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茅根煎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α,派罗欣)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抗病毒疗效并探讨其机理,同时观察白茅根煎剂对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基因1b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予以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白茅根煎剂治疗。比较各组在治疗过程中快速病毒学应答(RVR)、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c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ETVR、SVR及血清ALT指标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轻(P0.05)。结论:白茅根煎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在提高SVR率、护肝降酶、减轻不良反应方面较单纯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24周后的不良反应、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主要临床表现及HCVRNA转阴率。结果:治疗24周后,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主要临床表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主要临床表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R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派罗欣)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可减少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延缓肝脏纤维化,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的影响。方法: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和利巴韦林口服常规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间断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升清化浊方治疗,疗程为4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CV-RNA、白细胞等变化情况。结果:2组快速病毒学应答(RVR)、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ALT、AST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LT、AST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减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清化浊方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能够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改善,降低干扰素所致粒细胞减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长效干扰素(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被分为试验组(n=29)和对照组(n=27)。其中试验组给予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给予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时间均为48周,随访时间24周。分别检测治疗前、用药48周及停药24周的病毒学、生化学、基因分型,比较2组间治疗结果以及ALT、HCV RNA定量及病毒学应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用药48周及停药24周总应答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不同基因完全应答率比较,只有HCV基因型1感染者在治疗48周后及随访24周后时间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HCV RNA定量的水平对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病毒学完全应答情况均无显著性影响(P均>0.05)。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流感样综合征、贫血、中性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等,但不影响临床用药。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使用长效干扰素Peg-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其疗效明显好于干扰素IFN-α-2 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患者不良反应未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运用丙肝冲剂加减联合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5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组给予丙肝冲剂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加利巴韦林。2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4周、8周、12周时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8周、12周时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2组在3个月内HCV-RNA阴转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丙肝冲剂联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近期对临床症状改善的疗效优于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西安市唐都医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片,0.3 g/次,3次/d,同时皮下或肌肉注射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500万IU/次,每周3次。治疗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180μg/次,每周1次,利巴韦林的用法用量同对照组。两组均治疗48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HCV R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比例分别为82%、7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48周及治疗后24周,治疗组HCV R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巴韦林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肝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苦参素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注射液500万U/次,皮下注射,1次/d,30 d后再隔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苦参素胶囊,100 mg/次,3次/d.两组均以18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20例,有效23例,无效7例,有效率占86.00%;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4例,无效14例,有效率占72.00%.两组对比,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采用综合保肝、支持、对症等治疗措施,并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皮下注射及利巴韦林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两组均治疗48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后肝功能、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86.4%,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HCV-RNA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加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院的159例丙型肝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对照组(79例)给予常规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并口服利巴韦林,治疗组(80例)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小柴胡汤口服,两组均以24周为疗程,比较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ALT、AST、GGT、TBIL)较治疗前明普改善(P0.05或P0.01),治疗组HCV-RNA转阴率与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柴胡汤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治疗丙型肝炎的方案改善肝功能效果明显,抗丙肝病毒优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茵陈蒿汤加味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5例。2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及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茵陈蒿汤加味,水煎分服,1剂/d,连用48周。结果:显效率观察组为69.23%,对照组为50.77%,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2.31%,对照组为75.38%,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陈蒿汤加味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慢性丙型性肝炎的成本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82例住院接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干扰素α-2b治疗48例,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34例。比较2组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复发率,计算成本及成本-效果比,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结果 2组病毒学应答率、生物化学应答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干扰素α-2b治疗成本为8 904元,其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持续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病毒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94.9,97.9,97.1,97.1,99.4;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治疗成本为57 552元,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成本效果比、持续应答率成本效果比、病毒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率效果比、生物化学应答未复发率成本效果比分别为592.7,611.6,611.6,611.6,631.1。干扰素α-2b主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高。结论从药物经济学角度分析,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较聚乙二醇干扰素α-2 a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健脾清化方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的影响。方法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治以健脾清化方,3g/次,口服,2次/d;重组人IFNα-1b(运德素),5mU,肌汪,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联合治疗48周。对照组24例,予重组人IFNα-2b(运德素),5MU,肌汪,隔日1次;利巴韦林800~1200mg/d,口服,联合治疗48周。动态观察、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及肝纤维化指标恢复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耐受性更好。结论健脾清化方在保肝降酶、减轻不良反应、抗肝纤维化方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具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逍遥散联合IFN-α与利巴韦林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肝郁脾虚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功能指标以及血清丙肝标志物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AST、TBil、ALT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组胁肋胀痛、情绪抑郁、食欲不振、食后胃脘胀满、倦怠乏力等主要症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抗HCV阴转率和HCV RNA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逍遥散联合IFN-α与利巴韦林治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并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何明 《中医研究》2012,25(7):34-36
目的:观察护肝宁联合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注射液180 μg/次,1次/周,肌肉注射;利巴韦林片800~1200 mg/次,1次/d,口服.治疗组43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护肝宁片5片/次,3次/d,口服.2组均以48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23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占90.70%;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有效率占76.74%.2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肝宁联合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用健脾清化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片治疗,对照组34例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片治疗,疗程均为2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病毒载量、瘦素(LEP)、胰岛素抵抗的变化及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2组病毒下降率、病毒阴转率、持续病毒应答率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均明显低于治疗组,提示健脾清化方可提高该类患者的抗病毒应答。治疗后治疗组LEP、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LEP、HOMR—IR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各种常见副作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健脾清化方联合干扰素、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肯定,且可减少干扰素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血生胶囊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PEG-IFNα-2a(每次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以及利巴韦林片(每次300 mg,口服,每天3次)治疗,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此治疗的首3个月,加用益血生胶囊口服,每次1 g,每天3次。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丙型肝炎病毒定量、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生化学应答及病毒学应答百分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6个月及随访6个月时病毒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及随访6个月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治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35.00%及22.50%,均低于对照组的80.00%与60.00%(P0.01)。结论伍用益血生胶囊可减少PEG-IFNα2a、利巴韦林片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骨髓抑制作用,但未能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30例,对照组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肝功能、HBV-DNA、乙肝标志物定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改变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应答率治疗组为8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4/CD8治疗后恢复正常,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乙肝病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24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12例,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112例,单纯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皮下注射每周一次,48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含量及ALT浓度。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83.6%,对照组总有效率61.4%。实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均经统计学分析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康氏抗纤方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EG-IFNα-2a)、利巴韦林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应答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CHC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给予PEG-IFNα-2a注射液180μg/次,皮下注射,每周1次;利巴韦林0.3 g/次,口服,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康氏抗纤方,每日1剂。两组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测定值、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丙肝病毒定量(HCV RNA)及慢性肝病问卷(CLDQ)积分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与生化应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肝纤维化程度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肝纤维化瞬时弹性测定值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CLDQ各项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仅在系统症状、活动能力和情感方面得分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腹部症状、困乏、情感、焦虑方面积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康氏抗纤方联合PEG-IFNα-2a、利巴韦林治疗CHC在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同时,具有显著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对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及外周血变化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接受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30例,10例HCV RNA定量104 IU/mL,10例104~106IU/ml,10例 106 IU/mL。HCV 1a型3例、1b型20例、2a型3例、2b型2例、3a型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期为24周。空腹采集静脉血5 mL,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CV RNA病毒含量、血细胞分析采用血液分析仪分析,检测HCV基因型、病毒载量、外周血的变化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RNA基线1×104 IU/mL的病毒应答率(SVR)显著高于104~106 IU/mL和≥106 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104~106 IU/mL和≥106 IU/mL两者之间的SV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1型HCV与非1型HCV的SVR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与治疗前比升高显著组SVR率明显高于与治疗前无明显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丙型肝炎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良好,疗效受多种因素影响,非1型HCV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利巴韦林治疗可获得更佳的SVR效率,低病毒载量水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升高患者SVR率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