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儿科急诊患者交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3月在我院儿科急诊转运的患者48例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选取2015年4-6月在我院儿科急诊转运的患者51例作为观察组,使用参照SBAR标准制定的急诊患儿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交接耗时、医护人员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交接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交接内容全面性、病情描述准确、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使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交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交接耗时缩短,医护人员满意度提高,从而更好地保障了急诊患儿交接安全,因此SBAR沟通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月200例我院转入或转出ICU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以住院号末位数是单数为观察组,双数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班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10例、交接问题不清发生3例,分别优于对照组的25、10例,满意度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6.71±2.10)min,观察组平均交接所需时间(12.04±3.6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记录单规范危重症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减少不良事件、护理问题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工作效率及交接双方满意度,保障了患者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骨科患者交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6月在本科转运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选取2016年7~10月在本科转运的3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设计标准化沟通骨科患者转运交接单,使用交接单进行交接患者。比较两组在交接消耗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率及患者满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运用标准化沟通模式后,患者交接时间明显缩短,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结论骨科使用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进行交接后,可有效降低交接耗时、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交接双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更好地保障了骨科患者交接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制 SBAR模式转科交接单在院内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专家小组,编制SBAR模式转科交接单,并比较应用前后院内转科不良事件发生率、转科交接时间、交接单填写完整性和病情交接主动性。结果:应用后转科交接时间下降;病情交接主动性提高,交接单填写完整性提高;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SBAR模式转科交接单的应用,缩短转科交接时间,提高交接单填写完整性和病情交接主动性,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展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3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0例为对照组,采用口头交接方式进行交接,选取2016年4月—2016年6月在医院急诊转运的危重病人201例作为观察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自制的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的差异,并统计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结果]两组在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转运交接时间两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危重病人的转运交接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士交接问题发生率降低,缩短了交接时间,规范了交接流程,保证了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在降低急诊科护士交接班缺陷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急诊抢救、留观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分为观察组105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交接班模式交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交接;比较两组护士交接班质量、交接时间、交接班缺陷率、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交接班信息质量、行为规范及互动支持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交接班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士交接班中应用思维导图联合SBAR标准沟通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护士交接班的质量和效率,还能降低交接班的缺陷率及不良事件和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SBAR2017年12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的是口头交接的方式。回顾2018年1月到2018年6月院内运转的90急诊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开始采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安全转运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4.44%,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P0.05)。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的病房护士对急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两组数据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SBAR沟通模式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运转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减少转运交接问题的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方便危重患者的交接,有利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2月由神经外科ICU转入病房的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6月转入病房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口头交接,观察组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对比两组患者的交接时间、交接内容的遗漏率以及患者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交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交接内容遗漏率低于对照组,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神经外科ICU与病房交接的效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施后两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略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表(NAER)评分(72.56±3.47)分较对照组(65.17±5.1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可同时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刘美娟  胡婷  梁敏丽 《全科护理》2016,(34):3629-3630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在儿科急诊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急诊院内转运的98例儿科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行常规交接方式,观察组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能有效缩短儿科急诊院内转运患儿的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与分析磁性医院管理理念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室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2016年6月—2020年6月开展的228例心血管外科手术资料,按照实施磁性医院管理时间前后顺序分为管理前组(2016年6月—2018年6月)与管理后组(2018年7月—2020年6月)。管理前组中,患者127例,护士4...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发基于SBAR模式的危急重症患者交班软件并评价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急诊危重患者交接班软件,并将其嵌入急诊信息系统,辅助护士完成交班。对比使用前后的交班质量、交班本书写时间、内容遗漏率、涂改情况以及护士满意度。结果:使用基于SBAR模式的急诊护士交班软件后,观察组护士交班评估得分高于对照组,交班内容书写时间短于对照组,交班记录遗漏和涂改次数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护士对交班模式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科护理信息化交班软件的使用规范了护士交班内容,避免了信息遗漏和交班内容的重复抄写,缩短了护士交班书写时间,有利于提高交班质量和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泌尿系结石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疼痛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N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应用于泌尿系结石患者围术期,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情绪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基于标准化 “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recommendation,SBAR)沟通模式下设计的精神科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86例在某院精神科进行MECT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3月—5月进行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将2017年9月—11月进行治疗的9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自行设计的SBAR模式下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进行交接,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交接模式。比较两组治疗前交接时间、治疗后交接时间、交接问题发生率。结果 运用SBAR模式下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后,两组治疗前交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的治疗后交接时间分别为(43.68±6.41)s、(41.18±6.19)s,试验组、对照组的交接问题发生率分别为8.6%、22.6%。结论 应用基于SBAR模式下的MECT护理交接记录单,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4例。两组分别纳入8名护理人员实施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SBAR沟通模式可有效提升护理人员危机意识、工作能力及沟通能力,促进创伤性休克患者病情改善,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SBAR模式在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0年7—9月104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交接单进行转运交接;将2021年1—3月106例进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的患者设为SBAR组,采用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进行交接。比较2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交接双方护士的满意度、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结果 SBAR组患者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前交接时间、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后交接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AR模式转运记录单使用后的护士满意度较使用前明显提高(P<0.05);SBAR模式转运交接单后交接缺陷发生率较使用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模式指导下的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转运交接,可规范无抽搐电痉挛治疗患者的转运交接流程,能有效降低转运交接缺陷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DCA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由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12名主管护师组成PDCA管理小组,以2014年7~12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为调查对象.此时间段内的患者按照常规的就诊流程就诊,PDCA管理小组成员对此时间段内相关的急诊、急救护理质量进行现状调查,找出目前存在的护理质量问题,针对问题进一步分析原因、制定计划、改进措施,实施方案、定时监控检查,持续质量改进.对经PDCA管理后的2015年4~9月急诊接诊患者的护理程序再次进行统计调查,比较改善前后对应的指标,包括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将改善前与改善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2015年10~12月的相关指标与改善后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巩固调查阶段的急诊急救质量优于改善后的急救质量,且在持续质量改进中.结论 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可显著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PDCA管理模式可被用作护理管理层简单可靠的质控管理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对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湖北省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监护室住院,且完成院内转运至CT检查区域的危重症患者60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观察组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进行转运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转运护理。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转运时突发抽搐或烦躁不安、血氧饱和度下降、血压/心率波动>20%、导管意外滑脱或堵塞、输液管脱管或堵塞、氧气不足、仪器设备故障、药品不足的发生率分别为1.3%(4/300)、7.0%(21/300)、4.7%(14/300)、0.3%(1/300)、8.3%(25/300)、0.3%(1/300)、0.7%(2/300)、0.3%(1/300),低于对照组的4.0%(12/300)、22.3%(67/300)、9.3%(28/300)、3.0%(9/300)、19.3%(58/300)、2.7%(8/300)、3.3%(10/300)、6.0%(18/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家属整体满意率为91.9%(262/285),高于对照组的69.0%(187/2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施基于循证的标准化转运流程能有效降低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在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妇产科收治的60例急危重症孕产妇患者为研究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为急危组和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急危组实施临床抢救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疗效及患者的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护理后,急危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7.6%,明显比参照组的80.3%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急危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8.6%,明显比参照组的88.6%高,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急危组患者的产后出血、前置胎盘、羊水栓塞、子宫破裂明显比参照组的低,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结论探讨急危重症孕产妇临床抢救中应用护理管理模式的效果,能降低护理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身心健康,加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