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肝脾两脏生理、病理密切相关,“肝脾同治”是治疗脾胃相关性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金匮要略》之“治肝实脾”理论是对肝脾同治理论精髓的高度概括.本文集大家之说,结合临床实际,对“治肝实脾”理论之应用探讨如下. 1 “治肝实脾”理论概述 “治肝实脾”理论出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3.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一、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其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4.
杨慧 《河南中医》2013,33(5):667-668
观百合温胆汤药物组成,竹茹、百合微寒,陈皮、枳实、半夏、乌药性温,茯苓、甘草性平,实为平调脏腑寒热,梳理脏腑气机之方.借其化痰之功以健其脾运,借调理气机之功以助肝之疏泄,因此臧力学主任医师用百合温胆汤作为肝脾同治方.脾病兼调肝,防肝木有可乘之机,肝病兼调脾,助其中焦健运,取“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临床常用其为基础方治疗多种疾病,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脾胃胰小肠(生命营养中心)。“新冠”见“气证之病,知气传血(证)”,当先“气血湿炎虚”辨证病情,“新冠”之  相似文献   

6.
一些医者见肝病则皆用舒肝解郁之品,而不考虑肝之虚实、病之传变,故临床疗效不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实脾这一理论,对后世颇有启迪。笔者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治疗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始终按着肝病实脾理论进行辨证施治。肝病之初多以不欲食、厌油腻、乏力倦怠为主,此皆脾病之反应。凡治肝病,若食欲佳则病  相似文献   

7.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进一步阐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含义,并成为肝病的基本治则,“肝为罢极之本,  相似文献   

8.
正"隔二隔三之治"最早见于《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用于注解著名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一句。其注文述:"用酸入肝,以补已病之肝,用焦苦入心,以助不病之心,用甘入脾,以益不实之脾……此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化生不病之理,隔二、隔三之治,故曰: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总结注文提到的具体治法可知,脏病治其脏乃正治法(文中之治肝法),治所生之  相似文献   

9.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10.
任高鹏  刘克勤 《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2):97-98,102
李东垣认为饮食不节、形体劳役导致脾胃虚弱,元气不足.脾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脾病可致他脏病,他脏病亦可导致脾病.其调理脾胃虚弱,常根据症状、季节、脉象的异同灵活用药.心脾同病须用泻心火之药,肺脾同病须用泻肺之品和益气扶正之药,肝脾同病须用风药泻之,肾脾同病须用泻肾水及泻阴火伏炽之药.并强调治疗肝、心、肺、肾,或补或泻,都不可忽略调理脾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周语平  韩维斌 《河南中医》2009,29(6):532-534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论述,强调了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肝病传脾”是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现念出发得出的认识,而“当先实脾”则以肝脾关系为例论述杂病的治疗原则,体现了未病先防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论肠易激综合征的辨治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情绪激动而激发 ,抑木扶土调肝脾情绪的变化是导致肠道功能紊乱 ,形成肠易激综合征的内动因素。本病常因焦虑、愤怒、抑郁、精神紧张和恐惧等情志变化而激发。中医认为肝乘脾 ,脾土受伐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痛责之肝 ,泻则之脾”,病发于肝旺脾虚 ,治宜抑肝扶土 ,调理肝脾。抑肝有柔泻与疏泻之异 :腹痛较甚者 ,用白芍柔和肝体 ,缓肝之急斯为泻肝 ,即取《内经》“肝苦急 ,急食酸以缓之”之意 ;胁腹胀明显者 ,用麦芽疏肝和胃 ;胁肋胀满者 ,用柴胡疏达肝气。健脾当用党参、白术甘温益气 ,扶土运脾 ,调补中虚。2 便意未尽兼坠胀 ,健脾还应升…  相似文献   

13.
陈磊  杨思华 《光明中医》2011,26(3):468-469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言:“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强调在治疗肝病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目的在使脾脏正气充实,防止肝病蔓延,如果脾脏本气旺盛,则可不必实脾。反之,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只知见肝治肝,导致肝病未愈,脾病又起,这是缺乏整体观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本篇为全书的总论部分。以整体观念、恒动观念为指导思想,论述了脏腑经络患病的一般规律。对病因病机、诊断、治则、预防等各方面都作了原则性的论述。一、总纲原文: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重脾胃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重脾胃的学术思想,追溯其源,当首推东汉张仲景,这在《金匮要略》中已有充分体现。笔者试就《金匮要略》中重脾胃的学术思想并结合临床实践讨论如下。1 见肝之病,当先实脾仲景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一语道出肝病治脾的重要性。因为人体五脏之间在生理上存在着“生克”关系,在病理上存在着“乘侮”关系,肝脾之间的这种关系尤为突出。所以在治疗肝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调补脾脏。通过补脾,使脾气健旺,就能防止肝病传脾。如果“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则肝病未愈,脾病又起。仲景“肝病实…  相似文献   

16.
《中医临床研究》2024,(3):153-154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  相似文献   

17.
<正>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中医灵魂)。治病必求于本(道+医德双馨)。唐代名医孙思邈指出“上工(国医名师)治未病,中工治欲病,下工治已病”。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故实脾则肝自愈,  相似文献   

18.
肝脾不调是中医临床常见证,张仲景《金匮要略》强调“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不仅告知后世肝病之转归,且明确了治法,即“调肝理脾”。肝脾不调证多由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饮食不节,劳倦伤脾而引起。  相似文献   

19.
万青峰 《中医杂志》1993,34(8):471-472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臌胀病范畴。形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功能的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既损,疏泄及运化功能失常,乃至  相似文献   

2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思想体现着肝脾之间气机相调、营血互养的密切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规律,对指导“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抑郁症患者中医病位要素多责于肝、脾两脏,通过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一“治未病”思想,结合状态医学理论,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探讨抑郁症的防治,为医者提供疾病防治的理论参考,进一步提高抑郁症的中医药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