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药验方"补肾强骨汤"对家兔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21只体重为2.0~2.5 kg的雄性兔全部造成左侧桡骨骨折模型后,随机分为三组:中药实验组、中药对照组和自然愈合组,每组7只,中药实验组给予口服"补肾强骨汤",中药对照组给予口服三七片,自然愈合组不予任何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造模后第2、4、6周行血清碱性磷酸酶(AKP)、血钙、血磷含量的检测及将各组实验兔摄正位X线片,采用盲法读片,将外骨痂和骨折线采用5分制标准进行半定量后评价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和骨折线的情况。结果造模后血生化及X线中药对照组与自然愈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实验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实验组与自然愈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药实验组与中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强骨汤"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内固定对肱骨干骨折愈合影响的影像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动力加压钢板(DCP),交锁髓内钉(LIN)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1998年2月~2002年3月,125例肱骨干骨折分别接受了上述3种内固定治疗,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内固定后进行CT扫描。结果:DCP组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低;LIN组骨痂出现最早、量较多,骨折线消失较晚,骨折区灰度密度积分较高.骨折区域CT值较低;SMC组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并由板状骨直接替代,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高。结论:与DCP和LIN相比,SMC具有力学性能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促进骨折愈合的速度、方式及质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中药离子透入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明杰  周丰慧  刘斌 《广东医学》2006,27(6):788-789
目的观察超声波中药离子透入疗法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方法将12只新西兰种兔造成双侧腓骨骨折模型,采用超声波中药离子透入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治疗,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同种疗法对50例胫腓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动物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14 d后骨折端有明显骨痂生成,35 d骨折基本愈合,明显早于对照组。临床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提前11 d,表明此法能较快消除肿胀疼痛,加快骨痂形成,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临床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骨折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超声波中药离子透入能改善骨折部位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加速生长,缩短临床骨折愈合的时间,为治疗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固定实验性骨折的骨痂密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的骨痂愈合情况。方法:30条杂种犬,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于左胫骨粗隆下3cm处造成横行骨折模型,分别行可吸收髓内针固定和金属髓内针内固定。术后1、2、4、8、12周时分别摄X线片观察,并通过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骨痂灰度密度图像分析。结果:两组动物开始出现骨痂的时间和骨折线模糊消失的时间是一致的;骨折愈合过程正常,愈合时间与方式完全一致。结论:聚酰胺可吸收髓内针可完全固定长管状骨骨折直至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对骨痂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进一步揭示ESW治疗骨折的机制。方法:将20只健康家兔制备成双桡骨骨缺损模型,右上肢骨缺损为实验组,左上肢骨缺损为对照组,1周后伤口愈合,全麻下实验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一次完成,在骨缺损两断端相应部位各冲击1000次,能量为13kV,频率为60次/min,对照组不作治疗。分别于术后第4、6周摄X线片观察骨缺损处成骨情况,取骨缺损处骨痂组织标本,通过组织学观察组织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免疫组化检测骨痂中bFGF的表达。结果:实验组骨痂中bFGF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中,骨细胞、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成骨细胞、间充质细胞等细胞增生活跃。结论:bFGF可在体外冲击波刺激下表达增强,使细胞增殖分化,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自体骨痂植骨治疗骨不连的效果。方法:20例骨不连患者分为对照组(用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和实验组(用自体骨痂植骨+内固定治疗)。取自体骨痂作病理检查,并检测转移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情况。术后定期随访,摄X光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结果:骨痂植骨治疗骨不连的疗效与髂骨植骨大体相同,均能取得满意效果。TGF-β1在骨痂内有表达。结论:使用自体骨痂植骨治疗骨不连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骨折病人术后加速骨痴生长,促进骨性愈合。方法 对76~89岁高龄骨折患者术后,随机分为口服恒古骨伤愈合剂(又名骨王)治疗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按疗程治疗后拍摄X线证实骨痂生长情况。结果 疗程时间相等,促进骨痂生长,骨王治疗组明显好于复方丹参片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 骨王有明显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作用。加速局部组织代谢及血液循环,促进骨痂生长,对高龄骨折患者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治疗骨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好药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鸡胚地龙接骨膏促进骨折愈合的过程及其机理。方法将60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成三组,治疗组20只,于患处外贴鸡胚地龙接骨膏,对照组20只,口服伤科接骨片,开放组20只,不使用任何药物。三组均以相同大小外用绷带、胶布固定,治疗28天。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14天、术后21天、术后28天处死动物,取桡骨标本作X线检查、抗折力测试、骨折处组织学观察、骨痂评分并应用微机图像处理系统作骨痂内骨系细胞立体定量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21天新西兰大白兔伤肢完全愈合,骨折线消失,骨髓腔再通,而对照组和开放组动物骨折处未愈合,断端清晰可见。X线检查显示治疗组的骨折修复优于对照组和开放组,并且生物力学性能、骨痂评分及骨痂内成骨细胞立体定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开放组(P<0.05或<0.01)。结论鸡胚地龙接骨膏外贴治疗能加速促进骨折愈合过程和提高骨折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曲: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骨密度(BMD)和生物力学测定,分析加锁髓内针和普通髓内针固定时大鼠股骨骨折愈合的情况。方法:3个月龄雌性Wistar处鼠50只,体重(250+20)g,根据股骨骨折固定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加锁髓内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髓内针组)。每只大鼠随机选择一侧股骨,行开放性截骨制作横行骨折,并行内固定术。术后即刻、2,4周对全部大鼠进行X—ray检查,第4周断颈处死所有大鼠,取术侧股骨进行大体标本和组织学观察,BMD和生物力学检测,分析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比同期对照组的纤维性骨痂小,骨性骨痂大,骨性愈合时间提前;实验组骨折局部B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术侧股骨的最大负荷、最大桡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加锁髓内针较普通髓内针能提供抗旋转稳定性,增加骨量,促进骨性骨痂形成和骨折愈合,同时能提高骨折愈合后股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股骨骨折合并脑外伤时血清leptin水平及骨痂组织中leptin的表达,探讨leptin与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折愈合加快的关系方法将6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脑外伤组、骨折组和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各16只。建立大鼠中度脑损伤和骨折模型,分别于1、2、4、8﹑12周取血清,放射免疫法测血清中leptin水平,骨折标本摄X线片,骨痂组织作免疫组化。结果第2,4,8周与对照组相比骨折并脑外伤组、脑外伤组、骨折组大鼠血清leptin浓度均有显著性增高(P〈0.05);第4周时骨折并脑外伤组大鼠血清leptin升高水平较其它两组明显(P〈0.05);从第8周开始,手术3组大鼠血清leptin浓度都有所下降,但骨折并脑外伤组leptin浓度仍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第12周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外伤合并骨折组形成骨痂体积在X线片上高于单纯股骨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中骨痂组织leptin免疫组化染色平均阳性细胞数比骨折组有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伴有脑外伤的骨折愈合过程中,在一定时间内血清leptin水平升高,骨折愈合加快,提示Leptin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HLA—A2表达沉默的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郑仕杰  秦书俭  李霞  邓桂  梁届东 《热带医学杂志》2013,13(7):824-827,F0004
目的探讨沉默人白细胞抗原-A2(HLA-A2)基因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兔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将HLA-A2沉默后的MSCs经体外诱导成骨后,与羟基磷灰石(HA)复合培养,形成MSCs/HA复合体,并植入骨缺损中。将日本大耳白兔24只分为2组: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实验组(n=12),自体MSCs/HA复合体修复桡骨缺损为对照组(n=12)。于术后2、4、8周比较两组饮食与伤口的愈合情况、X线检测、HE染色结果,综合评价HLA-A2沉默后的MSCs/HA复合体对桡骨缺损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伤口无明显渗出、红肿,愈合好;X线结果显示,2、4周骨缺损处有纤维骨痂形成,8周骨缺损处密度增高,骨痂形成;两组细胞钙结节数量、X线评分、组织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A2沉默后的MSCs免疫原性低,不影响其成骨能力及骨缺损的愈合,为同种异体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取健康家兔24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每只兔右侧桡骨以桡骨隆凸处为中心造成10mm长的完全骨-骨膜缺损。实验组于手术当日及术后第7天、14天、21天往骨缺损处局部注射100μl含游离bFGF50ng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局部注射100μl的生理盐水。术后2周、4周、8周通过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骨密度测定、组织学检查等相关指标检测,分析两组骨缺损处的骨痂生长情况。结果(1)X线检查: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骨缺损断端出现骨痂并相对生长,骨缺损断端间骨痂逐步增多,骨缺损断端间的距离逐步减小,而对照组骨痂较少。(2)单光子骨密度(BMD)测定: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桡骨断端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织学观察:术后4周与8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的形成量逐步增多,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动物体内骨缺损局部应用显示良好的成骨作用,对骨缺损的修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徐铮青  徐靖宏  林军  陈小刚 《浙江医学》2011,33(4):492-495,498
目的 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杜仲微囊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最佳比例.方法 在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髁部形成洞型骨缺损,实验侧骨缺损分为A、B组,分别置入含0.304、0.608mg/ml微囊杜仲提取物的CPC复合材料,对照侧置入CPC为C组,空白侧不填充为D组.在术后2、4、8、12周时取出股骨,进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病理学观察及骨形成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X线摄片提示术后12周B组植入材料无残留,A组有少量材料存留,C组材料明显存在.病理学观察术后4周B组骨水泥材料中成骨细胞生长活跃,A、C组仅在宿主骨表面有成骨细胞和新生血管 12周时A、B组髓腔贯通,C组髓腔未贯通,同时B组材料完全降解,A、C组材料未完全降解.统计学分析术后4周BMP-2因子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杜仲提取物给微囊包裹,以0.608mg/ml比例与CPC复合修复兔股骨髁缺损使杜仲有效成分缓释,诱导新骨形成作用强、降解时间快、优于CPC且比例较适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low intensity pulsed ultrasound,LIPUS)治疗新西兰大白兔下颌骨骨折后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骨保护素配体(osteoprotegerin ligand,OPGL)、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蛋白及mRNA的动态变化,探讨LIPUS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机制。结论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8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42只)和实验组(42只),建立下颌骨骨折模型,用LIPUS治疗,分别于术后1、3、14、21、28、56d各取相同例数动物(n=6)处死取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技术检测OPG、OPGL、COX-2蛋白及mRNA动态变化。结果 LIPUS治疗兔下颌骨骨折后,OPG、OPGL、COX-2蛋白浓度和mRNA及OPGL/OPG比值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上调(P<0.05),但各指标上调幅度最大(P<0.01)的时间点不同,且上调幅度无相关性,只有OPG的上调幅度与OP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PUS能促进兔下颌骨骨折部位OPG、OPGL、COX-2的表达,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stemcells,ADSCs)组织工程骨修复兔管状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获取新西兰大白兔的肩胛部脂肪,分离培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ADSCs;第三代兔ADSCs与脱钙骨复合后,体外成骨诱导培养(LG—DMEM)设为对照。制造兔两侧尺骨临界大小(长度15mm)的缺损,分别植入兔ADSCs一脱钙骨复合物(实验侧)和单纯脱钙骨材料(对照侧);12周后取样本,三维CT和组织学检测观察成骨情况。结果:细胞一材料复合物植入12周后,三维CT显示实验侧有新生骨基质长成,对照侧未见骨组织生成;组织学检测显示实验侧缺损区被典型的骨组织取代,可见新生骨小梁附着于脱钙骨表面,而对照侧只有少量的骨组织和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兔ADSCs能在脱钙骨上很好的黏附和生长,兔ADSCs-脱钙骨材料复合物植人体内能成功修复临界大小的管状骨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成骨生长肽(recombinant osteogenic growth peptide,rOGP)对兔截骨延长区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取42只健康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1只,左胫骨结节下1cm处截骨制成骨延长动物模型。从术后第1天至取材的前1天实验组动物每日经耳缘静脉注射rOGP0.5μg/kg,对照组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延长后第10、30、60天取材分别行大体、放射线和HE染色组织学观察愈合情况。结果放射线学显示,延长后第60天实验组髓腔形成延长区已接近正常骨皮质。对照组骨皮质较薄,髓腔形成不完全。实验组自延长30天后组织学检查骨延长区修复组织的成熟度及新生骨小梁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身静脉应用rOGP能促进兔截骨延长区骨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唾液酸蛋白(Bone sialoprotein,BSP)在修复新西兰大白兔桡骨缺损中对骨形成和骨改建的作用,本实验拟评价骨唾液酸蛋白在兔体内的成骨活性,并为临床治疗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选用合适龄新西兰大白兔36只,前肢中段外侧骨段(连同骨膜)15mm,建立兔桡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A组),脱蛋白松质骨组(B组),自体骨移植组(C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脱蛋白松质骨,自体骨移植,并在术后第4、8、10、12周,ABC三组各组随机选择3只动物,处死后游离桡骨标本备检。分别观察各组动物桡骨愈合X线片正侧位片情况,肉眼观察标本愈合情况,组织学观察。结果①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快于脱蛋白松质骨组,②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肉眼观察,X线检查,HE染色均显示骨愈合均稍慢于自体骨移植组。结论脱蛋白松质骨复合骨唾液酸蛋白组与脱蛋白松质骨组相比,成骨活性增加,具有一定程度成骨活性,但较自体骨仍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接骨宝对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接骨宝对实验性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表达的影响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机制。方法:制作40只兔桡骨骨折模型.随机分为接骨宝组及对照组,术后1d接骨宝组即喂服接骨宝,对照组喂服白开水。分别于术后1、2、3、4、5周取样,随后进行组织学切片及BMP-2免疫组化染色,并采用图像分析系统对BMP-2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①在骨折愈合过程中。两组在骨痂处的BMP-2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相同,均为早期高后期低,用药组的BMP-2高峰值出现在第2周.对照组出现在第3周;②接骨宝组在整个愈合过程中BMP-2的含量均高于同期的对照组。结论:接骨宝能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中BMP-2的合成、分泌、分布和衰减,进而调节成骨细胞、软骨细胞的分化,促进骨细胞的成熟,增强破骨细胞的活性,加速骨折的修复和塑形,缩短了骨折愈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捆绑带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捆绑带对动物模型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实验组在骨折部位加用捆绑带捆绑固定,于术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等检查进行比较,观察捆绑带在骨折固定中的作用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各观察时段各有1例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2、4周捆绑带组外骨痂相对少,两组在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无差别;术后4周捆绑带组光镜下新生骨小梁生长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数多于对照组;术后6周对照组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带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4.243,15.909,P〈0.05~0.01);光镜下捆绑带组骨痂较对照组显示更成熟并开始向板层骨转化,骨结构更致密,骨小梁排列更整齐。结论:在保持适宜的束缚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地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的愈合,对于骨膜以及骨折部位血运没有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