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1 毫秒
1.
本文总结了49例非外伤性胸痛患者院前急救的配合和护理体会.为了有效进行非外伤胸痛患者的院前急救,降低转运过程的死亡率,针对非外伤性胸痛患者有效的院前急救应该是抓紧时间、重视患者生命体征、胸痛部位及年龄并做到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2.
金丛兰 《光明中医》2012,27(12):2544-2545
目的探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方法通过我们现场急救后转运的50例病人总结和分析。结果 50例患者中48例安全转入医院,继续治疗后出院,2例死亡。结论完善车载装备是院前急救的前提。准确评估、仔细观察、快速用药、有效给氧、心理护理是抢救患者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转运是为危重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急诊手术或转入相应科室等提供安全转运措施,保证其得到持续监测及治疗,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4~2015年需要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的患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进行综合安全转运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时间、护理满意率和护理纠纷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少,且相应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护理人员之间应该默契配合,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率,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对台州市中心医院近期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管理对策。在提出的管理对策实施后,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后,认为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有:未正确把握转运指征;转运前准备不充分;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环境限制病情观察和处理;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等。针对以上风险因素,提出以下管理对策:全面评估,把握转运指征;充分准备,预处理干预;增加监测手段,加强监测力度;加强转运中的安全护理;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提高应变能力。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在以上管理对策落实后,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普遍提高。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需要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管理措施,以保证院内转运的安全顺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台州医院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重症监护病房146例重症病人的院内转运情况,对整个转运环节进行总结分析,包括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监护、转运后护理,观察转运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效能。结果:制定并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后,患者安全转运率高达97.9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1%,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致转运终止。结论: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各环节加强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转运护理安全管理,同时做好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是保证危重病人得以顺利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诊科机械通气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注意事项,为加强安全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机械通气治疗的114例患者,对患者院内转运前的准备措施、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总结,改善整体护理质量。结果:1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转运,109例患者病情平稳,转运途中2例患者发生躁动,自行拔出气管导管,1例患者输液管道扭曲,需要重新输液,1例患者呼吸机故障,1例患者心跳骤停,但经及时处理、抢救后均顺利送达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未发生相关事故或纠纷。结论: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风险较大,因此要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切实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确保转运通道通畅,保持与家属的良好沟通,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导管护理,减少转运意外,提高患者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8.
范益芹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5):174-175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的院前转运和急救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中心2009~2012年对1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从县市级医院转入上一级医院进行的途中监护急救和护理。结果:本组10例患者中,在转运途中经院前积极给予急救和护理,成功转运9例,1例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院前转运主动脉夹层患者时,急救护理应做到及时、认真、细心并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抢救流程和护理程序,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患者,安全转运患者,减少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潜在风险及护理对策,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回顾2012年01月至2012年06月,我科对220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在转运前做好患者病情的评估,急救药品及器材的准备,转运途中的严密观察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加强与接收科室的沟通详细交接是安全转运患者的关键。结果: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消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与成效。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且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纠纷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明显缩短,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加强护理人员间的配合,提高转运效率,节省更多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对优化急诊重症患者转运的有效方法及安全管理规范和流程。方法:以2013年5~6月和10~11月4个月在我院急诊抢救室抢救的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PDCA方法,建立急诊QC小组,明确职责任务,对转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真因,健全转运管理制度、流程、职责、预案和质量标准。转运前作好病情评估、急救仪器药品准备,转运途中随时严密监测患者病情变化,转运后做好交接,保证危重患者交接无疏漏及护理治疗的连续性。结果:对实施前后重症患者转运相关安全事件例数、护士的依从性及转运满意度问卷调查等项目进行比较,各项数据均有明显改进或提高。结论:PDCA循环法对于优化护理流程及提高护理管理水平具有实用性,适用于更多的护理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以提高对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重视。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65例患者资料,对其在急诊经气管插管后转运至各相关科室过程中的护理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在转运途中,1例出现突发心搏呼吸骤停、1例出现发绀、1例出现血压下降,经积极处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结论对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时,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转运途中的护理,完善转运后的交接,是保证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统计浙江省舟山医院急诊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180例院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意外情况的次数并分析原因。结果:转运过程中173例病情平稳,7例发生意外。结论: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呼吸状况和意识情况,设立绿色通道,与其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护理,可减低意外情况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转运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苑凤梅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M0007-M0007
目的:探讨闭合性喉外伤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例闭合性喉外伤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病情恢复良好,其中10例保守治疗患者全部治愈,3例行手术患者,2例痊愈,1例留下轻度喉狭窄,不影响进食、生活和工作。结论:闭合性喉外伤护理应做好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各种管道、伤口、饮食等专科护理,而且重视心理护理,是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安全转运交接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常山县人民医院急诊-ICU收治的300例患者,计算机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和对照组(未实施无缝隙护理管理),150例/组。比较两组的科室间电联次数、交接双方责任纠纷次数、将患者遗漏交接次数等转运交接情况及急诊-ICU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转运交接情况和急诊-ICU护理人员的满意得分均较对照组更胜一筹(P0.05)。结论:在急诊-ICU患者安全转运交接中运用无缝隙护理管理可有效提高转运交接效率和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科在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管理对保证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的10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危重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观察组50例危重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转运情况及调查患者对院内转运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转运意外、死亡和护理纠纷等情况更少,转运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用在常规院内转运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人性化护理的危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一般满意分别为78.00%、2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转运,效果良好,极大程度降低了转运意外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汪蓉  方敏  郭学珍 《西部中医药》2013,(11):125-12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ICU危重患者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从ICU转送至病房或进行检查的382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取传统转送方式的168例设为对照组;采取改进转运方式的21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转运途中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及各种管道滑脱、呼吸困难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ICU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我院近年175例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血管意外患者经过准确、迅速和有效的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快速安全转入医院162例,占92.6%,经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生命体征稳定。结论:快速正确的急救护理对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重症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ICU治疗的12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2月~2016年1月130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分析转运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护理干预能力,加强转运前、中、后安全护理,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情况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安全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重症患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合并静脉窦破裂的手术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8例外伤性静脉窦损伤患者,对其手术前后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论:手术室护士做好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患者及家属足够的心里支持,使患者及家属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护理人员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的观察和护理,积极有效的配合是颅脑外伤合并静脉窦破裂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