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水电站过渡过程数值分析主要是采用面向过程设计基于特征线法的程序,本文从水击的基本方程出发,结合数值计算中显格式与隐格式的优点,提出一种将显格式与隐格式联合用于管网非恒定流计算的思路,建立相应的基于图形操作界面的自动编码与自动分层方法,实现引水发电系统图形化建模,并以追赶法为基础,提出管网隐式差分格式计算的分层并行解法,解决管网中非棱柱体管道及短管在显格式计算中处理困难的问题,实现计算效率与计算精度的综合最优。文中还结合某工程实例,数值仿真对比了等价与真实尺寸尾水管在机组甩负荷过程中压力值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对于整体可控的水力-机组系统,在过渡过程计算中可直接应用阀调节原理,本文提出了不带调压室的简单管道及分叉管道系统限时阀调节和限压阀调节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并对此进行算例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多目标优化计算,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将进化策略和水电站过渡过程数值计算特征线法相结合,探讨了用于求解该模型的全局优化方法.该方法从多个初始点开始并行寻优,不仅适应于水力过渡过程各种工况对导叶启闭规律的优化,而且可以同时对机组转动惯量和调压室阻抗孔大小进行优化.工程实例计算表明,应用进化策略优化水力过渡过程是可行、高效的.  相似文献   

4.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的水轮机非平稳压力脉动信号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水力压力脉动在水轮机的运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且在过渡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非平稳性。以机组启动过程中的非平稳尾水管水力压力脉动信号分析为例,研究压力脉动在过渡过程中的时变特征。为了降低时频分析的计算量,提高时频分辨率,首先应用采样率转换技术对现场测试信号进行预处理,然后应用Hilbert-Huang变换进行时频分析,识别确定信号中的频率成分及其相对机组运行条件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水轮机尾水管中的水力压力脉动以低频成分为主,其时变性与运行条件密切相关,但是在过渡过程中,其频率成分相对时间的变化情况与机组转速变化不成比例:与其它时频分析方法相比,Hilben—Huang变换时频分辨率高,适合分析非平稳低频水力压力脉动信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蜗壳看作沿转轮四周连续分流的分叉管系统,应用水力瞬变中的叉管理论推出一种能计及蜗壳各断面水锤效应,并使仿真计算更接近实际情况的新方法。文中给出了瞬变计算时为保证必要精度而实际所需的蜗壳分段数。 通过更真实地考虑蜗壳中的水流模型,本文提出的方法不仅改进了蜗壳中水锤的仿真计算。同时此方法可计算出过渡过程中蜗壳各断面上的压力上升值,为分析过渡过程中机组承受的径向力提供了数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6.
抽水蓄能电站工作条件复杂多变,工况转换频繁,导致管道压力剧烈变化,机组流动性能严重恶化。机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振动问题是影响其安全运行的主要原因,尤其在开、停机以及甩负荷过程中,振动现象尤为明显。本文针对广州抽水蓄能电站A厂已有典型过渡过程工况试验数据,进行了一维过渡过程数值计算,将蜗壳末端压力、转速等特性参数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建立了机组三维全流道模型,采用数值方法计算分析了机组发电工况开、停机过程中,不同时刻对应导叶开度下的轴向水推力,为轴系动力学分析提供了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7.
水力干扰分析是水电站水力过渡过程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某抽水蓄能电站系统,介绍了电站并网运行方式对水力干扰的影响,并根据水力干扰试验情况,进行同等边界条件下的仿真计算。并且文章也对极端控制性工况进行预测,为该电站的安全运行提供依据,并为类似工程的设计与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多目标进化算法的差动式调压室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多目标进化算法引入到大型差动式调压室的优化中.编制了双升管差动式调压室涌浪数值计算的程序,选择分别反映结构安全风险和水力性能的最不利组合工况下的升管主室最大正压差和调压室最低涌浪水位作为优化目标,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将NSGA-Ⅱ与水力过渡数值计算结合起来,对差动式调压室的升管阻抗孔口面积、回流孔口面积、升管面积,升管溢流堰高程进行优化,并应用于锦屏二级上游差动式调压室的体型优化中,得到了升管主室最大水位差与调压室最低水位之间的Pareto前沿.Pareto前沿上部分方案比现有方案在水力性能和结构安全风险这两个目标上略为优越.  相似文献   

9.
在抽水蓄能电站输水系统水力过渡过程计算中,系统布置对水锤压力影响显著,在相继甩负荷时尤为突出,将导致输水系统出现新的压力控制值。本文针对输水系统的不同布置在理论上分析了相继甩负荷工况出现压力控制值的原因以及可能发生的危险时刻。计算表明:同一水力单元的可逆机组相继甩负荷时,不同的输水系统布置得到的尾水管进口压力差别较大,随着相继甩负荷发生时间的不同,尾水管进口压力将出现较大幅度的降低,严重时将危及输水系统安全,须引起工程设计与建设单位重视;同时,根据可逆机组实际运行情况和计算分析,发生相继甩负荷时,最危险组合时间点应控制在同一水力单元先甩机组流量过零时刻附近。  相似文献   

10.
浅析清江水布垭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飞轮力矩GD2的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轮发电机组飞轮力矩GD^2的选取是关系到电站安全性和运行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水布垭电站装机容量大和输水管道长且调保计算参数处于临界状态等特点,从水力过渡过程和电力系统分析入手,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较全面地对水布垭电站发电机组飞轮力矩GD^2的选取进行了分析,对类似水电站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锥管水击计算的特征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管道非恒定流基本微分方程出发,导出了锥管水击计算的特征线法,并通过算例证实了该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水管冷却理论解与有限元结合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水管冷却理论解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利用这两种方法的长处,克服它们的短处,计算复杂边界条件下的混凝土坝经多期水管冷却后的温度场和温度应力。经三峡大坝的计算表明,这种结合方法比单纯采用有限元方法少占用计算机许多存储单元,节省大量的机时。  相似文献   

13.
对超(超)临界机组用四大管道的国产化现状和质量情况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四大管道国产化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具备了四大管道的生产能力,国产四大管道已能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并已在国内多家电厂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4.
鲁皓 《湖北电力》2011,35(3):65-67
在不同弯头壁厚条件下,通过管道应力计算来考察弯头壁厚变化对管道应力、管道对设备接口推力和推力矩以及管系中弹性支吊架荷载的影响.由于弯头壁厚增加,使得管系中弯头处一次应力降低,二次应力上升,使得管系对设备接口推力和推力矩增加,且推力矩的增加尤为显著,使得管系中弹性支吊点荷载增加,支吊架弹簧跳号.  相似文献   

15.
F型三通的性能对泵与风机的管网系统性能影响很大,甚至会决定管网系统的综合性能。结合理论计算和实际应用,对F型三通的性能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F型三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如在F型三通的气流汇合处安装各种型式的导流板等。通过这些优化措施在发电厂的应用和测试,验证了F型三通优化后的良好效果,并能合理地估算三通的优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马岩昕 《黑龙江电力》2012,34(2):140-141
针对某电厂供热系统管路停运期间存在腐蚀严重的问题,依据气相和液相保护的机理分析了非供暖期热网管路腐蚀增大的原因,提出了热网管路防腐保护方法、防腐运行操作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改进热网管路防腐工艺的正确性,减轻了热网管路的腐蚀程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董春  卢伟 《电力勘测》2013,(3):40-44
超超临界机组高温高压参数对热工仪表导管阀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在这方面还没有现成的标准规范可循,给热工仪表导管阀门的选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针对超超临界参数,结合以往工程经验并通过分析计算,确定了热工仪表导管阀门的选型规格。通过研究,希望为超超临界机组的热工测量仪表导管阀门的设计选型提供依据,保证电厂的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8.
张焕江 《黑龙江电力》2005,27(3):227-228,232
针对黑河热电厂DG-65/5.29-M103型沸腾锅炉埋管磨蚀问题,阐述了影响埋管磨蚀的因素,以及防止金属埋管磨蚀的方法,认为在埋管上焊接鳍片是抗磨耐蚀、经济实用的有效措施,能有效防止埋管磨蚀爆管事故,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直接空冷凝汽器管束结构及工作原理,认为空冷凝汽器顺流管束下端比逆流管束更容易结冰。介绍了直接空冷凝汽器管束温度场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实施方案,通过实时测量直接空冷凝汽器入口、出口空气温度,可以随时掌握空冷系统运行状态,预判直接空冷散热器可能发生冻结的管束,有效避免直接空冷凝汽器冻结故障的发生,并为直接空冷系统的运行调整及冬季防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宇飞 《湖北电力》2010,34(1):45-46,49
通过检查和试验,分析主给水管道振动的原因为负荷变化造成的水流冲击,实施支吊架改进方案,振动值大幅降低,主给水管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