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老年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堵塞气道时适时正确的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保证气道通畅.方法 对49例老年喉癌患者术后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下呼吸道阻塞并适时正确的深部吸痰及按需进行气道湿化,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嗽.结果 49例老年喉癌患者术后尽管多数出现了下呼吸道阻塞,及时正确的深部吸痰同时按需进行气道护理,术后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对老年喉癌患者术后及时观察及评估有无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堵塞气道,适时正确的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减少不必要的刺激可有效预防及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气道的通畅,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患者术后康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是帮助危重患者解除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紧急而有效措施.气管切开后空气直接通过气管套管进入呼吸道,这样就失去了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 容易引起痰液结痂,加之患者脱水、咳嗽无力,轻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重者患者气道阻塞,造成呼吸困难或窒息.因此气管导管内吸痰能有效地清除气道分泌物或异物,增加肺泡有效通气量,减少气道阻力及死腔,提高血氧饱和度.频繁吸痰、刺激性咳嗽,对气道黏膜损伤增加,容易导致气道出血和低氧血症.同时由于刺激性咳嗽还容易将部分湿化液咯出,而不能保证湿化液有效用量,影响湿化效果[1] 给病人造成痛苦.所以掌握好吸痰的技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吸入性损伤患者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吸入性损伤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气道护理管理措施。结果21例患者无一例出现肺部感染、窒息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重视消毒隔离等基础管理,防止院内感染;严密观察下呼吸道内是否有气管壁坏死组织溶解脱落、痰液的潴留,及时正确地气道冲洗、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和气囊管理;指导患者有效深呼吸及有效咳嗽,鼓励自行排痰,减少不必要的气道刺激,保证气道通畅,时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气切雾化面罩对气管切开患者持续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12月收治的52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气道内定时、定量滴注生理盐水,气管套管口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试验组采用气切雾化面罩持续雾化湿化气道。从痰液黏稠度,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例数,比较2组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气切雾化面罩持续气道湿化,痰液湿化良好,无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采用气切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能够较好地保持气道通畅,减少痰痂的形成,减少气道黏膜出血的发生,减少刺激性咳嗽,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有效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通气量,预防肺部感染.方法 针对排痰的两大主要因素:痰液的粘稠度,气道纤毛清除功能[1]给予雾化吸入以降低痰液粘稠度,加强翻身拍背:使用体外振动排痰机给予扣击振动、推揉,以增强气道纤毛的清除功能.促使患者咳嗽,咳痰、结果雾化吸入后再应用体外振动排痰机能将痰液更加充分的排出,并能减少被动吸痰时患者造成的气道损伤.结论 及时有效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能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振动排痰机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排痰是安全、有效的,同时对减少护士的体力消耗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持续氧气雾化应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时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对97例需要人工气道湿化的气管切开患者按气管切开日期的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单日48例为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法,双日49例为对照组采用气道湿化液持续泵入法,对两组患者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应用持续氧气雾化的患者在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显著低于气道湿化液持续泵入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持续氧气雾化行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效果,可明显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改善通气功能,提高氧合效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蒋雪梅 《中外医疗》2008,27(16):26-26
目的 探讨输液泵控削气道湿化对减少切开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气管切开病人按随机原则分成两组.试验组30例采用输液泵控制气道湿化,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问断或定时气道湿化法,并连续观察.结果 试验组形成痰痴,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亦底于对照组(JP<0.05).结论 输液泵控制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痰痴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及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量泵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53例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为生理盐水50 ml、α-糜蛋白酶4000单位、地塞米松2 mg、庆大霉素80万单位;B组53例患者采用间断性定时气道滴注湿化液,湿化液同A组。结果:A组患者形成痰痂、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和吸痰次数均值明显少于B组(P〈0.05),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用药2 d后吸痰时及吸痰后25、min氧饱和度均值,A组高于B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可以明显减少气管切开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并可减少吸痰次数,减轻吸痰所致低氧血症程度并缩短其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湿化的作用.方法 将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对照组采用气管滴药方法湿化气道,观察气管切开患者的痰液粘稠度,痰液结痂,刺激性咳及气道出血等情况. 结果实验组痰液粘稠、结痂以及气道出血情况减少,痰液容易吸出,刺激性咳嗽相对降低,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经 x2检验,多项指标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结论应用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湿化,操作简单方便,对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卢卫宁  崔彩萍  吴有琳 《广西医学》2009,31(9):1378-137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后不同方法的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按单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给予间断滴入湿化液;观察组40例,采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结果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Ⅲ度及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止痛泵定量持续气道湿化,效果满意,能有效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率,减少患者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提高气管插管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我院10例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气道湿化不够及有效排痰不足易导致呼吸道梗阻;病人因素:有误吸、严重肺部毒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的病人易发生呼吸道梗阻。结论对有误吸、严重肺部感染、痰液较多及无咳嗽反射等高危患者,充分湿化气道及有效促进排痰是预防气管插管并发呼吸道梗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吕晓  刘蓉  孙群 《中国厂矿医学》2014,(8):1016-1017
目的探讨新型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8月至2013年6月手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或ARDS引起肺功能不全造成气管切开患者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3例和对照组27例。实验组患者采取气管切开防护罩微量持续湿化气道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套管外口敷料覆盖并间断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肺部感染及吸痰后5 min SpO2〈95%的发生率均低于传统湿化(P均〈0.05)。结论气管切开防护罩在微量持续气道湿化中有良好的湿化效果,能够有效防止异物进入气道、减少肺部及气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对比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116例重症监护室需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对1周后2组间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吸痰次数及护理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常规间断气道湿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组日均吸痰次数与日均护理用时均低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组(P<0.05).结论 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有创机械通气是指应用呼吸机经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套管等进行的机械通气,是对危重患者进行生命支持、抢救和治疗呼吸衰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临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患者因失去咳嗽功能、肺功能严重减退及其它原因,往往无法自行排痰,分泌物显著增加,需要通过吸痰清除气道内分泌物。正确吸痰可以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  相似文献   

15.
住ICU的患者人工气道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韦林燕  谭利辉 《广西医学》2007,29(8):1305-1306
人工气道是指为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空气或其它气源之间建立的有效连接.当人工气道建立后,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受损、小气道塌陷、肺不张、咳嗽反射受抑制,分泌物储留在支气管中,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可导致痰栓及诱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进一步增加了危重患者的死亡率[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气道湿化方法在人工气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采用呼吸机自动加水加湿器连接呼吸回路至人工气道3~5 cm处改善人工气道周围湿化环境;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对照组痰液黏稠度明显大于观察组(P 0. 05)。观察组吸痰后1 min、5 min、10 min的Sp 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观察组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启动呼吸机加温加湿器连接呼吸回路至人工气道处湿化方式可以减轻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程度,减少气道内痰痂形成,减少刺激性咳嗽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咳嗽辅助仪(Cough Assist)用于清理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气道内分泌物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34例、气管切开患者12例,其中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24例、重症肌无力18例、多发性肌炎患者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23例)和B组(23例)。其中A组患者使用咳嗽辅助仪清理呼吸道分泌物,B组患者使用机械振动排痰后采用吸痰管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清理气道分泌物后,记录两组患者24 h内吸痰次数、患者氧合指数、肺静态顺应性及肺部感染率,同时记录吸痰后肺部听诊情况及胸部X线片显示结果。结果研究显示,咳嗽辅助仪能更充分清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明显改善患者的氧合指标、肺部听诊及肺部感染率,同时能减轻护理工作量。结论使用咳嗽辅助仪能有效清理神经肌肉疾病合并呼吸功能不全患者气道内分泌物,改善氧合,同时能减少肺部感染率及护理工作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保证气道有效湿化,减轻呼吸道刺激症状,降低痰堵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人的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将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5例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的间断定时气道湿化法.结果:通过对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实验组在形成痰痴、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痰培养阳性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法可以明显减少刺激性咳嗽、痰痴形成、气道出血及肺感染的发生.微量泵持续湿化法优于间断湿化法.  相似文献   

19.
经口鼻腔气道内吸痰的临床护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芙蓉 《海南医学》2009,20(3):144-146
经口、鼻腔吸痰技术应用于临床抢救急症病人和由于痰多黏稠、不能有效咳嗽及排痰能力较差的病人,减少了建立人工气道的几率,从而降低病人的痛苦,避免由于人工气道建立所带来的感染,缩短疾病病程。现将近年来经口鼻吸痰的临床护理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比较建立人工气道后的患者气道湿化使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气管内滴入法与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对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方法 将79例均有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分成两组,选择同样的湿化液(0.45%的盐水).实验组40例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管内滴入,对照组39例用传统注射器间歇气管内滴入法.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稀释痰液、发生刺激性咳嗽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痰痂形成、气道出血方面差异亦有显著(P<0.05),而在肺部感染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建立人工气道后采用微量注射泵控制湿化液持续气道内滴入湿化呼吸道,能有效稀释痰液,使痰液易于排出且很少引起刺激性咳嗽,减少痰痂形成,减少气道出血,避免了频繁吸痰造成的血氧饱和度下降,并降低了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