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2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counter pulsation,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心肌梗死伴有心源性休克21例,比较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心脏指数,分析IABP的疗效。结果应用IABP 30min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60~130mmHg(1mmHg=0.133kPa),心脏指数从(1.61±0.23)L/(min·m^2)上升至(2.31±0.21)L/(min·m^2)(P〈0.001),平均动脉压从(48±16)mmHg升至(85±25)mmHg(P〈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死于心源性休克或多器官衰竭各2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改善心肌氧供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泵衰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82例 AMI 合并泵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 IABP 辅助治疗分为两组:IABP 组(42例,在 IABP 辅助下行 PCI 治疗)和常规 PCI 组(40例,仅采用常规 PCI 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死亡率,血流动力学(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稳定至 PCI 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组比较,IABP 组治疗后血压显著升高[收缩压:(80.3±16.2)mmHg比(88.4±12.5)mmHg,舒张压:(55.4±10.2)mmHg 比(60.0±10.5)mmHg],心率显著降低[(92.4±26.1)次/min 比(80.5±18.5)次/min],P 均<0.05;尿量显著增多[(30.2±8.3)ml/h 比(40.3±9.4)ml/h](P =0.001);IABP 组治疗成功率显著升高(72.5%比83.3%),死亡率显著降低(27.5%比16.7%),血流动力学稳定至 PCI 时间[(10.1±8.1)h 比(5.0±2.5)h]及住院时间[(18.4±6.2)d 比(13.5±4.2)d]均显著缩短(P均<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治疗 AMI 合并泵衰竭有助于提高 PCI 治疗的成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情况,增加尿量,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3.
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冠心病泵衰竭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 IABP)在冠心病泵衰竭治疗中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心脏泵衰竭应用 IABP的疗效。对比 IABP治疗前后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应用 IABP30分钟后舒张期反搏压达到 65~ 130 mm Hg,心脏指数从 1.60± 0 .2 0 L· min- 1· m- 2上升到 2 .2 7± 0 .2 1L·min- 1·m- 2 ( P<0 .0 0 1) ,平均动脉压从 47.1± 16.0 mm Hg上升到 85 .3± 2 5 .5 mm Hg( P<0 .0 0 1) ,临床表现呈相应改善。总死亡 5例 ,依赖 IABP最终死亡 3例 ,应用 IABP相关合并症死亡 1例 ,其他原因死亡 1例。应用 IABP发生合并症 3例。结论  IABP显著地增加冠状动脉血流、减轻心脏后负荷 ,改善了心肌氧供 -需平衡、增加心输出量。因此是治疗冠心病泵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40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辅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术,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40例ACS患者经冠脉介入及IABP治疗后,35例存活患者主动脉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升高,分别由术前(82.54±5.35)mmHg、(50.34±3.57)mmHg上升至术后(95.11±6.87)mmHg、(80.39±4.86)mmHg(P均〈0.01)。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可增加冠脉介入治疗安全性,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过程中,对心律失常和心率进行便携式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对比268例高血压患者在接受体外反搏康复治疗前、中、后便携式心电监测和血压监测的结果,并与常规心电图记录进行比较。结果共收到患者在体外反搏治疗前、中、后监测心电图1658条,其中有效图形1576条,占95.1%。便携式心电监测仪监测到心律失常心电图133条,检出率为25.4%(68/268);常规心电图检查出心律失常33例,检出率为12.3%(33/2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治疗后心率[(68.84±10.79)次/min]比治疗前[(74.04±11.48)次/min]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收缩压治疗后[(124.99±12.68) mmHg ]比治疗前[(129.67±12.17) mmHg ]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舒张压治疗后[(72.73±7.19)mmHg]比治疗前[(74.06±8.23)mmH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便携式心电监测可以观察门诊患者体外反搏康复治疗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并记录心律失常,方便且实用。心律失常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 (IABP)治疗体外循环后泵衰竭时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对 31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IABP治疗 ,观察心脏窦性心律恢复、ST段转复及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应用持续左心功能监测仪 (CCO)观察左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所有患者在应用IABP后 1~ 2h恶性和潜在性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消失 ,但 13例仍有偶发室性早搏 ,7例出现快速心房颤动。应用IABP后 30min~ 1h抬高或降低的ST段恢复正常。基础舒张压上升由 6 9± 15上升到 12 8± 2 2mmHg ,P <0 .0 1;IABP使用后即刻心排血量、心脏指数增加 (分别为 4.9±0 .5vs 2 .8± 0 .3,3 .3± 0 .4vs 1.9± 0 .3;P均 <0 .0 5 )。多巴胺用量由 8± 2下降至 3± 2 μg·ml-1·h-1。结果表明 ,I ABP通过改善心泵功能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和循环血量 ,间接兴奋心脏迷走神经兴奋性 ,使体外循环手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在心脏外科围术期患者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时应用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使用IABP的原因及使用12h、24h、48h后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指数(CI)、肺动脉嵌压(PAWP)、氧输送指数(DO2I)、氧摄取率(O2ER)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与IABP前比较,IABP12h、24h、48h后MAP[48h:(56.40±6.51)mmHg比(73.00±3.36)mmHg]、CI[48h:(1.74±0.21)L·min-1·m-2比(2.74±0.21)L·min-1·m-2]、DO2I[48h:(267.36±15.95)ml·min-1·m-2比(429.60±33.19)ml·min-1·m-2]均明显升高,尿量[48h:(25.44±3.88)ml/h比(99.48±9.48)ml/h]明显增加,PAWP[48h:(18.00±1.66)mmHg比(12.60±0.71)mmHg]、O2ER[48h:(44.45±4.00)%比(31.41±1.25)%]均明显下降(P均〈0.01)。40例中死亡7例(19.5%)。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对于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治疗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联合无创呼吸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泵衰竭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因AMI合并泵衰竭收住我院CCU患者105例,均行急诊 PCI术及药物等常规治疗,其中 IABP组6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IABP及无创呼吸机),常规治疗组37例(常规治疗及无创呼吸机)。观察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尿量、心脏彩超及BNP等指标变化以及有无并发症和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IABP组患者住院期间血压明显升高,心率逐渐降低至稳定,左室射血分数[(35±9)%比(37±10)%]明显提高,BNP水平[(467±197) pmol/L比(236±146) pmol/L]、死亡率(28.9%比19.1%)显著下降,住院天数明显缩短[(16.2±4.1) d比(11.6±3.4) d],P<0.05-<0.01。结论: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无创呼吸机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患者的病情,稳定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院内死亡率,为进一步的改善预后治疗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左西孟坦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8例确诊AMI后一周内并发CHF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左西孟旦组(30例,予以左西孟坦治疗)和多巴胺对照组(28例,给予多巴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及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及多巴胺组治疗后比较,左西孟坦组治疗后心率[(120.91±11.78)次/min、(122.67±9.01)次/min比(114.93±10.76)次/min]、呼吸频率[(26.00±3.13)次/min、(23.18±2.38)次/min比(21.47±2.67)次/min]、呼吸困难程度评分[(2.50±0.90)分、(2.07±0.77)分比(1.70±0.59)分]、肺毛细血管楔压[(22.50±2.57)mmHg、(19.57±2.87)mmHg比(16.80±2.39)mmHg]、NT-proBNP水平[(1207.5±95.6)pg/ml、(1097.85±87.6)pg/ml比(729.60±62.9)pg/ml]均显著下降(P〈0.05或〈0.01),LVEF[(38.40±3.09)%、(41.57±3.10)%比(44.10±3.94)%]、心脏指数[(2.09±0.27)L·min^-1·m^-2、(2.24±0.27)L·min^-1·m^-2比(2.40±0.29)L·min^-1·m^-2]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左西孟坦可以短期内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 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接受急诊或择期PC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均未接受PCI治疗),2例患者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患者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