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配戴助听器儿童的音频补偿效果与构音清晰度得分的相关关系,为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综合康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43名配戴助听器儿童进行助听后的声场测试以及构音语音能力主观评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助听器音频补偿效果越差,听障儿童的构音清晰度得分越低.结论 助听器验配与优化只是补偿听力的完成,进行听觉康复训练和言语矫治是充分发挥助听器作用的必要手段,也是提高听障儿童构音清晰度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听力对语言影响的表现与矫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302例药物致聋聋儿的临床观察,研究听力对语言影响的表现,从中摸索积极的矫正补偿方法,使聋儿能听会说,早日回归主流社会。方法:根据听力损失以1/2增益法,选择不同型号的助听器,用具有频率特性的玩具进行适应性训练,采用视觉强化测听法和言语测听法,调整助听器增益,努力使各频率尽可能进入言语香蕉图。结果 100%聋儿表现听觉的敏感性和言语的清晰度低,且存在不同程度的“重振”;聋儿助听补偿效果越好,语言清晰度越高;聋儿只能在信噪比>10 dB SPL的情况下才能听懂语言;言语识别中存在有不同种类的掩蔽现象;双耳配戴助听器对言语接受阈能提高约15%左右。结论:双耳配戴助听器以及利用助听器的微调和耳模的声学作用来改变助听器的频响,选择电脑编程、全数字、带有“AGC”功能、带有指向性麦克风等不同功能的助听器,都是十分有效的矫正措施;选择信噪比≥10 dB SPL的学习环境;充分利用视觉、触觉功能补偿作用;努力学习好辅音;教师正确控制语音、语速、声调、掌握抑扬顿挫,防止声音向上、向后、向前掩蔽。  相似文献   

3.
言语测听评价聋幼儿助听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听器的主要功能是改善患者的言语听力 ,佩戴助听器后言语分辨能力提高的程度 ,是判断助听效果的最直接的依据。但是对于学语前耳聋的患儿 ,因为无语言基础 ,评价助听效果只能用功能增益法即用 2 5 0~ 40 0 0Hz的啭音作为测试声 ,确定聋儿听力损失经过助听补偿后的音频感受范围是否在正常人听觉言语区域 ,判断该聋儿佩戴的助听器是否合适。此方法有一定局限性 ,它测试所发出的啭音或窄带噪声 ,而言语声是多频率的复合音 ,因此 ,单靠功能增益法无法评估助听器的真实效果。近年来 ,对在训及家庭训练的聋儿 ,佩戴助听器后听力跟踪与训练相…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行为测听在准确评估聋儿听力及验配助听器中的作用。方法 对41例1.2~12岁聋儿分别进行行为测听或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测试,获得聋儿的听阈。助听器选配用DSL 验配方法,以真耳测试及声场测试判断助听效果,进行随访并定期调试助听器。结果 ABR测试组仅有4例助听听阈进入LATSS(长期平均言语会话谱),而行为测听组有19例助听听阈进入LTASS。结论 行为测试结果验配助听器的效果明显优于ABR,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聋幼儿的助听器选配是聋儿听力言语康复的关键和难点。据聋儿家长提供的病史 ,简单的行为测听结果 ,听力康复医生难以判断聋儿听力损失程度 ,更不能为聋儿选择合适的助听器。近年来 ,采用一定的助听程序对 2 6例 3~ 7岁聋幼儿进行了助听器选配 ,并跟踪观察了聋儿助听后的情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 1  2 6例聋儿年龄为 3~ 7岁 ,既往无助听器配戴史 ,配助听器前 ,先全面了解聋儿病史 ,进行了较全面的听力学检查 ,包括简易行为测听、游戏配景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ABR及40Hz相关电位检测等。全部聋儿均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 ,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助听器干预对久居(超过40年)西藏高原地区听障患者的疗效情况。方法 选取49例(63耳)助听器佩戴者进行分析,包括听力情况、听阈、助听器后言语及助听器效果国际问卷主观感受相关分析等,并对助听器补偿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 63耳中,中度听力损失34耳,重度听力损失25耳,极重度听力损失4耳。其中单耳35例,问卷平均得分(20.34±4.39)分;双耳14例,问卷平均得分(27.07±4.16)分;双耳得分高于单耳分数。助听言语分辨率与问卷主观评估呈正相关(r=0.528,P<0.01)。助听阈值显示大多数患耳未得到最佳的听力补偿,但助听器干预前后听力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听力补偿更为明显。助听后言语测听显示,助听后言语最大分辨率较助听前高(P<0.05)。结论 高原地区听障者对助听器的使用客观听力参数与主观评价相对一致,助听效果较为显著而且双耳验配较单耳验配更具优势,总体助听效果持肯定态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诸多低龄儿童听力障碍得以早期确诊和干预,接受助听器验配的人群年龄呈低龄化趋势。Uus K[1]报道169487名婴幼儿中有169名被确诊患有双侧中重度听力损失,而听力障碍患者中,平均配戴助听器的年龄是16周。澳大利亚Robishaw(1995)的研究表明,为耳聋患者在出生后6个月内验配助听器,其言语和语言能力与听力正常小儿相差无几,且比配助听器迟的小儿效果要好;良好的助听效果对于改善聋儿的听力、听觉自我反馈监听、言语表达十分重要,因此有效的听觉补偿、对听力补偿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婴幼儿自身发育等…  相似文献   

8.
最长声时测量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的 验证聋儿在口语发展过程中获得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建立学前和学龄低、中、高年级儿童的最长声时(MPT)常模;体现最长声时在聋儿言语呼吸中的指导价值;证明腹式呼吸较胸式呼吸能够提供更多的言语呼吸支持。方法 在上海市随机选取4-17岁640名健听儿童,从国内外数家省康复中心随机选出共29名配藏助听器且采用腹式呼吸的重度聋儿,以及25名接受胸式呼吸训练的重度佩戴助听器聋儿。方法:根据每个实验目的进行最长声时分组测试,测试设备采用“实时言语矫治仪”。结果 (1)最长声时在不同年龄组及性别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耳聋组接受康复前,最长声时显著低于健听组,经过一年康复之后,最长声时重复测量显著高于健听组;(3)耳聋组胸式呼吸的最长声时明显短于腹式呼吸。结论最长声时作为衡量言语呼吸质量的最佳指标之一,可以在聋儿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以指导聋儿在言语过程中建立自然的腹式呼吸方式。  相似文献   

9.
<正>语音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听力障碍将严重影响聋儿的正常言语语言交流。0~3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1],正常儿童在这一阶段可完全掌握汉语语音[2],但聋儿由于听觉系统缺陷,即使采取了助听器验配或人工耳蜗植入等听力干预措施,其言语发展与正常儿童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存在语言发育迟缓、发音清晰度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选配助听器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探讨不同听觉补偿方式对其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32例6~43月龄选配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植入后的重度及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语前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助听器组18名,人工耳蜗组14名,两组的听力损失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均在干预1年内进行相同的听觉言语康复训练,使用声场测听测试助听听阈;使用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评估干预前及干预后3、6、9、12个月时的听觉能力;采用《听障儿童听觉言语能力评估》测试两组康复训练前后的言语能力。结果两组患儿助听听阈均优于助听前,但人工耳蜗组各频率助听听阈显著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听觉能力得分均随听觉补偿时间的延长而提高(P<0.05);助听器组在干预后9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及干预6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术后6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高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P<0.05);人工耳蜗组在干预后6、9、12个月的听觉能力得分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两组助听后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前,人工耳蜗组康复级别及言语年龄均高于助听器组(P<0.05)。结论对于极重度以上感音神经性聋婴幼儿,人工耳蜗植入者听觉言语康复效果优于助听器选配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