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杜婷 《海外英语》2012,(7):244-246
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趋向动词"来"和"去"在连动结构中的句法特征。根据轻动词理论,分析了趋向动词"来"和"去"的三种结构:V+lai/qu+O,V+O+lai/qu,andO+V+lai/qu.进一步通过探讨这三种结构的生成过程,发现存在空语类的连动结构中,"来"和"去"可以与其它动词合并。通过移动和合并,趋向动词"来"和"去"在句中的位置很灵活,可以放在其它动词的前面或后面,而不会影响句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历来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并提出了一些令人信服的结论,不过,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拟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语言事实的分析,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的相关知识,解释动词后"来/去"充当的趋向补语与宾语的语序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汉语中"来"和"去"意义和虚化过程的不平衡导致了"来V"和"去V"的不对称,如"来"可以是助动词,也可以和动词构成连动式;而"去"则一般只能跟动词构成连动式。  相似文献   

4.
动词后复合趋向动词带处所名词时,仅有“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且对动词V和处所宾语N处有一定限制。不少留学生对这种不对称的语序难以理解。本文在分析了该格式的动词、处所名词后指出,受谓语动词V的强移动性、广义处所词的弱处所性及优先语势序列的强标记制约,“下来/下去”类复合趋向词与处所宾语共现时,只能存在“V Vq N处 来/去”一种语序。  相似文献   

5.
吕志敏 《现代语文》2007,(11):21-22
重动句指谓语动词后带宾语,再重复动词后带上补语的一种单句,在现代汉语口语和口语色彩较浓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比如"他看书看入迷了""我们等你等得不耐烦了"等.重动句是一种结构固定的句式,即"动宾 动补"的形式,可以用"SV OV C"来表示,其中S表示主语,V表示原动词,V表示重复的动词,O表示宾语,C表示补语,V与O构成动宾短语V O,V与C构成动补短语V C,该短语有时带上宾语.重动句核心就是由这两个动词短语构成的.  相似文献   

6.
临汾方言中,趋向动词"来""去""走"表位移时,主要用于"来/去/走+NP处+来/去/走""NP处+来/去/走""来/去/走+NP处",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层次。"来/去/走+NP处+来/去/走"中,NP处后的"来""去"仍表示位移,即向目标终点位置的方向移动。它仍保留着运动趋向的意义,但是语音已经弱化,意义也发生了虚化。临汾方言中"来"和"走"趋向用法形成的外因可能是民族语言接触的结果,特别是受到蒙古语族语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AVO短语浅析     
本文将AVO短语的切分分为两类:即A/VO和AV/O,并分别阐述了两种切分的内部机理,从A、V、O对切分的影响入手,浅显地探索了不同构成成分在AVO切分时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有5例"VO过"5例"V得O过","VO过"的"过"均为经验态表示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时态助词。唐代《隋唐嘉话》中已有"VO过"的萌芽形态。"VO过"结构多数情况下是和表示过去曾经意义的时间词组合使用。《型世言》时期的"过"已完成了语法化的全部过程,近代汉语时期南北方言都有使用"VO过"V得O过","V得O过"使用范围广,频率高,"VO过"南方话地域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9.
主谓状语句的大谓语可以带体助词、也可以重叠,按照能否成句和它们出现的频率来看,它们形成了一个从自由到受限制到排斥的连续统,即:"V着O、V了O、V起来、V下去、V啊V"——"V过O、V一下O"——"V一下、VO一下、VV、V—V"。支配该连续统的排列规律是:动作在时间段上的占有程度;动作的正式或强调程度。  相似文献   

10.
汉语的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划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蒙古语的句子成分一般是:主语、谓语、宾语(直接宾语、间接宾语)、定语和状语。这些句子成分在蒙汉语的句子中有各自的语序。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来标明这些句子成分的一般语序。  相似文献   

11.
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通过与"去+活动场所++V+O"句式的比较解析了"到+活动场所++V+O"所投射的事件意义及其语用价值。并且,借助Talmy的"事件框架理论"对此做出认知解释。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到+活动场所+V+O"中,由"V+O"指涉的活动事件不受任何限制;第二,"到+活动场所+V+O"句式将"活动事件""前景化,即突显先位移到"某一处所"后进行的活动;第三,"到+活动场所+V+O"的句式里的活动事件具有真正的动作意义;第四,"到+活动场所+V+O"句式的预设(presupposition)与"去"字句不同,"到"字句预设"先到了某一活动场所"。最后,本文为了韩国留学生对两种句式的准确使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铜陵话的反复体标记“直”可用于四种基本句式:V1+N1+V2/A+得+(N2)+直+V3+[ti]、T+V1+得+直+V2+[ti]、T+直+V+[ti]、直+V+[ti]。语义特征[瞬时性]和[矢量性]可以控制“直V”中“V”的合法性和可接受度。“直V”构式与物体移动方向密切相关,符合“移动方向动词>反复体标记”的类型学共性。“直”语法化的句法环境是状中结构,语义基础是与“滴”“冒”等具备瞬时性、矢量性语义的动词搭配。当“直”的“一直、径直”义在“直+V瞬时”中形成语义冗余时,“直”便由限定外在方式的副词重新分析为限定情状内部时间结构的体标记。无为江淮官话存在用变音手段表达反复体标记“直2”和形容词“直1”句法功能对立的现象。现代汉语体标记的语序类型和附置词一样,兼有动前和动后两种语序,这是其“VO—OV混合型语序”的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3.
杨永龙 《中国语文》2012,(6):525-536,576
本文试图证明汉语目的构式"VP去"与SOV语序有关联。注意到:1)最早的"VP去"见于汉译佛经,其后多见于和佛经有关或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历时文献中;2)"VP去"往往与"D+去"同现,与此相对的是"去VP"与"去+D"同现;3)在SOV语序的女真语、《元朝秘史》以及现代涉汉混合语中,相关语序也是"D+QU(去义动词)"、"VP+QU";4)"去+VP+去"是两种语序类型的目的构式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V来V去"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固定结构.由于进入该结构中的动词性质的不同,使得该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本文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V来V去"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汉语里两种带方位补语“来”“去”的结构,一种是“来”“去”置于宾语之前,一种是置于宾语之后。我们认为这两种结构有时貌的对立.这一对立可归因子结构成分词序在功能上的区别.换言之,方位补语后置的结构表动作貌,而方位补语前置的结构表动作结果的静止貌.在汉语的方位补语分析上,这两种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的相互关系向来没有详细考察过。  相似文献   

18.
语序分为句法语序、语义语序和语用语序。现代汉语的基本句法语序是“主语+谓语(动词+宾语)”即SVO,不存在所谓的宾语提前的OSV或SOV的语序。现代汉语旬式多样化,即同一种意思可以用各种各样不同的句式来表达的语言现象是在语用因素的驱动下产生的,对一个句子进行分析时不但要进行句法分析,还要进行语用分析。运用认知语言学、论元结构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对SVO语序进行比较充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V得/不起(O)"结构是能性述补结构"V得/不C(O)"的一个个案,表示"动作发出者在主观上是否具备实现(或承受)某种动作的能力或条件"的语法意义。在句法组配方面,动词V的动作性和宾语O的具体性对V与O进入该结构的语义搭配具有重要影响。在肯定否定对称性方面,语言的人际功能差异是造成该结构肯定否定不对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下"用作动量词最早表示动作量,后来也表示时间量。根据动量结构中的动词和宾语的不同性质,"数词+下"有时在宾语前,有时在宾语后。一定条件下,"数词+下"用在同一宾语前或后都说得通,且两种情况下结构意义基本相同;有时,同形的"V+宾语+数词+下"或"V+数词+下+宾语"有两种语义,该歧义现象的产生是结构中的"V"和宾语的双重作用的结果。语言教学中,要注意区分结构中动量词"下"表示的不同语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