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关节炎(OA)患者血清1,25-羟基维生素D3[1,25(OH)_2D_3]、白细胞介素(IL)17及IL-10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91例OA患者(OA组)及80名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血清1,25(OH)_2D_3、 IL-17和IL-10水平,同时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OA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OA组血清1,25(OH)_2D_3、25(OH)D3、IL-10水平明显降低(P0.05),IL-17水平明显升高(P0.05)。按25(OH)D3水平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不足和充足3组,维生素D缺乏组VAS评分明显高于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充足组(P0.05),而维生素D不足组与维生素D充足组之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VA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疼痛组、中度疼痛组和重度疼痛组。重度疼痛组和中度疼痛组血清1,25(OH)_2D_3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疼痛组(P0.05);而重度疼痛组与中度疼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1, 2 5 (O H)_2D_3与IL-10呈正相关(r=0.778、P=0.002),与VAS和IL-17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691、-?0.735,P值分别为0.01、0.007);VAS评分与IL-10呈负相关(r=-0.725,P=0.008),与IL-17呈正相关(r=0.699、P=0.010)。OA患者治疗后血清1,25(OH)_2D_3和IL-10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IL-17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1,25(OH)_2D_3可能与OA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血清维生素D、脱氢表雄酮硫酸酯(DHEA-S)水平与辅助性T(Th)1/Th2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北京京城皮肤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37例CSU患者作为观察组,依据CSU病情分级将观察组分为轻度组(59例)、中度组(41例)、重度组(37例),选取同期该院体检健康者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不同CSU病情分级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DHEA-S、Th1/Th2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25(OH)D、DHEA-S、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水平较低,血清IL-4、免疫球蛋白(Ig)E、IgG水平较高(P<0.05)。轻、中、重度组血清25(OH)D、IL-2、IL-4、IFN-γ水平整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越重,血清DHEA-S水平越低,IgE、IgG水平越高(P<0.05)。CSU患者血清25(OH)D与IL-2水平呈正相关,与IL-4、IFN-γ水平呈负相关(P<0.05);CSU患者血清DHEA-S与IL-2、IFN-γ水平呈正相关,与IL-4、IgE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CSU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降低可能与Th1/Th2细胞失衡相关,血清DHEA-S水平的降低则可能与Th1/Th2细胞失衡及病情的进展相关,也可能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不同病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血清抑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和IL-37与炎症细胞因子IL-6和IL-17水平,对维生素D与炎症相关因子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将112例确诊为RA的患者设为观察组,根据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分为缓解组、低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选取32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维生素D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IL-10、IL-37、IL-6和IL-17水平。采集临床一般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随着病情加重,维生素D水平逐渐下降,且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4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病情加重,4种细胞因子呈上升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IL-37、IL-6和IL-17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和IL-37及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17水平之间不相关(P0.05),观察组各组维生素D水平与IL-10水平不相关(P0.05),缓解组维生素D水平与IL-10、IL-37、IL-6和IL-17水平之间不相关(P0.05);低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维生素D水平与IL-37、IL-6和IL-17水平之间均呈负相关(r=-0.616 5~-0.347 2,P0.05)。结论维生素D与不同病程RA患者血清中抑炎细胞因子IL-10和IL-37与炎症细胞因子IL-6和IL-17水平存在相关性,提示维生素D参与调节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影响RA的进程,检测其表达水平对RA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儿科108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依据随机数表法将108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给予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Ig)、25-羟维生素D3(25-(OH)D3)、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30%)高于对照组(79.63%),且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咳嗽缓解、肺啰音消失及咽部正常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IgG、IgA、IgM、血清25-(OH)D3、IL-4、IFN-γ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IgG、IgA、25-(OH)D3、IFN-γ水平较治疗前升高,IL-4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幅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 M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治疗小儿复发呼吸道感染效果显著,可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增强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云南省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307例早产儿,将34例发生脑损伤早产儿设为观察组,将273例无脑损伤早产儿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基础资料及血清BDNF、25-(OH)D水平,分析血清BDNF及25-(OH)D对早产儿脑损伤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胎龄、出生体重、血清BDNF及25-(OH)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小、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血清BDNF和25-(OH)D水平降低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脑损伤早产儿血清BDNF、25-(OH)D水平与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BDNF联合25-(OH)D诊断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患儿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RRTI患儿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抗感染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维生素D治疗。另选健康儿童50例纳入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25-(OH)D、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水平。结果常规组、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00%、96.00%,观察组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4,P=0.015)。常规组与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25-(OH)D、IgG、IgA、IgM、CD4+、CD8+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但常规组与观察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62、0.59、0.11、0.70、0.67);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观察组患儿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结论 RRTI患儿存在血25-(OH)D、IgG、IgA、IgM、CD4+、CD8+水平降低,25-(OH)D能增强患儿自身免疫功能,口服维生素D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姚虹  宋贤响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4):3610-3613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 将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于该院就诊的ITP患儿共127例纳入研究作为患儿组.根据血清25(OH)D3水平,将127例患儿又分为缺乏组(低于30 nmol/L)、降低组(30~50 nmol/L)和正常组(高于50 nmol/L).另外,将60例于该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对纳入研究的儿童进行血清25(OH)D3、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IL)-2、IL-4、IL-6、IL-10、IL-17、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检测,对患儿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水平进行比较;比较不同25(OH)D3水平ITP患儿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观察患儿治疗4个月后的转归情况,比较治疗4个月后有效组和无效组间25(OH)D3及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患儿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IL-2和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4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25(OH)D3水平的患儿组间IL-2、IL-4、IL-10和IL-17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有效组25(OH)D3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IL-2和IL-17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而IL-4、IL-10的水平高于无效组(P<0.05).结论 25(OH)D3的水平可能与T细胞相关因子的表达水平密切相关,能够调节其表达水平,并可能影响ITP患儿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及COPD相关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作为AECOPD组,选取50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COPD稳定期组,另选取5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三组研究对象的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干扰素-γ(INF-γ)水平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AECOPD组和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COPD评估测试(CAT)问卷评分情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对照组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维生素D缺乏患病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显著高于AECOPD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NF-γ水平、血清IL-17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且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上述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CAT评分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OPD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与CAT评分(r=-0.604)、血清INF-γ水平(r=-0.685)、血清IL-17水平(r=-0.718)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COPD患者的CAT评分与血清25-(OH)D水平(r=-0.672)、血清INF-γ水平(r=0.582)、血清IL-17水平(r=0.494)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OPD患者表现血清维生素D水平、生活质量的下降和炎症反应的加剧,AECOPD患者的上述变化更加显著。COPD患者的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其生活质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具有相关性,可用于辅助评价患者的病情,临床医生应把握其相关性、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维生素D辅助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疗效及对血清γ-干扰素(INF-γ)、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和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入院顺序将该院收治的9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维生素D辅助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组)各46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呼吸道感染复发次数与血清试验室指标[INF-γ、25-(OH)D3、IGF-1]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试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1年内复发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INF-γ、25-(OH)D3、IGF-1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且试验组患儿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试验组患儿中1例出现便秘,但给予对症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维生素D辅助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安全有效,可控制呼吸道感染发作,调节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哮喘控制、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60例哮喘患儿为观察组,36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按血清25(OH)D水平将观察组分为维生素D正常组、维生素D不足组和维生素D缺乏组3个亚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25(OH)D与免疫球蛋白水平,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对哮喘患儿进行肺功能测定,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25(OH)D水平为(18.3±5.4)ng/mL,低于对照组的(27.2±4.8)ng/mL;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儿的哮喘控制程度不同(P0.05),25(OH)D水平与哮喘控制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不同血清25(OH)D水平患儿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清IgA为(0.48±0.08)g/L,IgM为(0.85±0.14)g/L,IgG为(6.49±1.37)g/L,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IgA(r=0.849,P0.05)、IgM(r=0.583,P0.05)、IgG(r=0.702,P0.05)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哮喘患儿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病情控制效果、免疫系统功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采用骨化三醇[1,25 (OH)2D3]治疗对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内科门诊诊治的62例HT合并甲减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32例及单纯组30例.两组均常规给予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联合组加用骨化三醇[1,25(OH)2D3]0.25 μg,1次/d口服.治疗24周后观察两组血清25羟维生素[25(OH)D2、25(OH) D3]及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的变化,另检测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的血清25 (OH) D2、25(OH) D3.对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2例患者25 (OH) D3及总25(OH)D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治疗24周后,联合组和单纯组FT3、FT4明显上升,TSH、TGAb、TPOAb下降(P均<0.01),且以联合组改善更明显(P均<0.01).单纯组25(OH)D3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联合组明显上升(P<0.01),且高于单纯组(P<0.01).两组25 (OH) D2水平治疗前后组间及自身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T合并甲减患者血清25(OH) D3水平与TGAb(r=-0.426,P<0.01)、TPOAb(r=-0.675,P<0.01)、TSH(r=-0.438,P<0.01)呈负相关;与FT3(r=0.382,P<0.05)、FT4(r=0.370,P<0.05)呈正相关.结论 HT合并甲减患者存在低25-(OH) D3血症,可能与其发病相关;应用活性维生素D3有助于改善甲状腺自身免疫调节,对HT合并甲减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维生素D预防早产儿佝偻病的效果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7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早产患儿给予低剂量维生素D治疗,观察组早产患儿给予高剂量维生素D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25-羟基维生素D、血钙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早产儿佝偻病患病率为8.57%,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早产儿的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血钙的水平均高于治疗前,骨源性碱性磷酸酶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早产儿的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水平低于对照组,20-(OH)D及血钙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剂量维生素D可明显降低早产儿佝偻病发生率,改善骨钙素、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25-羟基维生素D的水平,提高血钙水平,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成人肥胖哮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及其与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IFN-γ/IL-4的相关性。方法入组2019年1~8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及同期健康查体者,根据体重指数不同将其分为肥胖哮喘组21例、肥胖组19例、哮喘组21例、正常对照组21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25(OH)D、IFN-γ、IL-4浓度。比较各组25(OH)D、IFN-γ、IL-4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25(OH)D与IFN-γ、IL-4、IFN-γ/IL-4的相关性。结果肥胖哮喘组25(OH)D水平为(37.80±11.63)nmol/L,哮喘组为(45.40±10.58)nmol/L,肥胖组为(63.77±13.62)nmol/L,正常对照组为(82.17±9.83)nmol/L,肥胖哮喘组25(OH)D水平最低(P<0.05)。肥胖哮喘组血清25(OH)D水平与IFN-γ呈负相关(R=-0.445,P<0.05),与IL-4呈正相关(R=0.673,P<0.05),与IFN-γ/IL-4呈负相关(R=-0.654,P<0.05)。结论成人肥胖哮喘患者存在维生素D水平不足或缺乏,维生素D可能通过调节Th细胞分化方向参与肥胖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过敏性鼻炎(AR)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与症状视觉模拟(VAS)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AR患儿38例(AR组)、非AR患儿38例(非AR组)和健康体检儿童40名(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对象血清25(OH)D及特异性IgE水平,同时对AR患儿进行VAS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25(OH)D在判断中重度AR中的价值。结果AR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低于非A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均明显高于非AR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在AR患儿中,轻度组血清25(OH)D水平高于中重度组(P0.05),血清特异性IgE水平低于中重度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R患儿VAS评分与血清25(OH)D水平呈负相关(r=-0.637,P0.001),与血清特异性IgE水平呈正相关(r=0.654,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25(OH)D判断中重度AR的曲线下面积为0.862,最佳临界值为10.13 ng/mL,敏感性为81.3%,特异性为78.6%。结论血清25(OH)D、特异性IgE水平对AR患儿的辅助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丽  黄燕  黄玲玲  苏俊友  覃尹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273-2276,228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在孕期补充维生素D_3对其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该院收治的孕周为24~28周的60例G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合理控制饮食、运动和胰岛素降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补充维生素D3400U/d,为期14d。同时选取30例健康孕妇作为健康组。常规血生化检测各组孕妇空腹血糖(FBG),使用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IL)-4和IL-10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3~+、CD4~+、CD8~+、CD4~+/CD8+、Th1、Th2、Th1/Th2的细胞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5(OH)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25(OH)D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补充维生素D3后,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CD3~+、CD4~+、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而CD8~+T淋巴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Th1、Th1/Th2细胞比例均低于同组治疗前,Th2细胞数均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血清TNF-α、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血清IL-4、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患者补充维生素D_3可有效调节CD4~+/CD8~+T淋巴细胞及Th1和Th2细胞比例,维持T淋巴细胞亚群平衡,防止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及25羟维生素D3[25-(OH) D3]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12例RRI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双数分类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6例。两组患儿均行常规RRI治疗,对照组患儿在常规RRI治疗基础上采用口服维生素D滴剂治疗,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口服维生素D滴剂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清25-(OH) D3水平、CD4+、CD8+、CD4+/CD8+比值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水平,并坚持随访1年,记录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Ig M水平[(1.98±0.45) g/L]与对照组[(1.90±0.33)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Ig G[(10.94±0.22) g/L、Ig A[(2.13±0.32) g/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均有所提高,且观察组患儿的CD4+[(40.27±3.59)%]、CD4+/CD8+(1.68±0.33)、25-(OH) D3[(35.88±6.75)μ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7.14±4.10)%]、1.31±0.40、[(27.89±4.45)μg/L],CD8+[(24.34%±2.89)%]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28.23±3.8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7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维生素D对RRI患儿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有效改善患儿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辅助布地奈德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 10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单纯布地奈德(布地奈德组,n=51)和布地奈德联合1,25-二羟维生素D3(布地奈德加1,25-二羟维生素D3组,n=51)两种方法进行治疗。另选同期51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三组儿童血清MMP-9和IL-10水平。结果布地奈德加1,25-二羟维生素D3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布地奈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治疗组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MP-9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哮喘较单纯布地奈德更为有效;1,25-二羟维生素D3联合布地奈德更有效地提高了布地奈德促IL-10分泌的能力,降低MMP-9的活性;此方法从抗炎和改善气道重塑两个方面有效地治疗了儿童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患者血清维生素D(VitD)、总免疫球蛋白E(tIgE)、白细胞介素-4(IL-4)及IL-6水平检测在评价特应性皮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该院就诊的特应性皮炎患者43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VitD、tIgE、IL-4和IL-6水平。结果观察组tIgE、IL-4和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itD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VitD缺乏患者的tIgE、IL-4和IL-6水平明显高于VitD不足和VitD充足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itD不足和VitD充足患者tIgE、IL-4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中VitD缺乏者tIgE水平明显高于VitD不足和VitD充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itD充足者tIgE水平明显高于VitD不足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VitD缺乏者、VitD不足者及VitD充足者IL-4和IL-6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itD水平与患者病情呈负相关(r=-0.572,P0.05),tIgE、IL-4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r=0.546、0.586,P0.05),IL-6与患者病情无相关性(r=0.151,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血清VitD、tIgE、IL-4水平有关,对患者血清VitD、tIgE、IL-4和IL-6水平进行检测,能够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OU)病人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5月—2022年6月于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招募122例ROU病人作为ROU组,同期体检12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维生素D及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分析ROU病人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ROU组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组γ干扰素(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白介素-2(IL-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U组病人血清25-(OH)-D水平与IFN-γ水平呈正相关(r=0.238,P<0.05)。结论:ROU组病人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IFN-γ水平有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可能通过诱发自身免疫系统改变从而导致病人罹患ROU。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宝鸡市中医院2012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初诊未治ALL患者126例纳入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体检健康者60例纳入对照组。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清LDH、25(OH)D水平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并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及血清LDH、25(OH)D的单项及联合诊断效能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血清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且血清LDH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d及1个月后血清25(OH)D水平升高,血清LDH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LDH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868,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显著负相关(r=-0.892,P0.05);血清25(OH)D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05,P0.05),而与1年生存率呈显著正相关(r=0.826,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血清LDH及25(OH)D联合检测诊断观察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后及治疗1个月后的1年生存预后的准确度分别为88.9%、95.2%和98.4%。结论 ALL患者血清LDH及25(OH)D均变化明显,可用于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