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北宋医家庞安时精究医术,钻研伤寒,妙得长沙遗旨.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旁涉诸家,阐发伤寒,推论温病,每多灼见.现仅存《伤寒总病论》一书.《伤寒总病论》是庞安时研究《伤寒论》的结晶,是对张仲景《伤寒论》注释性的著作.其处方用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有相当的补充和发挥.此外,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挥,开辟了门径.  相似文献   

2.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曾言:“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既言辨营卫气血与伤寒同,为何治法有大异?所以,《温热论》所论述的营卫气血与《伤寒论》本就不同。温病学说是明清时代逐步完善的外感热病的理论体系,《温热论》的卫气营血是温热病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层次概念。《伤寒论》中的营卫是指外邪客表的病理变化,气血则是外邪入里的不同病理层次,六经病在传变过程中,营与卫、气与血的病理变化是不可分割的。《温热论》与《伤寒论》对营卫气血概念认识本就存在差异,因而才会出现辨证立法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是一部较早研究《伤寒论》而有一定影响的医学著作,该书在理、法、方、药方面对《伤寒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并有相当的补充和发辉。庞氏毕生致力于《伤求论》的研究,阐《伤寒论》理论之未发,补《伤寒论》证治之不足。所著《伤寒总病论》设专篇研究温病,别温病于伤采,独树一帜,在冶疗外感热病方面,他大胆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以“羽翼伤寒”,为促进温病治疗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庞安时是创立温病学说的杰出代表,其医学思想与学术成就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伤寒与温病均起源于《内经》,而后历代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对病因学、证候学、治疗学等认识皆有较大进展。其中张仲景《伤寒论》系统地总结了一套理、法、方、药规律,从而奠定了祖国医学治疗热性病的基础。而温病学说肇始于《内经》、《难经》和《伤寒论》,到了清代,叶、吴、薛、王等集其大成,使祖国医学对外感病的认识治疗有了长足发展。伤寒与温病二者病因不同,但病理变化及治法方面却异中有同,伤寒按六经辨证,温病按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虽然名义不同,但都是针对临床证候体征,  相似文献   

5.
伤寒与温病,就广义来说,伤寒是指一切急性发热性疾病;温病是伤寒中的一部分。就狭义来说,温病与伤寒是相对的,伤寒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者;温病是指发热不恶寒、口渴、脉数者。《伤寒论》之"伤寒"是指广义的伤寒,麻黄汤证是指狭义之伤寒。伤寒论中包括了一部分温热病在内,但后世所发展的温病学说,已超过了伤寒论的范围,补充了仲景《伤寒论》中之不足。  相似文献   

6.
《伤寒总病论》是北宋医家疣安时潜心研究《伤寒论》的结晶,该书不仅系统论述仲景伤寒六经病证的证治,而且阐发了时行温病之概念,发病特点,证候治法及方药。补仲景之未备,对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提出新的理论和经验。文章从《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热病谈起,结合各时期的代表性理论,阐述外感热病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9.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均是祖国医学中,有重要医学理论价值的学说。在祖国医学宝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享有较高的威望,至今仍放夺目的光辉。我们学习了《伤寒论》与温病学说之后,溯本求源,明确两者关系,对统一《伤寒论》与温病学说,对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尊崇伤寒和温病医家,业已形成两大学派,而且有着激烈的争论。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其焦点是:伤寒学派认为,温病源于伤寒,伤寒可以概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者认为张仲景据《黄帝内经》撰成了《伤寒杂病论》(简称为《伤寒》),因而以《黄帝内经》的六经、脏腑经络释《伤寒》,其结果是不能正确理解张仲景医学。笔者据考证资料证实,张仲景不是根据《黄帝内经》撰写的《伤寒》,它的主要内容方证,来自于《汤液经法》等经方医学。《伤寒》主要继承八纲辨证。并加入半表半里理念而形成了六经辨证。这样以六经为纲,以方证为目,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伤寒》的六经与《黄帝内经》的六经是不同的理论概念,在解读《伤寒》时,两种概念不能混淆。  相似文献   

12.
韩祗和是第一位阐发《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北宋医家。韩氏的伤寒学术思想可概括为:论伤寒之病机,以经络释六经;重脉象之辨证,言汗下之法则;首推温中之法,据时令以用药;补蓄血之证治,创阴黄之效方。  相似文献   

13.
从《伤寒论》的考据、注释和临床实用三方面探讨伤寒。《伤寒论》的研究注重宋以前的文本考据及宋以后的原文注释,前者追寻原貌,后者阐发医理。《伤寒论》与临床实践的紧密关联是研究的基础,在注重具体治法方药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伤寒论》的证治原理和规律,以及临床的诊疗格局和体系。  相似文献   

14.
从分析杂病与卒病、伤寒杂病合一、杂病与中医内科学等议题切入。认为《伤寒杂病论》成书当时为临证实录,针对的是热病证治,杂病应是对伤寒的补充与发展。《金匮要略》经后人改编或补充的成分很多,使得它的原貌模糊不清,真正被改造成了杂病证治的专书。杂病的概念后来发生改变,甚至偏向于七情内伤。从临床角度看伤寒与杂病联系密切。因此《伤寒杂病论》是基础,后世医家流派是对它的扩展延伸,并最终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医内科学"。  相似文献   

15.
探讨《伤寒论》从经典范式逐渐转化为能够应对整个热病的通俗方法。《伤寒论》中涉及的临床基本问题,如鉴别诊断、辨证规律、治法宜忌、兼症处理、瘥后调理等,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体系,可以视为经典范式。在漫长的临床实践中,清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从临床治疗的角度将《伤寒论》从经典转向通俗,书中格局不变,轮廓更加清晰;概念不变,见解越发深刻;病证不变,内容明显扩展;治法不变,方药推陈出新,这是俞根初从临床角度对经典《伤寒论》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16.
从杂病与伤寒证治的主次、杂病与伤寒证治的异同、杂病与伤寒证治的离合等方面探讨伤寒和杂病的内在联系。伤寒在前,杂病在后,伤寒的一般规矩是主要的,杂病的各种应对是次要的;伤寒六经证治提供的是基本规律,杂病证治体现的是临证变通,杂病与伤寒证治本质上是一致的;伤寒六经证治中本来也有杂病,金匮杂病的治疗仍然以伤寒六经证治为基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只是叙述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7.
正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阻、失眠等各种复杂症状)~([1])。《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提出三因致病学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所有疾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存,在伤寒之类病中出现类似"霍乱"、以严重"吐利"为突出表现的病证,<伤寒论>将其冠以"崔乱病"之名.<伤寒论>撰用了"霍乱"之名,表明这类胃肠型伤寒之类病的特点,又有"霍乱"与伤寒的"雀乱病"鉴别诊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探讨心下悸与自主神经可能存在的潜在联系。依据《伤寒杂病论》对于心下悸的描述、现代医学对于治悸中药的药理研究、日本汉方医家对于腹部悸动的现代化研究,分别从其症状、药理机制以及现代研究方面分析心下悸与自主神经可能存在的潜在相关关系,认为心下悸可能与交感神经相对亢进、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的自主神经失衡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是一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临床专著,是对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学习它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临床辨证分析的思维方法和能力。本文从《伤寒论》教学效果和床边教学特点出发,重点探讨了开展《伤寒论》床边教学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得出,《伤寒论》床边教学存在缺少相关教材和教学设计;床边教学缺乏有力的师资培训,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学生的成绩、教师的水平缺乏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等问题。希冀能为《伤寒论》教学改革提供相应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