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肿瘤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抗肿瘤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超声心动图的经济、无创、普及性高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评估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以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监测心脏毒性往往为时已晚。利用斑点追踪技术早期发现心脏毒性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现就超声心动图评估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脏毒性,是抗肿瘤药物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随诊抗肿瘤药物的发展,多药联合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此方式加重心脏毒性。了解心脏毒性的发生机制,及时发现并进行预防,可减少心血管意外的发生。本文就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预防及管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构建化疗药物心脏毒性风险的预测模型,进一步评价其预测效能,以期降低化疗药物心脏毒性损害。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73例乳腺癌病人,根据是否发生心脏毒性分为毒性组和无毒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基于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预测效能进行评价。结果:随访至2021年1月,共168例乳腺癌病人完成随访,化疗药物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率为20.83%(35/168)。冠心病史、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次数、放疗史及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是化疗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化疗药物心脏毒性事件发生的灵敏度为88.57%,特异度为79.70%,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结论:乳腺癌化疗病人存在心脏毒性风险,冠心病史、心电图异常、心电图异常次数、放疗史及曲妥珠单抗靶向治疗是其发生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其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氟尿嘧啶类药物是被广泛应用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化疗药物,是化疗患者出现药物心脏毒性的第二凶手,仅次于蒽环类药物。对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性心脏毒性如不积极加以监测及防治,可能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本文就氟尿嘧啶类药物相关性心脏毒性的临床诊断、特征改变、发生机制和监测防治方法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靶向药物治疗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格局,但靶向药物抗癌治疗的心脏毒性副作用严重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甚至成为了癌症患者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早期识别靶向药物心脏毒性副作用,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治疗至关重要.现探讨新型靶向药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可能引起的心脏毒性副作用,包括血栓栓塞事件、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6.
蒽环类化疗药物包括多柔比星(阿霉素,ADM,adri amycin,or dexrazoxane)、柔红霉素(daunorubicin)、表柔比星(epirubicin)等,这些药物是肿瘤化疗中广泛应用的最有效的抗癌药物,其中ADM被认为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标准药物,但心脏毒性的副作用成为限制其应用的重要因素,即使只用低剂量也可诱发短期及长期的心脏毒性,高剂量更甚。其引起心脏毒性机制,首先,这类药物代谢与超氧化物自由基有关,超氧化物自由基对邻近分子有很强的毒性;其次,超氧化物自由基可诱发毒性更大的羟自由基次级产物。蒽环类化疗药物与细胞内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的发病率居于全球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其相关辅助治疗,如应用蒽环类药物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拮抗剂可以大大降低乳腺癌患者的病死率,但它诱发的心脏毒性是乳腺癌幸存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右雷佐生作为铁螯合剂已经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心脏保护;许多临床研究及荟萃分析表明,临床常用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脏毒性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糖尿病治疗药物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能通过抑制DNA损伤和铁死亡途径减轻心脏毒性,并成为预防和治疗乳腺癌辅助治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候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化疗药物在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同时也具有心脏毒性。对于化疗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机制、监测、治疗等方面研究已有很大进展。目前已探明的主要机制有诱导心肌细胞凋亡、产生活性氧、改变线粒体功能、诱导基质重构等。干预化疗所致心血管毒性的药物,也基本通过改变以上机制起作用。  相似文献   

9.
肿瘤治疗过程中,各类化疗药物及放疗可以引起心脏毒性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或导致死亡。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及柔红霉素等)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及实体肿瘤(如白血病、乳腺癌和淋巴瘤等)的治疗,是引起心脏毒性损伤最常见化疗药物,临床数据显示其可引起进展性、不可逆性心脏毒性损害。心脏毒性常引起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力衰竭(Cardiac heart failure,CHF),大多数CHF发生在蒽环类药物治疗后1年内,但也有少数在化疗结束数年后出现。美国心脏病学会/协会(AHA/ACC)指出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患儿即使暂时无任何临床症状,也属于远期心力衰竭高危人群[1]。由抗癌治疗导致的心脏毒性损伤占肿瘤死亡病因的30%~50%,包括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慢性心脏毒性和迟发型心脏毒性等。目前常用检测手段是基于LVEF检测的超声心动图,但LVEF对于亚临床型心脏毒性十分不敏感,常低估心脏损伤程度,不能用于早期心脏毒性检测。近几年来心肌标志物因操作简便、省时、花费低而备受关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出现临床症状之前预测心脏毒性,早期干预从而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出现的具有一定临床价值的心脏标志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癌症治疗相关心脏毒性临床关注的是心血管并发症,传统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药物)和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均可引起心脏毒性,使病人被迫减少或停止治疗恶性肿瘤所需的药物,病人病死率增加,心脏毒性中癌症治疗相关心功能障碍(CTRCD)常见。尽管早期采用神经激素阻断剂可预防或减轻心脏毒性引起的心功能下降,但同时可导致不可逆顽固性心力衰竭和病死率明显增加。沙库巴曲缬沙坦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病死率已得到证实,近年来应用于CTRCD已取得较好疗效,且相较于神经激素阻断剂有明显的优势。综述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CTRCD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蒽环类药物以其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而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心脏毒性不容忽视.该类药物产生心脏毒性为剂量限制性,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尚无规范的治疗方法.该文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发生机理、诊疗及预防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洋地黄类制剂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历了两个世纪。在此期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经过几次较大的变革,然而,常用于改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的药物亦即作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基本因素的药物至今仍是洋地黄类制剂。但此类药物的正性变力性作用较弱,且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以至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常可发生灾难性的毒性反应。洋地黄类制剂毒性反应的诊断较难。心脏病患者服用后可出现一些被认为是毒性反应的表现,与原有心脏病的症状不易区别。其毒性反应可以是心脏外的,也可以是心脏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心  相似文献   

13.
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心脏毒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阿霉素(ADM)是常用的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为抗肿瘤的抗生素,已广泛应用于治疗实体性恶性肿瘤。但因明显的心脏毒性而使其应用受限。本文分析我院2001-2002年应用阿霉素为主的化疗引起的心脏毒性,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随着肿瘤心脏病学这一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近年来学者们逐渐关注到抗肿瘤治疗心脏毒性防治的重要性.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脏毒性的治疗和筛查已经成为肿瘤研究领域的新战场.顺应疾病谱的发展和临床实际需求,肿瘤心脏病学这一交叉学科顺应而生,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时代.本文对肿瘤心脏病学发展历史、最新的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心脏毒性研究、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5.
蒽环类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蒽环类药物是对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肿瘤具有高效作用的化疗药物,具有抗肿瘤谱广、疗效高的特点。但因其具有心脏毒性而限制了用药量。本文就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以及监测、预防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肿瘤治疗过程中,各类抗癌药物及放疗可以引起心脏毒性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或导致死亡。蒽环类药物(包括阿霉素、表阿霉素、阿克拉霉素及柔红霉素等)广泛应用于实体肿瘤及血液系统(如白血病、乳腺癌和淋巴瘤等)的治疗,是引起心脏毒性损伤最常见化疗药物,临床数据显示其可引起进展性、不可逆性心脏毒性损害。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悸、心电图异常、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下降,严重者甚至出现心力衰  相似文献   

17.
治疗心脏疾病的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或β-受体刺激剂的药理和毒性作用,均已知悉。但很多药物,并不作为治疗心脏病用的,对心脏也有毒性作用,不仅会引起心电图的改变,甚至可造成突然死亡。本文对此作一复习,并对其毒性作用部位和机理加以介绍,特别着重于三环族抗抑郁剂和抗肿瘤剂柔毛霉素和阿霉素(Adriamyzin)。毒性作用的部位,可分别发生在传导系统、心肌和冠状动脉。 (1)心脏传导系统:可发生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过去已知悉的药物有吐根素、氯奎、锑剂、磷剂、汞剂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三环族抗抑郁剂的广泛应用,如甲胺噻嗪  相似文献   

18.
12例静脉应用赫赛汀的心电监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0月-2004年10月,在对12例转移性乳腺癌者静脉应用抗肿瘤药物赫赛汀时,予以持续心电监护。有效地预防该药物的心脏毒性,无1例因药物的心脏毒副作用产生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阿霉素作为抗肿瘤药,疗效确切,应用广泛,但其具有显著的心脏毒性。细胞受到各种刺激时,内质网内错误折叠蛋白及未折叠蛋白蓄积,产生内质网应激,继而触发未折叠蛋白反应,以恢复细胞内蛋白稳态,但持续激活的未折叠蛋白反应会诱发细胞凋亡。目前认为持续激活的未折叠蛋白反应所致心肌细胞凋亡与阿霉素心脏毒性有关,且许多化合物及药物可能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发挥阿霉素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现对阿霉素心脏毒性中内质网应激及其所致凋亡以及可能以该途径为靶点保护的化合物及药物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靶向药物治疗的问世,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心脏毒性副反应,最终导致心肌病 和心力衰竭的发生。采用低辐射、重复性最佳、能反应更多临床信息的无创检查技术进行心脏毒性的监测有助于早 期发现和预防心脏毒性,但是监测的具体时间以及频次应个体化。对于高危患者应采取积极的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