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阳离子化抗原与膜性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离子化抗原与膜性肾病刘杰综述杜学海审校膜性肾病(membranousnephropathy,MN)是以电子致密物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下沉积为特征的原位免疫复合物肾炎。动物实验表明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的机理有二个,一是循环中的抗体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  相似文献   

2.
已知不同的内源性抗原(DNA、肾小管刷状缘、甲状腺球蛋白等)可作为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的介导物质。其中,关于甲状腺抗原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在国内较少研究。据国外文献报道,甲状腺抗原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往往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AITD)的基础上发生,临床常呈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病理改变,免疫病理技术可显示甲状腺抗原在肾小球内沉积。因此,认识本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Clq肾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IC)介导的肾小球病变,患者的尿蛋白量常在肾病综合征(NS)范围。Jennette和Hipp首先报道15例年龄14~27岁的本病患者时使用这一名称。ClqNP在免疫荧光(IF)检查中都可见到非全身性系膜病变的肾小球肾炎。ClqNP与其它原因引起的NS不同,其特点为,IF可见系膜区形成明显的Clq沿着免疫球蛋白沉积,而无膜增殖性肾小球炎(MPGN)的特征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和SLE的临床表现。 15例ClqNP患儿年龄2~16岁,男女之比1∶2。其中3例持续肾小球炎患儿表现为中度蛋白尿、血尿和细胞管型;1例肾炎性肾病;9例特发性NS;  相似文献   

4.
肾小球系膜区免疫球蛋白沉积是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常见的病理形态学特征,而最常见的是系膜区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IgA肾病(IgAN).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以系膜区IgM为主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的IgM肾病.IgG作为一种最常见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其常在多种肾小球肾炎中沉积,例如膜性肾病、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和急性感染性肾小球肾炎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伴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抗肾小球基底膜(GBM)抗体相关疾病的肾脏病理表现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将我科近9年来确诊并行肾穿刺活检证实的10例伴有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抗GBM抗体相关疾病患者与同期25例经典抗GBM肾炎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比较.结果10例患者中,2例为膜性肾病,1例IgA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炎,1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例膜型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其余4例系膜区有免疫复合物沉积,但原发疾病不清.与经典抗GBM肾炎患者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肾脏病理、治疗及转归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抗GBM肾炎可发生在其它肾小球疾病的基础上,其临床和病理特点与经典的抗GBM肾炎基本一致.临床上应及时检测血清抗GBM抗体,以利于早确诊而选择血浆置换和强化免疫抑制治疗.  相似文献   

6.
过去报告实验性肾小球肾炎显示上皮下沉积物的形成与肾小球基膜(GBM)及上皮细胞表面层(ESC)阴离子场的减少密切相关,并导致蛋白尿。在人类肾小球阴离子场对肾小球屏障功能的作用仍了解很少,本文研究乃显示特发性膜性肾小球肾炎(MGN)不同时期肾小球阴离子场的改变,包括免疫沉积物的结构和分布的改变以及随此种沉积物而沉积的新GBM量的变化。结果提示上皮下免疫沉积物对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特别是外疏松层(LRE)阴离子场的损伤起  相似文献   

7.
具有内皮下沉积物的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Ⅰ型)并不是一种同源的疾病。Peters等认为这种肾炎的发生可能由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清除缺陷所致,是一种免疫缺陷综合征。我们报导1例具有肾小球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和免疫缺乏的患者,此例可能是最近发现的。此为一个55岁男性患者,诉有晕厥发作。血压170/100mmHg。常规尿检查显示蛋白尿。血浆尿素浓度为7.9mmol/1(474mg/100ml),血浆肌酐160μmol/l(1.8mg/100ml),血清总蛋白67g/l,血清白蛋白43g/l(两者均正常)。血清IgG7.55g/l(正常  相似文献   

8.
<正>近些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跃升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第二常见疾病,被临床高度关注。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足细胞病,对其发病机制公认为循环中的自身抗体与肾小球足突上的靶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补体系统被激活,触发肾小球毛细血管的损伤,破坏肾小球滤过膜骨架结构,继而出现蛋白尿的漏出、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功能下降等一系列病征。IMN临床上以肾病综合征(NS)起病多见,表现为水肿、持续蛋白尿、  相似文献   

9.
肾脏疾病病种繁多而常见。以按抗原刺激物类型分类的免疫介导性肾脏疾病而言,可有肾性(组织固定性)和非肾性(移植性)之分,内源性(自身性)和外源性(非自身性,移植性排异)之分,内源性中又有抗肾小球基底膜疾病和抗肾小管基底膜疾病之分,非肾性因于内源性者中又可有抗蛋白质(狼疮性肾炎),肿瘤抗原之分;因于外源性者又可有因抗生素(如甲氧苯青霉素诱发的间质性肾炎)及因非类固醇消炎药引起者。肾病综合征则可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轻微肾炎,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灶性节段性和系膜性肾病)或继发性原因所致(包括先后天数十种疾病原因)等等。加强对肾脏疾病的防治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膜性肾病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又名膜性肾小球肾炎(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膜上性肾小球肾炎(Epi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膜外性肾小球肾炎(Extra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tis);还有人称为膜周性肾小球肾炎(Perimembranous glomerulonephriris) (Bohle 1964)。膜性肾病原是一个病理形态学名词,是肾病综合征中常见的类型。按Gluck(1973)叙述,其特点系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有弥漫性,均匀的颗粒状免疫复合物沉积,但不伴有增生。典型病例此沉积物可致毛细血管壁均匀增厚,由于肾小球内不伴炎症,故通常被称为膜性肾病。  相似文献   

11.
特发性膜性肾病( IMN)是国内外常见的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之一。在中国人群中,近年来特发性膜性肾病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所占比例明显升高。由于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以及缺乏预测疾病活动性的生物学标志物,因此目前治疗所带来的经济负担以及药物毒性仍具有争议和挑战。IMN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非炎症性自身抗体与足细胞上的靶抗原结合,在基底膜外侧上皮下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从而引起足细胞损伤和蛋白尿。Heymann肾炎模型是经典的膜性肾病动物模型,然而其靶抗原Megalin并不是人类膜性肾病发生的原因。之后,中性肽链内切酶(NEP)被证实为母胎同种异体产前膜性肾病的靶抗原。直到2009年,磷脂酶A2受体(PLA2R)被证实为IMN的靶抗原。在IMN患者血浆中检测到抗PLA2R-IgG4,其特异性高达100%,敏感性约为70%~80%。抗PLA2R-IgG4滴度可以预测疾病的活动性,其与PLA2R抗原结合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凝集素途径,形成C5b-9膜攻击复合物沉积在足细胞上,引起足细胞损伤,导致蛋白尿形成。HLA-DQA1与PLA2R基因多态性均与IMN的发病相关,二者的风险基因具有叠加效应。综上所述,IMN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易感基因、靶抗原、自身抗体、补体等,这些研究进展对于IMN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患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其中特发性膜性肾病约为80%.膜性肾病的发病系循环中的自身抗体识别肾小球足细胞的靶抗原,抗原抗体结合后,在上皮下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基底膜和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出现蛋白尿[1,2].近半个世纪以来,人们针对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作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中,M型磷脂酶A2受体(M-type 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现就PLA2R与特发性膜性肾病之间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病理形态学诊断名词,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病理类型。MN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膜上性肾小球肾炎、膜外性肾小球肾炎,也称为膜周性肾小球肾炎。Gluck等描述MN的病理特点是: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基底膜上皮侧有弥漫、均匀的颗粒状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一般不伴肾小球固有细胞增殖和局部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引起大量蛋白尿甚至肾病综合征的大部分肾小球疾病可根据发病机制分为3类[1]:(1)免疫复合物性:体液免疫异常引起自身抗体介导性损伤,如膜性.肾病、Ⅰ型膜增生件肾小球肾炎及狼疮.肾炎等;(2)代谢紊乱性:如糖代谢异常导致的糖尿病肾病、淀粉样物质异常蓄积导致的肾淀粉样变性及溶酶体α半乳糖苷酶A缺乏引起鞘糖脂贮积导致的Fabry病等;(3)细胞功能障碍性:即足细胞、内皮细胞及系膜细胞等肾小球嗣有细胞功能紊乱导致的疾病.  相似文献   

15.
Heymann肾炎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特发性膜性肾病系针对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膜抗原成分、由自身抗体介导、补体参与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肾小球基底膜弥漫性增厚为病理特点,临床上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目前对膜性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蛋白尿产生机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对人类膜性肾病动物模型——Heymann大鼠肾炎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皮质类固醇、抗高血压药及抗生素问世之前,尿毒症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一类不常见死固。在20世纪后半叶,患者寿命由于以上药物及其他医学的进步而延长了,在处理患者时,肾小球肾炎(GN)变成了主要的问题,狼疮肾炎(LN)占需透析或移植的末期肾衰患者的3%。发病机理 SLE患者有多种免疫障碍,其启动因素不明。LN的发病机理同样复杂,涉及到许多损伤肾脏的机理,其启动情况为免疫复合物(IC)定位于肾脏。在高浓度的循环IC中,似乎仅有一亚群为致肾炎性。肾小球中已知的IC为DNA及抗DNA抗体,有数种因素促成其沉积。膜性肾病的发病机理是否涉及DNA尚不明瞭。炎性细胞、特别是单核的淋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71年Combes等报道首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该患者具有持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血症,肾活检及免疫荧光检查,在肾小球内发现HBsAg补体3(C3)和免疫球蛋白G(IgG)存积,光镜下为膜型肾病、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理改变,认为HBsAg可能通过形成免疫复合物而引起肾小球肾炎,并称之为乙肝病毒免疫复合物性  相似文献   

18.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对肾脏的损害有多种 ,如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包括膜增生性肾炎、膜性肾病、IgA肾病 )、肾淀粉样变性、狼疮性肾炎等[1~ 3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性肾病 (HIV -associatednephropathy ,HIVAN)是HIV感染引起的以大量蛋白尿、快速进展性肾衰竭为临床特点 ,病理表现为萎陷型肾小球硬化 (collapsingglomerularscleros ing)和变异的小管间质性肾炎 (variabletubulo -interstitialnephritis)的一种独立的肾脏疾病[4] 。约 10 %HIV感染患者发展为HIVAN ,2 0岁~ 6 4岁黑人中 ,HIVAN是导致终末期肾病 (ESRD)…  相似文献   

19.
本表对日肾志21(4),105~111,1979,第1次会议所列的表的排列略加修正,余按第一次会议说明,未有变动。 表1肾小球的基本改变i。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球肾炎和有关情况)2。周身疾病性肾小球肾炎 A微小肾小球异常狼疮性肾炎 B局灶/节段性损害(其他肾小球只伴有微小过敏性紫瘫性肾炎 异常)IgA肾病 C弥漫性肾小球肾炎GoodPasture氏综合征 a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周身性感染性肾小球损害 b增殖性肾小球肾炎败血症 系膜性增殖性肾小球肾炎感染性.合内膜炎 毛细血管内增殖性肾小球肾炎短路肾炎 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增殖性肾梅毒性肾炎…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冬虫夏草对被动性Heymann肾炎(PHN)肾小球基膜阴电荷分布的影响,为治疗提供线索。方法:以polyethleneimine(PEI)为阳离子示踪剂,采取体外标记法检测PHN不同时相肾小球基膜阴电荷分布。观察其与上皮下免疫复合物、蛋白尿之间的关系,并观察冬虫夏草对该模型的干扰作用。结果:⑴PHN一定时相的肾小球基膜阴电荷分布与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大小、数量及蛋白尿有直接关系。⑵冬虫夏草能够抑制PHN肾小球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维护肾小球基膜阴电荷屏障,使蛋白尿明显减轻。结论:⑴肾小球基膜负电荷屏障的改变是造成PHN肾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⑵冬虫夏草对PHN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