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产前贮存式自体采血(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同时符合PABD适应证的孕妇404例,其中进行自体采血者为研究组共203例,未进行自体采血者为对照组共201例,比较2组孕妇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Apgar评分、产后24 h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采血前及采血后7 d,Hb、HCT、PLT、PT、APTT及FIB的变化情况。结果:2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产前Hb、PLT、HCT、PT、APTT及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妊娠结局及各项血液指标比较显示,2组产后24 h出血量、新生儿出生体质量、1分钟Apgar评分、5分钟Apgar评分及Hb、PLT、HCT、PT、APTT、FIB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采血后7 d的Hb、HCT、PLT、PT、APTT及FIB与采血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PABD对孕妇妊娠结局无不良影响,在产妇需要时能及时提供经济、有效的自体血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贮存式自体输血在Rh阴性孕妇中的效果情况。方法选择Rh阴性孕妇42例进行贮存式自体输血,比较贮存式自体输血组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dRBC、Hb、Hct、PLT数量差异,并观察妊娠结局及母婴预后。结果42例妊娠晚期Rh阴性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3天血常规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产(术)后母婴情况良好,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反应,Apgar评分为9—10分;自体血液回输时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也未输异体血。结论妊娠晚期贮存式自体输血对Rh阴性孕妇的血液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且母婴预后良好,认为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妊娠晚期孕妇凝血指标及妊娠结局的差异,探讨凝血指标与子痫前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96例子痫前期孕妇及100例正常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常规(HB、HCT、PLT、MPV)、出凝血指标(PT、APTT、FIB)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各组孕妇的子痫、HELLP综合征、胎盘早剥、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孕妇相比,子痫前期孕妇的HB、PLT、PT、APTT显著降低,MPV、FIB显著增高,各种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较轻度子痫前期孕妇的PLT、MPV、FIB的变化更明显,子痫及HELLP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痫前期可导致多种严重妊娠结局的发生。子痫前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PLT、MPV、PT、APTT、FIB等指标可用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及疾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童兴梅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115-1116
目的:检测临产孕妇各项凝血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预防产后出血或者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对200例临产孕妇(实验组)与200例正常非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结果:临产孕妇组PLT、PT、APTT、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妊娠后期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因此在产前及分娩过程中,及时监测FIB对预防产后出血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预存式自体输血对双胎孕妇妊娠晚期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数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在妊娠晚期双胎孕妇中实施预存式自体输血的安全性。方法:46例双胎孕妇预存式自体输血比较采血前后及分娩前后48 h RBC、Hb、Hct、Plt数量差异是否有显著性,并观察其妊娠结局。结果:46例妊娠晚期双胎孕妇采血前后及分娩后48 h血压、心率及呼吸无明显统计学差异,血常规主要指标RBC、Hb、Hct、Plt数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产(术)后母婴情况良好,新生儿结局无不良反应,Apgar评分为9~10分;自体血液回输时无任何输血不良反应,只有1例输异体血。结论:预存式自体输血可减少异体输血及输血不良反应,对妊娠晚期双胎孕妇是科学的、安全的、有效的输血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产后出血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血产妇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产妇在常规护理干预下进行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产妇出血量;比较2组产妇干预前后(干预后为出院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水平。比较2组产妇干预前后(干预后为出院时)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分。结果 研究组产妇产后1 h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2组产妇PT、APTT、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产妇PT、APTT、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产妇PLT水平均高于干预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监测联合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m, TEG)对异位妊娠大出血输血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徐州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96例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常规指导输血,研究组48例患者接受Hct监测联合TEG指导输血。比较两组血液成分输注量、输血前后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Hct、血小板计数(PLT)]和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新鲜冰冻血浆、红细胞悬液、血小板和冷沉淀成分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输血后24 h RBC、Hct、PLT、Hb均较输血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输血后24 h Hct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RBC、PLT、H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24 h TT、PT、APTT水平均降低(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外周血凝血酶原时间(proth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ited partial th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脑源性神经细胞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phic factor,BDNF)水平变化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卵巢型EMS患者96例作为研究组,依据1∶1配对设计原则,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女性9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及研究组不同疾病分期、生育指数(endometriosis fertility index,EFI)评分患者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与疾病分期、EFI评分相关性。研究组均进行腹腔镜手术及术后生育指导,随访6个月,根据妊娠情况分为妊娠与未妊娠,对比不同妊娠情况患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水平,分析各指标对妊娠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小于对照组,FIB、D-D、BDNF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外周血PT、APTT、TT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缩短,随EFI评分增加逐渐延长,FIB、D-D、BDNF随疾病分期增加逐渐升高,随EFI评分增加逐渐降低(均P<0.05);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与疾病分期呈负相关,与EFI评分呈正相关,FIB、D-D、BDNF与疾病分期呈正相关,与EFI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研究组未妊娠者入院时外周血PT、APTT、TT小于妊娠者,FIB、D-D、BDNF高于妊娠者(均P<0.05);外周血PT、APTT、TT、FIB、D-D、BDNF预测卵巢型EMS患者未妊娠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5,各指标联合预测的AUC最大,为0.969,联合预测的最佳预测敏感度为97.73%,特异度为92.31%。 结论 卵巢型EMS患者外周血PT、APTT、TT明显缩短,FIB、D-D、BDNF明显升高,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且在预测妊娠结局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孕妇凝血四项[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及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于医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孕妇84名,其中妊娠中期27名(孕13~28周)、妊娠后期29名(孕29~36周)、临产期28名(孕37~42周),采集孕妇空腹静脉血,通过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比较不同孕期孕妇的TT、APTT、FIB、PT、D-D及FDP水平。结果临产期孕妇APTT水平低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孕妇FIB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临产期、妊娠后期孕妇PT水平低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产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后期、妊娠中期,妊娠后期孕妇D-D、FDP水平高于妊娠中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间监测孕妇APTT、FIB、PT、D-D、FDP水平变化,可为防治血栓发生及产后异常出血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及危险因素,为临床研究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分娩的20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的诊疗情况,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水平分成A组[75例,血小板计数(PLT)在20×109/L和以下]、B组[92例,PLT在(20~50)×109/L]及C组(33例,PLT在50×109/L和以上),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100例为对照组。检测分析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P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比积(PCT)、凝血活酶时间(aPTT)、FⅧ活性(FⅧ:C)、纤维蛋白原(FIB)、IgA、IgM及IgG等临床指标,比较孕妇妊娠期合并症、出血症状、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2 h出血量、分娩方式、孕妇结局及围生儿结局,分析影响孕妇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3组孕妇PLT、PCT、P-LCR及aPTT水平随着血小板减少而下降,但3组孕妇P-LCR、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组孕妇MPV、PDW、PT、FⅧ:C、FIB、IgA、IgM及IgG水平随血小板减少而上升,但3组孕妇PT、FIB及IgM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PLT、PCT、MPV、PDW、FⅧ:C、IgA及Ig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产后出血发生率、2 h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3组孕妇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胎儿生长受限、早产、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及新生儿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产次、PDW、PLT、P-LCR、MPV、aPTT、FⅧ:C及FIB是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对妊娠结局无显著影响,凝血功能异常和血小板急剧减少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且血小板减少会增加孕妇贫血发生率,因此应加强并完善对妊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孕妇分娩期管理,控制病情,减少产后出血,实现良好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抢救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时,应用大量输血方案(MTP)后,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动脉血气p H值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2017年3月谷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救治时MTP使用与否,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两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Hb、PLT、PT、APTT、TT、FIB和p H等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救治和复苏情况。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时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分娩前相比,两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Hb、PLT均下降,PT、APTT、TT增加,FIB和p H升高。抢救时,观察组的Hb、PL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T、APTT、TT均短于对照组(P0.05),FIB和p H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Hb、PLT、PT、APTT、TT、FIB和p H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的Hb、PLT水平和FIB值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术中出血量略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子宫正常复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24 h出血量、复苏时间、子宫切除率和输血费用的差异明显(P0.05)。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心脏过度负荷、血栓、产褥感染等常见并发症。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抢救凶险性前置胎盘产后大出血患者时,应用MTP方案能显著改善患者抢救时和复苏后的实验室指标,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静脉血栓高风险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50例静脉血栓高风险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75例。比较两组孕妇妊娠30周;产后5 d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血小板计数、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量(BF)、血流平均速度(Vmean)、血流峰速度(Vp)]、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妊娠结局。结果两组孕妇妊娠30周PT、APTT、TT、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产后5 d两组PT、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FIB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孕妇妊娠30周D-D;血小板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后5 d,观察组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 05),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妊娠30周,两组BF、Vmean、Vp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产后5 d,观察组BF、Vmean、Vp均小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流产3例,早产活婴6例,足月活婴66例,活产率96%,对照组死胎流产9例,早产无活婴3例,早产活婴5例,足月活产58例,活产率84%,观察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P0. 05)。结论静脉血栓高风险孕妇应用低分子肝素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妊娠结局,提高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围产期品管圈护理对高危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及焦虑情绪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接收58例高危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开展品管圈活动,以"改善高危妊娠孕妇的焦虑及抑郁情绪"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分析开展前后孕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评估孕妇心理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结果对照组孕妇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8.63±5.68)和(46.28±6.25),研究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34.26±5.11)和(35.87±5.07)均低于50分,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850,8.640;P0.05)。研究组孕妇自然分娩率为75.86%明显高于对照组55.17%(X~2=9.758,P0.05),两组均无新生儿或孕妇死亡病例,研究组产后出血及早产病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新生儿1min Apgar和5min 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产期品管圈护理可降低高危妊娠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有效缓解孕妇焦虑及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孕晚期血浆凝血因子、D-二聚体(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50例GDM患者及50例HDCP患者,并选取50例正常的孕晚期孕妇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3组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活化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及DD水平。结果正常妊娠组与HDCP组PT、FIB、APT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GDM组与HDCP组PT、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妊娠组与HDCP组、GDM组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妊娠组均未出现不良妊娠结局;GDM组1例患者在第35周由于羊水过少、胎儿窘迫而行剖宫产,1例患者在第37周由于羊水过少进行剖宫产,产后均恢复正常;HDCP组1例患HELLP综合征的孕妇于孕36周由于羊水过少进行阴道引产分娩。结论GDM及HDCP患者孕晚期时具有血液高度凝结的倾向,而异常升高的DD水平可以预测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回收式与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中的应用。方法 12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均接受剖宫产手术,其中回收式自体血回输组60例(回收组),稀释式自体血回输组60例(稀释组)。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血液指标、脐动脉血p H值、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PLT)、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g)、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Hct、Hb、Fg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PT均于治疗后上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稀释组(P0.05)。结论回收式和稀释式自体血回输均为有效的输血方式,但回收式的灵活性更高,且并发症相对较少,适应指征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孕妇保健联合孕妇课堂健康教育在改善高龄孕妇妊娠结局和围生儿Apgar评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改善高龄孕妇妊娠结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固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妇产科门诊就诊的孕妇3 120例为研究对象,经入院检查,其中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78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高龄孕妇早期检查情况将其分为研究组(452例)和对照组(234例),对照组给予一般常规检查及健康知识普及,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孕期保健及孕妇课堂健康教育。比较分析两组孕妇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并发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晚期流产、胎膜早破、子痫前期、围生期感染及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巨大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红细胞增大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难产率及死胎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早期对高龄孕妇进行孕期保健联合孕妇课堂健康教育能明显降低孕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可明显改善高龄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Apgar评分,有助于母婴分娩结局安全及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宁丰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3):2126-2127
目的:比较早期妊娠有绒毛膜下血肿的孕妇与正常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方法:选择80例孕龄在6~12周的单胎孕妇,仅B超提示有绒毛膜下血肿,而无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正常妊娠组80例,在妊娠足月后,比较分娩方式、胎盘情况、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早期妊娠有绒毛膜下血肿的孕妇与正常妊娠孕妇在分娩方式、胎盘情况、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等方面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早期妊娠有绒毛膜下血肿的孕妇与正常妊娠孕妇的妊娠结局无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延迟结扎脐带(DCC)不同时间对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产科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274例孕妇,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常规组69例(分娩后10s内结扎脐带)、30s组69例(分娩后30s结扎脐带)、60s组68例(分娩后60s结扎脐带)、120s组68例(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及新生儿资料,分析产妇产后24h出血量,产妇及新生儿血红蛋白(Hb)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变化。结果:各组产妇产后24h出血量、Hb浓度及HCT水平以及新生儿脐血Hb浓度和HCT水平均无差异(P0.05);72h Hb浓度及HCT水平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新生儿出生后1d胆红素120s组高于其他各组(P0.05),出生后2d、3d新生儿胆红素无差异(P0.05),新生儿光疗率各组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妊娠晚期缺铁性贫血产妇,DCC可增加新生儿血容量及预防贫血,且不对产妇的血容量产生不良影响,但分娩后120s结扎脐带可能会增加新生儿出生后1d的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导乐分娩镇痛在改善剖宫产瘢痕部位再次妊娠产妇妊娠结局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该院分娩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再次妊娠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产妇接受导乐分娩镇痛护理。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疼痛程度、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产妇的分娩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乐分娩镇痛可有效改善剖宫产瘢痕部位再次妊娠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Apgar评分,减少产妇分娩时间、产后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减轻产妇分娩疼痛,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分析妊娠晚期导致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检测结果异常的原因、发生频率以及检测方法上要注意的问题。方法:以2008年9月~2009年8月间的住院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按妊娠并发症分类,以正常晚期妊娠妇女作为对照,分析血小板参数、凝血常规四项(PT、APTT、TT、FIB)。结果:①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和妊娠糖尿病(GDM)组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值高于对照组;②妊高征组血小板降低、MPV升高、凝血指标未见明显异常。③妊娠糖尿病组的PT、APTT、FIB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④妊娠晚期孕妇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以妊娠生理性原因和重度妊高征为主(58.4%和20.7%),其他原因还包括:双胎妊娠、母儿血型不合、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结论:多种妊娠相关性疾病可引起妊娠晚期孕妇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参数异常,同时需要注意鉴别EDTA依赖性假性PLT减少,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