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谷子、糜子是榆林市山区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也是促进榆林市特色农业发展和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之一。该文通过介绍全市糜谷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榆林市大力发展糜谷产业的整体思路,并提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推进产业加工升级、构建产业营销体系、创建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对策,以为指导当地糜谷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甘肃苹果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苹果产业在产区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甘肃苹果生产现状、发展优势、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水平,分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和问题,明确了产业定位和区域布局,提出了现代苹果标准化生产、密闭果园改造提升、良种苗木繁育、避灾减灾、旱作技术集成等今后的重点任务和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充分利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园艺产业,是加快建设物联网农业,推进传统园艺产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甘肃园艺产业进行案例分析,从园艺产业与物联网的融合趋势、发展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基础分析,概括了甘肃省级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园艺产业与物流网融合的应用成效等发展现状,并从技术层面、市场化层面、管理层面3个方面归纳甘肃园艺产业与物联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联系甘肃省发展实际,构建了园艺产业与物联网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框架,最后提出了完善甘肃园艺产业物联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开展,马铃薯成为我国四大主粮作物之一,马铃薯产业也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阐述了我国马铃薯产业在生产、消费和加工方面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在种业、加工业和机械化等方面存在的瓶颈问题,并结合国际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马铃薯产业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今后马铃薯需求量、产量和加工比例均会有所增长,加工业聚集度也会增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食用菌一直是我国农民增收的重要经济作物。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食用菌产业被誉为“万年青”产业和“朝阳”产业,且已成为我国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我省食用菌产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辛彩霞 《吉林农业》2010,(6):182-183
我国畜牧业在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分析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畜牧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发展绿色食品在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已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为明确四川省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性和"十三五"目标,从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及其产品规模,行业标准、监管制度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指出了四川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作为固原地区的主粮,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为固原市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肉牛产业是宁夏“十四五”农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九大产业之一,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提升肉牛产业信息化水平,推进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区畜牧业发展水平、肉牛养殖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章从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肉牛信息化管理平台研发与应用进行阐述,旨在为相关项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保障蔬菜供给是重大的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2010年国务院出台三个文件,对加强蔬菜生产流通、保障市场供应等工作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1.
"双联"扶贫是甘肃省委(政府)为了进一步加快甘肃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缩小贫困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的新扶贫模式。自2012年"双联"扶贫开展以来,甘肃农村贫困地区在发展高效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农村资源开发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阻碍问题。因此,应加强对"双联"扶贫模式的认知,使其在未来甘肃农村扶贫开发进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以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筛选影响"双联"扶贫的关键因素,分别从其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等四个角度分析,从而提出甘肃"双联"扶贫模式可持续性发展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甘肃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君义  张继  冯洋洋  黄玉龙  李佳佳  邢润苗  魏相龙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10055-10057,10091
甘肃是我国花椒的主产区,栽培历史悠久。通过对甘肃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促进甘肃花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新时期我国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为 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产业兴旺,2010 年国家启动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2017 年国家启动创建 现代农业产业园。其中,政府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创建与发展中扮演着规划者、服务者和协调者等多元角色。 在财政扶持、金融支持、人才引进、公共服务、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并 采取相应措施,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粤西地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例,通过分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模式和政府作用的发挥成效,总结政府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作用发挥上的经验和不足,对政府在前期规划、长期监督、前期推广和市场整 合力度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对于政府部门以“共创共享”的原则大力推动现代农业 产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梁仲靖 《甘肃农业》2006,(10):56-58
甘肃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省,在优势转换过程中,却逐步“沦为”旅游产业小省。由于不够重视对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包装、宣传等,导致了甘肃旅游业发展的滞后。作者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在甘肃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并就甘肃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宣传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木薯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在保障国防与经济安全、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及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非洲作为世界最大的木薯主产区域,其木薯产业化水平低,科技落后。因此,加强中非木薯国际交流合作,符合我国科技外交的需要,也符合双方实现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本文阐述了我国和非洲木薯产业的现状和作用,并就目前中非科技合作面临的众多挑战,提出中非木薯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张红萍  张宏彦 《甘肃农业》2021,(4):41-42,56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甘肃河西地区玉米制种优势支柱产业,在解决“三农”问题、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却遭遇瓶颈,出现萎缩。本文介绍了河西玉米制种产业的发展优势和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河西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甘肃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旅游经济的发展却处于落后水平,旅游市场表现出旅游产品单一、资源开发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善、行业发展不规范等现象。然而,甘肃要发展旅游经济,应采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加强目的地的市场营销,扩大甘肃旅游的知名度,从而真正发挥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卉青 《中国农垦》2011,(11):73-74
啤酒花是啤酒的灵魂,啤酒花产业是甘肃农垦农业产业的灵魂。为了啤酒花产业的掘起,自2003年以来,刘建禄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啤酒花产业的发展中,披荆斩棘,锲而不舍,以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胆略感染和带动着甘肃农垦酒花人一路奋进。如今甘肃农垦的2.3万亩啤酒花基地是"全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在中国啤酒花市场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之中无不渗透着刘建禄的智慧和汗水。  相似文献   

19.
种业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安全,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是以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前沿技术不断突破而研发形成的,并以企业为主导的全产业链的发展,产业出现高度集中和专业化发展。而甘肃的三大制种基地也成为我国重要的玉米、马铃薯和航天育种的高科技生物技术种子工程,在随着农业产业全球化、市场化的发展,甘肃的种业科技发展,有着生物种业科技战略的制高点,对加快推进甘肃生物种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甘肃农机产业发展现状、产业特点,提出了甘肃农机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途径。针对甘肃农机企业应加大创新投入,走合作创新之路,应用先进的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重视专利申请及保护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农机企业管理者与投资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