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与复方甘草酸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NAFLD患者11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7例,均给予对症综合治疗。对照组予以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观察组予以异甘草酸镁静脉滴注,观察治疗8周后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叮一谷胺酰基转移酶(GGT)等指标及·临床症状改善状况。结果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ALT,AST,GGT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乏力、纳差、消化道症状、肝区疼痛等临床症状、不良反应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疗效较复方甘草酸苷更优,能显著改善NAFLD患者的肝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观察组以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肝损害128例,对照组以甘草酸二胺治疗药物性肝损害92例,治疗结束后观察其症状、体征以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 2周后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75.78%)高于对照组显效率(6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异甘草酸镁可明显改善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且显效率高,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4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应用异甘草酸镁联合菌栀黄注射液,对照组(42例)应用甘草酸二铵联合菌栀黄,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血清胆红素(TBIL)复常的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0.48%和80.95%,对照组分别为88.10%和69.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均出现不良反应,各2例(4.76%),不良反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治疗4周。观察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的复常率和复常时间,同时观察2组治疗前后 ALT、AST 和 TBIL 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 ALT 复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ALT、AST、TBIL 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 AST、TBIL 复常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ALT、AST 和 TBIL 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2、3、4周 ALT、AST 和TBIL 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第2周 ALT 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可明显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指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异甘草酸镁在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对药物性肝损害的防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对照组分别应用异甘草酸镁、甘草酸二铵各150 mg,静脉点滴,自化疗第1天开始应用,1天1次,7 d后复查肝功能情况。结果异甘草酸镁治疗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患者例数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的例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化疗过程中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可有效预防或改善肝功能损害,是临床比较理想的护肝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腺苷蛋氨酸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疗效。方法将58例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予综合保肝治疗,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治疗组加用腺苷蛋氨酸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和显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ALT、TBIL、GGT、ALP、TB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血清总胆红素、胆汁酸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腺苷蛋氨酸联合异甘草酸镁可快速、安全、有效地治疗药物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150例。治疗组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护肝治疗;对照组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护肝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的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肝损害总治愈率(98.7%)明显高于对照组(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由两组治疗后1~4周的治愈率比较得出其整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33%,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且能明显缩短患者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方法将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159例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对照组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内静脉滴注,两组疗程均1次/d,为3周。结果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复常率83.7%和对照组为80.8%,(P〉0.05),而在血清总胆红素复常率上治疗组76%优于对照组63%(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宏良 《安徽医药》2010,14(2):209-21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9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天一次,同时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200mg静脉滴注,每天一次;对照组(39例)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疗程均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乙肝病原学血清标志物、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肽(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黏蛋白(LN)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可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提高抗病毒和增强抗纤维化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4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临床确诊的酒精性肝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常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钾镁、维生素及氨基酸类药物治疗,并严格禁酒。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次40~80mL,qd。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玻璃酸、层黏连蛋白等指标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有极显著性(均P〈0.01)。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酒精性肝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玺炜  赵子仪 《中国药房》2006,17(18):1408-1409
目的寻找对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因化疗引起肝功能损害的76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次/d,连用3wk。结果治疗1、3wk后,治疗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转移酶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对化疗引起的药物性肝功能损害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并发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以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照组(30例)予以凯西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1次/d,连用2周。结果 2周后,两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1),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效率治疗组(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3)。结论凯西莱联合天晴甘美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甲巯咪唑所致的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因甲巯咪唑所致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分为治疗组29例及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口服,对照组组予护肝片口服,观察比较2周后2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及总胆红素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甲巯咪唑所致的肝功能异常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齐墩果酸、肝泰乐对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预防效果。方法382例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均应用含“HRZ”的方案抗结核化疗,观察组同时加用齐墩果酸、肝泰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观察组为3.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P<0.05);中断或重新调整结核化疗的发生率,观察组无1例发生,对照组为2.6%,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肝损害发生时间均在服药7~90d,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齐墩果酸、肝泰乐可显著降低抗结核药对肝的损害,减少或避免因结核性药物肝损害所致的不规律化疗。  相似文献   

15.
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春芳 《中国药房》2010,(28):2633-2635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时并发药物性肝损害的治疗作用。方法:将化疗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8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3例)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联合甘草酸二铵注射液治疗;对照组(42例)仅予以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肝损害的疗效。结果:2周后,治疗组肝功能各指标平均值均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明显,总有效率达95.3%,与对照组(78.6%)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薄剑  赵瑜  李红华  王全顺  于力 《中国药房》2007,18(29):2292-2293
目的:观察复方氨基酸胶囊(8-11)治疗血液病化疗后肝损害的疗效。方法:60例化疗后引起肝损害的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化疗后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0mg+复方氨基酸胶囊(8-11)700mg,口服,3次.d-1;对照组化疗后仅给予硫普罗宁肠溶片200mg,口服,3次.d-1。2组疗程均为4wk,比较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水平。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改善及白蛋白水平提高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氨基酸胶囊(8-11)对血液病化疗后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李华  孙兴芝 《肿瘤药学》2011,(6):527-529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化疗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9例。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复方甘草酸苷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4周后通过检测患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AST、ALT及TBIL的水平无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AST、ALT及TBIL的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4%(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性肝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张学苗  赵欣  任秀华 《中国药房》2011,(34):3218-3220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第1周期化疗后出现Ⅱ°药物性肝损伤且经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的恶性肿瘤患者94例,在进行第2周期化疗的同时,应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mg(治疗组,47例)或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1.2g(对照组,47例)进行预防性保肝治疗,均为1次/d,疗程2周。肝损伤<Ⅱ°者为有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0.9%、55.3%(P<0.01),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分别为(20.8±9.4)、(35.4±7.1)U·L-(1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注射液对于化疗药物所致急性肝损伤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9.
Besides the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a given compound, safety is a very important feature to consider when developing new compounds for chemotherapy against tuberculosis. Reports of fatal and severe liver injury associated with rifampicin-pyrazinamide (RIF-PZA) treatment regimens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s prompted this study to evaluate whether a mouse model has any potential as a tool to assess liver injury following extensive exposure to tuberculosis drugs. Mice were administered high doses of existing drug regimens for latent tuberculosis over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perio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bilirubin levels were determined after 2 weeks and 4 weeks of treatment in serum samples collected from uninfected mice as well as mice infected with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ALT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a RIF-PZA treatment regimen for 4 weeks in uninfected mice and after 2 weeks in infected mice. Bilirubin serum levels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M. tuberculosis-infected mice after 4 weeks of RIF-PZA treatment. The data obtained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serum enzyme levels in mice after extensive exposure to tuberculosis drugs could be useful as an initial indicator of drug-related hepatotoxicity.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人脐血干细胞经外周静脉移植治疗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65 例, 分为干细胞组 34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3 例、 B 级 14 例、 C 级 7 例, 在常规保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对照组 31 例, 其中 Child-Pugh A 级 11 例、 B 级 13 例、 C 级 7 例, 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于治疗后 2、 4、 12 及 24 周观察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变化, 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Child-Pugh C 级患者 2 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肝功能和凝血功能改善情况: Child-Pugh A、 B 级患者干细胞组白蛋白 (ALB)、 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 治疗后 2、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且干细胞组于 12、 24 周均较对照组升高; 干细胞组胆碱酯酶 (CHE) 治疗后 4、 12、 24 周均较治疗前升高, 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组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氨酶 (AST)、 总胆红素 (TBIL)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细胞组 Child-Pugh C 级患者治疗后 ALT、 AST、 TBIL、 ALB、 CHE、 PTA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论 经外周静脉移植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安全有效, Child-Pugh A、 B 级患者的疗效优于 Child-Pugh C 级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