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软科学》2015,(6)
基于1998~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PSTR模型研究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及其个体保障项目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门槛效应和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社会保障整体水平、政府财政救济和新农合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都是非线性的,存在显著的门槛特征。其中,农村社会保障能显著促进居民消费增长,并且在人均水平高于499.080元的地区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更强;政府财政救济项目和新农合保障项目只有在分别跨越门槛值109.489元、323.389元之后,才能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促进和拉动作用。(2)农村社会保障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政府财政救济对居民消费的激励效应相对明显,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新农合、农村整体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激励效应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2.
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分别从全国和东中西三大区域层面就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的门槛效应。全国层面上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弹性系数呈现升降升的"N"型变化趋势。东部地区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耗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会不断减弱;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小,但是会不断增强;中部地区的促进作用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且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另外,增加地区居民收入更有利于减弱居民消费对于能源消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口年龄结构通过劳动生产率、消费能力、储蓄率以及消费观等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具有正效应和负效应。选取安徽省各地市2008-2015年城乡居民收支数据和人口年龄结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显著,总抚养比的提高是导致居民消费水平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人口年龄结构对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具有差异性,人口老龄化限制了农村居民消费,对城镇居民消费却有促进作用,少儿抚养比提高抑制了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却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于经济基础不同,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很不平衡,房价在各地区间呈现显著的差异性,故仅以全国为单位去分析房价是有失偏颇的.本文应用1999—2013年全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进行实证研究,试图找出我国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西部地区房价依赖人均收入水平的程度最高,说明西部房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水平的发展.中部地区房价受银行信贷的影响最大,超过了人均收入和土地价格对该地区房价的影响,说明正在向中部地区蔓延的的金融行业发展势头正盛,有效的刺激了房地产市场供给和需求.东部地区房价受人均收入的影响最大,可能是由于较高的收入水平导致一部分投资投机需求出现,导致房价非理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静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内蒙古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显著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其3个子维度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也具有正向的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地区差异性,西部增长最强,中部与东部次之;促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缩小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1—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具有正向影响,并且在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中部地区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的影响高于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农村信贷支持对农民收入水平则不具有显著的影响。研究还发现,财政支农支持率、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城市化水平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综合效应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姜巍  高卫东  张雷 《资源科学》2007,29(1):9-15
能源开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具有明显的正负效应。本文对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从经济促进作用上看,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比东部和中部两地区更为显著。从三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情况看,5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提高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改善速率最慢。能源开发的环境效益则表明:总体上西部地区点状环境污染的总体破坏程度与全国一般状态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从点状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上看,西北区甚于西南区;面状污染中,目前西部地区二氧化硫的污染状态较全国为重,其中西北区的二氧化硫污染程度略高于全国水平,西南区二氧化硫排放水平则超出全国均值水平70%以上;从碳排放量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西部地区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地位明显落后,因此,在碳排放方面西部地区保持着与全国同步的大态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从全国和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就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居民收入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下,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全国层面,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弹性系数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形态,但增幅降低;区域层面,东部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西部居民消费促进用水量的增长,中部门槛检验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影响门槛值和弹性系数的大小,人力资本作为门槛变量时居民消费对用水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地级市政府网站的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政府网站优于中部,中部又好于西部;中部与西部基本属于同一水平;东部与中、西部则差距悬殊。造成这种差异,主要因为地区之间在财政对电子政务的支持力度、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民众对电子政务的需求程度、政府提高自身工作效率和减轻政府负担的要求、政府绩效考评机制、政府OA建设水平等六个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刘满芝  王锐  周梅华  张静 《资源科学》2011,33(9):1641-1649
本文在分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与煤炭消费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对东、中、西部地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变量问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各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影响高于其它地区,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单位GRP能耗水平等因素对煤炭消费的影响大于其它地区;从短期波动看,东部地区各因素波动对煤炭消费量波动的影响要高于其它地区,不过产业结构波动对煤炭消费波动的影响西部要高于东部地区,从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看,中部地区要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因此,国家和各地区在制定经济政策和煤炭政策时,必须正视这一差异,把握煤炭需求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关系,促进能源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敏  王腾  严良  谢雄标 《资源科学》2019,41(3):532-545
改善能源生态效率是实现“十三五”节能降耗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选择,本文考虑生态和社会福利因素,以2000—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样本为基础,利用SBM-DEA模型计算和分析了中国区域能源生态效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从财政分权、经济竞争的内生经济增长和制度层面探究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近17年来中国中西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水平较东部地区差,其中中部地区呈现持续恶化趋势。财政分权显著改善了能源生态效率,而地方政府间经济竞争降低了能源生态效率。地区虚拟变量揭示经济竞争使东部和中部地区能源生态效率显著下降,但有助于西部地区提高能源生态效率。基于反事实分析,如果能够遏制经济竞争加剧,能源生态效率年均能够获得1.38%额外改善。最后,本文提出从改革财政激励制度,强化审计监督问责,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等政策建议,鼓励地方政府形成经济竞争与合作,以期提升中国能源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消费的过程中能产生知识资源、创造财富,因而不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一种投资行为.从信息消费的投资功能这一角度来研究其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利用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分别构建模型分析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城乡居民信息消费差距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中部地区没有显著的影响,西部地区则没有形成稳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构建包括科技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效率评价体系,采用三阶段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区、市)财政科技支出效率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全国整体财政科技支出效率未实现DEA相对完全有效;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干预度对提高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具有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财政分权度不利于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提高;剔除外界环境和随机干扰因素后,多数省(区、市)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上升,规模效率下降,全国整体及各省(区、市)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没有达到最优规模;中国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肖容  李阳阳 《软科学》2014,(4):21-24,37
利用1999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财政分权、财政支出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研究发现,财政分权与碳排放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财政分权还会对碳排放产生间接的影响。这种间接影响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支出而实现。随着财政支出水平的提高,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会逐渐减弱。而且,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高排放地区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增加作用最大,中排放地区次之,低排放地区最弱。  相似文献   

15.
谢乔昕  宋良荣 《科学学研究》2015,33(12):1797-1805
文章从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中国式分权对于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及政企关系对这种影响效应的调节作用进行探讨。我们构建政企关系的替代变量:上市公司的地区经济影响力,以2008-2012年沪深两市847家上市公司共4235个样本,实证研究表明:晋升压力越大、财政分权越充分、财政收支越不平衡地区的企业,其研发投入强度越低;经济影响力正向调节了晋升压力、财政分权与研发投入的关系,即中国式分权对于经济影响力较大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影响力对于中国式分权与研发投入关系的调节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最大,地方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次之;中央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最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商品市场一体化指数测度中国省域市场一体化程度,采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实证分析在密度、距离、分割的3D框架下中国省域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全国市场一体化水平在波动中上升,东中西部地区呈现出"两边较低,中部偏高"的态势。在全国层面上,密度、距离因素显著推进市场一体化;财政分权阻碍了市场一体化;贸易开放对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非线性特征。分地区看,部分结果显示出区域性差异,包括中西部地区产出密度阻碍了市场一体化,中部地区财政分权对市场一体化的弱化作用不显著,中西部地区贸易开放度的影响与全国整体相反等。最后,提出无差别公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地方干预措施等推进国内市场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或出于晋升竞标赛的需要,或出于对创新发展的内生需求,都积极动用有形之手推动创新发展。但财政分权体制下,具有不同财政支出偏好的地方政府,其财政支出结构和支出效率各有千秋。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Tobit方法,从创新价值链角度入手,以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和财政支出效率为中介变量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两阶段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与途径。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对于成果转化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直接效应,但对科技研发阶段的区域创新效率影响不显著;政府财政支出结构所起到的间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财政分权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抑制作用,且在科技研发阶段的遮掩效应较大;财政分权会降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效率,从而对双阶段区域创新效率均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我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财税政策对企业RD活动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税收优惠对企业RD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能够有效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而政府补助的影响效果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税收优惠对不同区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对东、中、西部地区企业RD的激励效果依次递增,政府补助对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有一定的激励效应,却难以促进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基于此,提出建议兼顾税收优惠与政府补助的平衡性,着重依靠税收优惠扶持,结合地域特点制定有差别的税收优惠和政府补助政策。  相似文献   

19.
吴勋  王杰 《资源科学》2018,40(4):851-861
中国式分权带来经济增长奇迹的同时,带来的雾霾污染问题也引发利益相关者的高度关注,考究中国式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理,可以为中国城市雾霾治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5年中国73个重点监测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环境保护支出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①无论是财政支出分权、还是收入分权亦或是财政自由度均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环境保护支出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②财政分权与环境保护支出交互项与雾霾污染呈显著负相关,交互项系数远小于财政分权系数;③经济发展程度与雾霾污染并未呈现出“倒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雾霾污染呈显著正相关。基于此提出:完善地方政府环境考核体系,建立官员终身追责制度;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改革环境预算软约束问题;推进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李勇刚  李祥 《软科学》2012,(1):42-46,50
运用1999~2008年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住宅平均价格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对住宅价格、财政分权及地方政府竞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住房价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财政分权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认为房价要回归理性增长水平,应健全地方政府的财政监管体系,规范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行为,适当提高地方政府在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