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劲涛 《柳州医学》2005,18(3):130-13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以低骨量及骨组织微结构退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伴有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占骨质疏松症的90%。它又可分为2种亚型,即Ⅰ型和Ⅱ型。Ⅰ型又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由药物引起。  相似文献   

2.
正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由于症状相对轻微,病程发展缓慢,骨质疏松常被人们所忽视,直至发生骨折或自发性骨折。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日益增加。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势必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骨质疏松性骨折多发生在髋部、桡骨远端、脊椎骨等,  相似文献   

3.
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在中老年人中发病较为普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2001年,美国NIH提出骨质疏松定义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必不可少;而对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消除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但仍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配合。骨质疏松症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作用特点也各不相同,临床选择与应用较为复杂。根据抗骨质疏松症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可将其分为基础药物、抑制骨转换剂、骨形成促进剂和解偶联剂四类。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骨骼疾病。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骨质疏松症目前危害着全球大约1/3的50岁以上女性和1/5的50岁以上男性。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平均寿命的提高,这种疾病的威胁也越来越大。在中国,50岁以上的女性中,每3人便有1人受骨质疏松症威胁,而骨质疏松患者一旦出现骨折,只有不到1/3女性骨折患者能恢复她们先前的活动能力,而超过1/3患者会因终生残疾而需要持续的护理,  相似文献   

5.
复方骨肽注射液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丕琪  沈霖  杨艳萍  谢晶 《中外医疗》2008,27(17):68-6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相似文献   

6.
袁红波 《中外医疗》2012,31(13):189-190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讨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概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世界卫生组织定义)。2001年NIH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髂系统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该病可发生于不同性别和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包括青少年型)三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妇女绝经后5~10年内;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一般指老人70岁后发生的骨质疏松;而特发性骨质疏松主要发生在青少年,没有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忆定义强调了骨量和骨结构的重要性,注意到了骨丢失和骨结构损害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两大要素。但定义对骨质量和骨强度强调的不够。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院(NIH)对上述定义作了修正。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骨强度反映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矿密度和骨质量.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停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量减少引起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疾病,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常见的一种。本文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血瘀和骨质疏松的关系,结合近几年来从血瘀论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结果,对活血化瘀治疗PMOP进行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0.
刘利民 《北京医学》2014,(10):785-786
不同疾病可出现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疼痛,来源于骨质疏松症的骨痛是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骨骼之疾病[1],是骨骼的退化,是老年退行性疾患的一种。我国界定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截止2012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94亿。随着老年人群的不断增加,伴随着年龄增长而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亦增加[2]。其实,老年OP的程度反应的是骨骼老化的程度,临床上主要体现在:①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对健康危害最大,后果也最严重。它不仅增加了医疗成本、社会和家庭负担,而且完全可能由于一次轻微外伤所致的骨折而使患者死亡。鉴于其后果的严重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②身材变矮,骨骼弯曲、变形,驼背。其直观感觉是影响患者体形和外观,但是、由于老年人骨骼的高脆性[3],轻微外力甚至无明显外力即可能导致疏松变形、弯曲的骨骼出现骨折;③骨质疏松性骨痛。疼痛本来就是疾病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如果骨质疏松骨痛得不到有效治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降低了行走和反应能力,从而使步履瞒珊老人跌倒的机率显著增加,即大大增加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所以,在防范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同时,也应该关注骨质疏松骨痛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建森 《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77-177,176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显微结构受损,骨骼脆性增加,从而导致骨骼发生骨折的危险性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我们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累计有125例.现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骨质疏松症(OP)是我国人群中最常见的多发病,好发于绝经后的老年妇女,增加了患者骨折的风险。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主要是绝经后雌激素水平显著降低导致的。除了雌激素缺乏对骨骼的直接负面影响外,绝经后妇女免疫状态的改变间接导致骨骼的持续破坏,因为绝经后妇女通常表现出慢性低级别炎症表型,细胞因子表达和免疫细胞谱发生改变。PMOP已严重危害我国女性健康。补肾活血方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补肾活血中药,近年来,随着我国临床医师与患者越来越重视中医药,补肾活血方被应用于多种疾患,包括骨科的多种疾病,其对PMOP的防治效果亦明显。该文基于骨免疫微环境,以骨代谢对PMOP产生影响为基础,论述补肾活血方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两种类型,原发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尤其好发于脊柱部位,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活动障碍、身长短缩及驼背等.目前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传统中医没有骨质疏松及疏松性骨折这一病名,但大量中医学者认为骨质疏松症应属"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肾精髓少、骨枯筋萎、脉络痹阻为其主要病机,临证特点是本虚标实.故遣方用药多按补肾填精、疏肝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止痛等辨证施治,相关报道较多,而就原发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而言,复位、功能锻炼也是传统的基本疗法.现简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唐忠秀  陈秀春 《华夏医学》2013,(6):1214-1216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的脆性增加,引起骨痛、畸形及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据统计,2000年中国的骨质疏松患者约为8390万人,  相似文献   

15.
邹劲涛 《柳州医学》2005,18(3):125-127
1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的后果是什么?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的疾病。骨强度反应了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骨矿密度和骨质量。骨矿密度用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矿物质的含量一“克”来表示,任何个体的骨矿密度是峰值骨量和骨丢失量两者的综合。骨质量则是包括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的积累性破坏(显微骨折)和骨的矿化程度在内的总称。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发军 《微创医学》2009,4(3):270-273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而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2001年定义骨质疏松症是骨强度下降导致骨折危险性升高的一种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本文分析了2005年3月至2008年3月256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发生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了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振利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8):1017-1018,1020
<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指低骨量和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致使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简而言之骨质疏松是以全身的骨量减低、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脆性增加,极易导致骨折为结果的综合征。它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骨质疏松症患者约达8千多万,占总人口的6.6%。同时,已有椎体骨折史的妇  相似文献   

20.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因骨量低下,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OP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指由于绝经或年老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是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的类型[1].OP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种、老龄、女性绝经、母系家族史等不可控因素和低体重、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日照不足以及营养不良等可控因素,疼痛、脊柱变形和发生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典型的临床表现,其中椎体脆性骨折是OP的严重后果,故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国内外学者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成效显著,直至目前,对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病理生理机制已经比较明确,但预防和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现就其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