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东省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是经济大省,但还不是经济强省,要实现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必须立足于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此部分内容浓墨重彩,读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实质就是要实现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协调统一.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要以科  相似文献   

4.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当前,江西作为欠发达省份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面临诸多难题,必须更加注重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实现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从而更好地推动江西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加快实现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5.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6.
税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堂 《西部财会》2010,(10):18-2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本质上就是要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拓更为广阔的财税源泉,促进经济的发展。由于税收和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然会影响并决定税收增长方式转变和税制结构调整。确立我国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旨在积极构建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统一、规范、透明的税收制度体系,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客观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城乡“二元经济”发展失衡问题,建立新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确立新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运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已经具有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突破1000美圆的经济实力,拿到了参与世界经济WTO的门票.日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十一五计划要施行的指导性经济发展纲领,为中国经济发展规划了十一五的路径:必须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等,一句话就是下决心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通过结构配置方式对区域协调发展进行积极干预,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初步形成。但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区域协调的结构性政策面临一系列困境。因此,根据新常态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进行相应调整,实现从结构配置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具体地,在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基础上,要通过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创新驱动解决结构问题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发展由外生向内生增长转变。  相似文献   

10.
钟春洋 《经济界》2010,(5):85-89
利益关系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密切联系在一起。我国经济不健康模式的形成与社会利益关系紧紧相关。面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我们必须调整思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从自身的机遇和优势出发,协调各方主体利益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而统筹兼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  相似文献   

12.
何伯松 《价值工程》2014,(13):147-148
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才能做到科学发展,这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战略性调整,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实施技术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相似文献   

13.
面对全球抢占后金融危机发展制高点竞争的态势,党中央、国务院及时作出部署,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此,必须着力抓好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等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要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最终实现经济转型,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为主要依靠智力支持和知识资源的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模式。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对于以自主创新为手段、发展创新型经济为目的、促进产业升级为途径、加快企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说,具有关键性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代欣  姚璐 《中国就业》2014,(11):44-45
正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即走出一条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同步发展的就业新路。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当前北京市顺义区已经进入到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实现"临空经济区向首都国际航空中心核心区转型升级,现代制造业向创新创造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向投资、消费协调拉动转型升级,城乡发展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升级",迫切需要提高区域就业质量,更高就业质量的实现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具有关键意义。本文认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我国基于国内外发展形势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南票矿区发展循环经济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共同富裕是“十四五”规划乃至国家发展远景的重要目标,新时代下实现共同富裕,要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居民收入分配公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社会保障兜底。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群体收入分化、收入来源结构不尽合理、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性有待提升等问题,建议充分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支持城乡加快融合、优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以及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加强审计监督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审计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要在国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决策部署中来找准审计工作的切入点.把握市计的着力点。审计工作自身也必须加快实现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国有资产研究》2011,(4):16-18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其中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