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涉及脏腑、气血、阴阳等方面。阴阳失调、营卫不和、心失所主、肝失疏泄,均可因影响人体气机、血脉、阴阳的正常循行,从而出现寤寐规律失常而致失眠。顽固性失眠的临床治疗以通血脉、调阴阳、行气血为法。应用血府逐瘀汤使气血阴阳正常运行,并通过临证化裁、服药方法的变通而增强疗法。  相似文献   

2.
张晋 《吉林中医药》2011,31(1):14-16
周文泉教授依据阴阳学说,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以调整阴阳为基础,逐渐形成调整理论,通过调整气机、调理气血、调整脏腑等方法而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3.
介绍王宏献主任医师运用柴归汤治疗不寐临床经验。王宏献认为,不寐常有阴阳失调、气血失衡、心身共病的一般病机,治疗上当以“和”为本,常用柴归汤结合辨证施治。柴归汤中以小柴胡汤动枢机,畅气机,通内外,畅三焦,达表里;当归芍药散养血活血、健脾行水利湿。两方相得益彰,中焦可清,气血乃净,阴阳交合,则寐可常。  相似文献   

4.
仲景祛水调内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在运用发汗、利小便、攻下逐水治疗水病的同时,结合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标本兼治,意在调动人体内在自我恢复能力.充分体现了治脏腑调气机是祛水之基础,调气血消瘀积是祛水之目的,理阴阳助气化是祛水之根本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5.
艾灸的补益     
<正>艾灸防病、治病的作用大多源于艾灸的补益作用,其基本原理如下: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调和气血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  相似文献   

6.
甲状腺功能亢进是临床常见病,罗增刚主任医师应用调和阴阳法治疗甲亢,通过调理气机、调和气血、滋阴清热等具体手段,并根据阴阳消长遣方用药将西医理论纳入治疗体系中,以中西医结合方法调整阴阳,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汤益明用四逆散治疗心血管病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宁 《中医杂志》1999,40(4):206-207
汤老临床治疗心血管病,对因肝失疏泄,枢机不利,阴阳失调,气血郁滞上焦,而见头晕目弦、四肢欠温、胸闷心悸、心胸胁痛等症,以四逆散理气宽胸、疏利气血、通达阴阳、解郁调心,往往能获良好疗效,兹介绍如下。1 宣展气机,通阳复厥  相似文献   

8.
中风以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为病机,风、火、痰、瘀、虚等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虽与五脏有关,但脾胃为重。治疗应调理脾胃,使气血通畅,气机如常。从脾胃论治中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林英豪 《世界中医药》2009,4(4):208-209
中医学认为肝属木,为阴中之阳,在皮肤科临床诊疗中,常见到因肝之功能失调而导致的皮肤病。肝与皮肤病的关系突出表现在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上。若气血充盈,气机畅达,则可协调气血运行和水液代谢,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精神情志,从而维持整个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协调平衡,皮肤则红润有光泽;若气血亏虚,气机郁滞,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协调失衡,轻者表现为皮肤病变,重则累及脏腑。女子以肝为本,故女性皮肤病更应重视从肝论治。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各种皮肤病,多从肝论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焦脾胃为一身上下气机枢纽,脾胃升降运转正常,则一身气血阴阳调和,脾升胃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关键病机,陈颜主任医师治疗脾胃病强调"气机调畅",以恢复脾胃气机为核心,临床疗效满意。结合陈医师验案举隅,以管窥豹介绍其治疗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1.
慢性夜咳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中医学认为慢性夜咳属于“咳嗽”范畴。笔者从中医时间医学、阴阳理论、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等角度认识慢性夜咳,认为慢性夜咳起于阴阳失调,发于少阳,止于太阴,病位在半表半里,病性属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病机为少阳郁热,相火上炎,三焦不畅,气血失调,气机上逆。本病当从少阳论治,宜采用和解少阳、调畅气机、扶正祛邪之法。笔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疏肝温脾、交通寒热、扶正祛邪,升降散调畅气血、通达内外、恢复气机,经方联用治疗慢性夜咳,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高血压乃天癸竭,肾阴阳失衡;肝阳上亢,肝失疏泄;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异常;血瘀;阴虚内燥等。补肾滋阴、调和气血阴阳脏腑为原则,辨证施治,多种治法相结合,达到降压、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经方治疗(滋肾填精,调理冲任;疏肝理气,清肝降火;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活血化瘀;镇静安神)、中成药、针灸、耳穴压豆、心理护理等。  相似文献   

13.
减少血糖波动是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重点与难点。脾胃为中土之脏,脾胃气机升降是维持机体五脏气血生化的枢纽。“脾胃转枢”是从气机升降运动角度强调脾胃之气斡旋中焦,协调脏腑气机、营卫循行、气化转枢,对周身气机运行起着重要的中轴转枢功能。脾胰受损、脾不散精、五脏气机升降失调是血糖波动的基本病机。在糖尿病血糖波动治疗中,临床上应秉承重在助脾散精,兼顾五脏,协调气机升降、平衡气血阴阳的治疗理念,使水谷精微的转输与利用恢复正常,则糖浊可化、并发症得以缓解,彰显中医维持血糖稳态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中医按照病因将其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金杰教授认为内伤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中气不足,阳气虚弱,阴火内生,阳气外浮则发热;当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治则。金杰教授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及其临证经验辨治内伤发热,认为对其治疗应辨清病因病机,临证时运用升阳益胃汤益气升阳,甘温除热,调畅气机,使气血阴阳恢复平衡,古方治疗内伤发热疾病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急性间质性肺炎是一类快速进展、组织学特征明确的间质性肺炎,属肺的急性损伤性病变。其特点起病急剧且无明确病因。目前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尚无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法。名老中医胡国俊先生根据50余载临床经验,认为气机顺则阴阳和,气机乱则百病生,主张应根据急性间质性肺炎恢复期肺气阴两弱,宣降失常,气机紊乱,津聚成痰的病机和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主治节的生理特点,对于肺脏虚弱、气机失调诸证,运用调节肺脏自身阴阳气血平衡之法加以治疗,探索了治疗急性间质性肺炎恢复期的一种新思。  相似文献   

16.
"心悸"与七情所伤有关,七情分属五脏系统,过度变化,直接作用于与之相对应脏腑,气血阴阳紊乱和功能失调,引起心律失常-心悸。"情志之所舍,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见其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总之七情之由作心痛";情志过激变化、气机逆乱,促使气滞、血瘀、痰饮形成,进一步影响各脏腑。导致心悸无非气血阴阳失常,痰饮湿瘀等,以气机逆乱为最主要因素。肝主疏泄,暴怒伤肝,最易导致气机逆乱,升降失常;肝阳上亢,肝火上炎,扰伤心脏,灼伤心血,致心主气血功能紊乱;思伤脾,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失健运,不能正常输布津液、运化水湿,凝津为痰湿水饮,阻遏气机,上泛蒙蔽心神;肝主疏泄,气机不利,血行推动失常,形成瘀血,同时瘀血又会扰乱气机运行,如此反复,使病情虚实错杂,迁延不愈。心悸还与个人体质、年龄、性格、脏腑精气血阴阳的盛衰息息相关。情志致病会导致神经系统受损,异常心理可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紊乱,激素代谢、神经递质代谢失常,导致水液代谢失常。心悸病位在心,不外虚实两类,虚则气血阴阳亏虚,实则瘀血痰浊水饮,分为心阳虚、心气虚、心血虚、阴虚火旺、气滞血瘀、痰浊瘀阻、水饮凌心等证型。西医以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为主,非药物介入治疗(心脏电复律、导管射频消融术、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外科手术等)发展迅速,患者尚未完全认可和接受。中药复方补血补气和活血化瘀药的用药味数、次数和使用频率最高,比例很大。  相似文献   

17.
黄元御的神志观在生理上强调神志与五脏相应,神志因气血阴阳之升降、脏腑气机之变化而生,病理上重视中气升降失调在发病中的作用,突出“土虚胃逆”的关键病机,治疗中提倡培养中气、降肺胃、升肝脾,以恢复脏腑气机。  相似文献   

18.
<正> 升降出入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笔者在治疗恶性肿瘤时,应用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疏理气机,调和阴阳,使症状得以改善,延长生存期。现列举3案,报道如下。一、升清降浊斡旋中州治疗胃癌夏某,男,75岁,住院号:0902。1989年3月24日入院。诉:上腹痛,恶心呕吐,消瘦3  相似文献   

19.
临床常见具有时间发作规律的疾病,《黄帝内经》中有"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的治疗大法,"病时间时甚"意为疾病有时缓解,有时加重。天地阴阳之不同的变化,将会影响人身对于阴阳不同之经脉的气血运行,从而出现该经脉旺盛时病症加重的现象。输穴可在此过程中调节发挥治疗作用。"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之理:输穴疏调一身之气机,输穴调节经脉之气血,输穴合四时之夏而主时。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可知,人之气血与天地之阴阳相应,人身脏腑经脉气血适应天地阴阳之变化,同时也受到其变化的影响。人身经络之输穴,六阳经之输属木,六阴经之输属土,故输穴具有畅气机、和气血、调脏腑、平阴阳之功。此外,夏季为万物生长最旺之时,故"时主夏";于人体,输穴经气旺盛,则应乎夏,故输穴主时。所以,凡病时作时止者,可取之输。  相似文献   

20.
治疗慢性胃炎,将其临床表现和检验指标相结合,以和胃为上,以运为补,兼以调理寒热,气血并举,气机升降有序,则达到机体阴阳平衡,邪去正清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