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线粒体肿胀、破坏,呈空泡样;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增多(P<0.01);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ATF-4及CHOP表达明显增高(P<0.01);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减少,而p-Cx43表达增多。与ADR组比较,黄芪注射液组大鼠LVEDD、LVESD减少,LVEF增加;心肌病理及超微结构明显改善,同时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减少(P<0.01);内质网应激伴侣蛋白Grp78、ATF-4及CHOP表达明显减少(P<0.01);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增多,而p-Cx43减少。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有效改善阿霉素导致的心肌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黄芪注射液抑制ADR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及缝隙连接蛋白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观察耐力训练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致动脉粥样硬化(AS)小鼠白介素18(IL-18)和白介素10(IL-10)的影响,探讨运动防治AS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ApoE-/-小鼠20只:随机分为2组(n=10):AS模型组(AC组)和运动干预组(AE组),AE组进行跑台耐力训练;选取8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C组)。实验持续12周,取主动脉制作冰冻切片,分别用于观察主动脉AS斑块和病理变化以及主动脉IL-18、IL-10蛋白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8、IL-10水平。结果:①12周高脂膳食致ApoE-/-小鼠发生典型的AS病变,耐力训练使AS斑块面积显著减少(P<0.01),病变程度显著减轻。②与CC组比较,AC组、AE组小鼠血清IL-18和IL-10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且AC组IL-18/IL-10比值显著升高(P<0.01)。AE组血清IL-18水平及IL-18/IL-10比值均显著低于AC组(P<0.01)。③与CC组比较,AC组、AE组小鼠主动脉IL-10和IL-18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AE组IL-10表达显著高于AC组(P<0.05),IL-18表达显著低于AC组(P<0.05)。结论:耐力训练通过降低血液和主动脉IL-18及提高IL-10水平,增强了主动脉血管抗炎能力,从而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正常SD大鼠随机分为5组(n=8):正常对照组(Normal)、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SCI)和脊髓损伤+三七总皂苷组(PNS)(n=8)。所有大鼠分别在造模前及造模后第1、3、7、14、21和28天接受运动功能评分(BBB)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造模后,Sham组、PNS组、SCI组BBB评分低于正常;MEP波幅低于正常;潜伏期较正常延长。PNS组与同期SCI组比较,第7、14、21、28天的BBB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14天、21天、28天,MEP检查波幅(Amp)和潜伏期(Lat)组内有显著差异,并且与同期S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促进大鼠SCI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影响高脂喂养大鼠骨骼肌和肝脏组织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上的可能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 0):正常对照组(C组):正常饮食不运动;正常饮食运动组(E组):正常饮食同时进行10周游泳运动;高脂饮食对照组(H组):高脂饲料喂养不运动;高脂饮食运动组(HE组):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进行10周游泳运动。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骨骼肌和肝脏脂联系受体1(AdipoR1),Adipo R2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大鼠骨骼肌和肝脏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Kα)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结果:股四头肌AdipoR1 mRNA、肝脏AdipoR2 mRNA表达在H组显著低于C组(P<0.05);HE组股四头肌和肝脏AMPKα(Thr172)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H组(P<0.05),分别较H组高43.2%和51.1%。结论:高脂喂养导致大鼠骨骼肌和肝脏A dipoR1/R2 mRNA表达下调,运动提高了大鼠骨骼肌和肝脏AMPKα(Thr172)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杜仲多糖(EUP)抗运动性疲劳的效果。方法:40只昆明小鼠建立一个5周的小鼠游泳模型,将小鼠分为运动对照组、蔗糖对照组、高剂量EUP组和低剂量EUP组(n=10),服药采取灌胃的方式。训练期结束后,测定各组小鼠的体重变化与游泳力竭时间、力竭游泳后动物的血糖浓度、血乳酸(BLA)浓度、血尿素氮(BUN)浓度、肌酸激酶(CK)活性、肝糖原、肌糖原含量变化。结果:EUP高剂量与低剂量组小鼠较对照组体重增加明显,E UP高剂量游泳力竭时间显著延长(P<0.05)、血清CK活性和BUN含量显著下降(P <0.05),但血糖、肝肌糖原以及BLA的水平变化不明显。结论:EUP具有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其机理与其调节机体糖代谢、节约蛋白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薯蓣皂苷(Dio)对大鼠心肌收缩作用以及胞内Ca2+浓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与Na+-Ca2+交换体(NCX)的关系。方法:采用Langendorff逆行主动脉灌流法对大鼠离体心脏进行灌流,利用压力感受器插管法测定左心室相关心功能参数,记录及其在应用NCX选择性抑制剂SEA0400情况下对左心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dp/dtmax)以及心率(HR)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薯蓣皂苷及SEA0400对大鼠心肌细胞H9c2细胞内Ca2+浓度的影响。结果:离体心脏灌流结果显示,1 μmol/L Dio可显著增加LVSP,增加约19.7%(P<0.01);增加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增加约9.6%;激光共聚焦测定Ca2+荧光强度实验结果显示:1 μmol/L Dio可使H9c2细胞中Ca2+相对荧光强度增加(P<0.01);而在SEA0400存在的情况下,1 μmol/L的Dio使细胞内Ca2+相对荧光强度变为(17.09±0.63),给予Dio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细胞液中无Ca2+或无Na+时,给予1 μmol/L的Dio使Ca2+相对荧光强度减小,与给予1 μmol/L的Dio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io可增加左心室收缩压和最大上升速率,表现正性肌力作用;Dio可使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其作用机制与增加Na+内流,促进NCX反向转运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诺丽果汁和纳豆两种发酵食品对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的影响。方法:ICR雌性小鼠一次性尾静脉注射四氧嘧啶(55 mg/kg),72 h后将空腹血糖值≥ 12.00 mmol/L、尿糖呈强阳性(+++)者视为糖尿病小鼠模型。将糖尿病模型小鼠随机分为3组(n=10):模型(DM)组、诺丽果汁(NJ)组和纳豆(NT)组,另取10只正常ICR雌性小鼠作为正常对照(NC)组。NJ组、NT组分别给予诺丽果汁(25.0 ml/kg)、纳豆(0.6 g/kg)灌胃,其他两组小鼠分别给予生理盐水(25.0 ml/kg)灌胃,连续给药30 d,小鼠自由进食、饮水,记录小鼠饮水量及进食量。末次给药后1.5 h,测定小鼠葡萄糖耐量,经股动脉采血测定小鼠糖化血清蛋白(GSP)、血清胰岛素(Ins)和血脂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与NC组比较,DM组小鼠饮水量、进食量、GSP及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等均显著升高(P<0.01),葡萄糖耐量、Ins及高密度脂蛋白(HDL)均显著降低(P<0.01);与DM组比较,NJ组与NT组小鼠GSP、TG及LDL均明显降低(P<0.01,P<0.05),葡萄糖耐量、Ins和HDL明显升高(P<0.05)。结论:诺丽果汁与纳豆具有降低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增加糖耐量及改善血脂的作用,提示二者对糖尿病防治可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激活多巴胺Ⅰ类受体(DR1)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人单核细胞(THP-1)分泌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NO/NOS)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THP-1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分为正常对照组(contro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组(ox-LDL),DR1激动剂干预组(SKF),DR1阻断剂干预组(SCH),ERK阻断剂干预组(PD98059);应用油红O染色法鉴定泡沫细胞;硝酸还原法检测NO、NOS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蛋白表达情况。结果:ox-LDL刺激48 h可形成泡沫细胞;DR1在THP1细胞上表达,ox-LDL刺激后,DR1蛋白表达降低(P<0.01);激活DR1受体能够明显抑制由ox-LDL引起的NO、iNOS增多(P<0.01);在MAPK阻断剂PD98059存在的情况下,SKF的作用部分丧失。结论:激活DR1受体可抑制ox-LDL引起的THP-1细胞NO的大量产生,此过程可能由ERK信号通路所介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