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微传播"不论在学界还是业界都已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以此为题的论文也不在少数,但对于它的性质却少有人去探究,人们不是简单的将其视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式,就是认为其与人际传播没有本质区别。本文的中心在于从微传播与大众传播过程差异出发,通过讨论施拉姆对于大众传播方式与人际传播方式所作的区别,看到传统的传播性质分类已不能满足对"微传播"这一概念的定性。  相似文献   

2.
手机媒介的发展及其社会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君 《电视工程》2006,(4):20-23
手机媒体的兴起,使得地点接触和信息获取分开,接受社会信息的顺序被打破,凭借其具有的"立体化"强大传播能力,手机进一步融入人们社会生活。手机,同时也成为其他媒介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加与传统媒介的兼容,手机也正在被赋予更多的涵义,以其独有的传播方式塑造起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互重叠,有机结合而成的新型传播模式,进而悄然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区域联系的加强,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更加依赖信息,特别是在互联网诞生后,人类彻底进入信息时代.新闻是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时事最为直接和快捷的反映,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最新的信息,探究事实的真相,并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如何做好新闻采编工作,是保障新闻传播速度和新闻传播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新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毫无疑问,信息将成为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这一资源能否充分利用并发挥其最大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信息的流通与传播。因此,通信网作为信息流通的主要工具,将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结构之一。信息社会从两个方面向通信网提出挑战。一是信息量大。社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新的信息,同时,大量的信息需要存储与流通。不仅有人一人通信,而且有人一机或机一机通信,  相似文献   

5.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使用,Internet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在线查看微博的评论和在微博上表达情感。收集了很多用户反馈,其中包含大量数据资源,包括诸如公众情感之类的信息。微博信息的传播变得比其他传统形式的社交平台快得多,由此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有所增加。因此对微博的情感分析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编者的话     
近几十年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至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已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人们不仅要在物理空间中生存,而且还要学会并习惯于在虚拟的信息空间(Cyberspace)中生存。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每个人的生活都与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和传递密切相关,信息也越来越影响、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因特网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获取经济、军事和科技情报的重要战场。国际上围绕信息的获取、使用和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谁掌握了信息,…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拥有了更多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与途径,微信、微博朋友圈就是其中之一。相比于在此之前的其他通讯软件,微博与微信具有互动性强,传播信息更加多元化等特点,是一种真正融合了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混合型传播方式。但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的通信优势也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环境与途径,由于社会上的某些不安定因素,一些谣言也借助新媒体平台大肆传播,扰乱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8.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任何行业在信息社会能够得到更加有价值的建设信息,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信息资源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关键性作用.现今全球范围内已经掀起了一轮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热潮.我国的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早,因此在技术与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效果.但是信息资源数字化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要进行解决,这样才能让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传播中,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是两种基本的传播手段。其中,新闻报道的主要任务是传播信息,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则是大众传播媒介立场、观点、态度的直接表现,在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闻传播的旗帜和灵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整个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转型期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作为一种信息处理与传递方式,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对意见性信息的传播,是意见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大众传播媒介中,主持人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特殊角色,与之相应的主持传播更是当代大众传播诸种形态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传播形态。主持人在吸引人们极大关注的同时,自身的形象塑造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主持人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辨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1.
谈话类节目的崛起是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谈话类节目借助现代传播的手段,把人们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切、真实、自然的谈话,传到人们的耳际,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拉近了传播者与受众的距离. 广播谈话类节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广播媒体中热线电话的介入,其传播特点是把人际传播引入大众传播之中,主持人、嘉宾与受众在同一时空中有问有答、你来我往、彼此呼应、平等谈论、亲切交流,在进行了通常意义上的人际传播的同时,也完成了大众传播的过程.主持人在其中起到引导、控制、调度节目、运行节奏的作用,而节目的内容则是在彼此交谈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相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的媒介、形态、格局—直都处于飞速变迁之中。人们对大众传播定义的争论1以在昨日,转眼间网络飞速发展,新媒体行业风生水起,便携式终端普及民众,全媒体时代风雨欲来,传统大众传播活动如看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便因其专业人员精制、点对面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反馈艰难等原因日渐式微,网络视频、微电影等新媒体自制节目成为大众传播领域的新宠,并开始影响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生存状态和传播方式,行业结构调整已成必然。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对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和使用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速度,以往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书籍和文字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随着声音和图像设备的出现,让信息的传播能够在人们的意境中构建生动形象的场景,让人们有如身临其境,之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和计算机的发明和使用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效率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此文章会对于信息化建设在计算机中的应用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健康已经逐渐成为社会、政府、大众日益关心的议题,健康传播是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传播内容,这对我国健康传播学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健康传播现状,进而就如何推进健康传播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大众传播控制研究多从现象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播控制的形式与效用,而对传播控制的本质——信息控制却鲜有给出简明的机理性分析。本文基于此,尝试借助马克斯·布瓦索的信息空间理论,从信息的三个维度(编码、抽象和扩散)和对其中信息流的异动的观察,对大众传播的控制做了基于图示化模型的分析与阐述。文中整理了大众传播中涉及的主要信息流,描述了公众信息空间的基本形态,并对控制情境下的流言产生机制给出了基于该模型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16.
当今,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正在对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以及各个领域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广播电视网,既具有向公众发布政令、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导向的作用,又是社会精神、文化、艺术传输的主要媒体,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的综合信息服务,满足社会不同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在信息时代中,信息的准确性、规模以及传送方式很大程度的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及时、有效掌握信息对人们的工作、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广播电视是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效率已经超过了某些相应领域的报纸.因此需要保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保证节目及时、有效的播出,保证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施拉姆说:"人不能不传播……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它是形成人类关系的材料.它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流水."(1)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在于不断地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沟通.所以,查尔斯·科利认为,传播是人类社会关系、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机制."(2)传播由人的本质而规定,因人而传,为人所受,使人得益;人构成了传播活动的中心,忽略了人,也就失去了大众传播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1广播互动的由来1906年的圣诞节,范斯顿在他设于麻萨诸塞州的实验电台首次作实验性广播,将谈话、歌唱及音乐等声音传播出来。从广播工程的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1)经过近100年的发展,广播作为一种媒介,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从传播方式入手,通过广播传播方式发生的变化来考察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实现及其发展前景。广播即时互动传播的发端传播者是传播的信源和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具有实在的控制权。广播诞生于现代大众传播理论和研究的发展之初,大众传播媒介向大量的受众发送信息所组织和运用的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地方政府各部门掌握的信息资源包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对于同级别的各部门来说,是无法得到全部的资源信息的。因此,为提高行政效能,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必然要整合与共享。文章将通过对地方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的因素及为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而提出的建议进行三个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