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魅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充满"语文味",还要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语文学习变得有滋有味. 一、语文课要教出语文昧 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就是要在教学中体现出语体美、情感美和语言美三者的有机统一.那么,语文课怎样才能教出语文味呢?  相似文献   

2.
科普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不同于叙事性作品、诗歌和非连续性文本,有其独特之处。目前的科普文教学大多停留在对内容信息的提取上,没有经历"语言文字—思想内容—语言文字"的全程阅读,且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得无趣。科普文教学要做到高效,就须教出"语文味",教出"文体特色",教出"文本特点",教出"情趣情味"。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好课的优点大都是相似的,即有语文味;不好的课的缺点也大都相似,即缺乏语文味。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我以为它主要包含三个要素。第一,也是最基本的,是要教出文体美和语体美,即要教出不同文体、语体的特点来。第二是要教出情感美。一堂好的语文课,会给师生的情感带来强烈的冲击,师生双方都被感动的场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第三是品味语言文字之美。语文课本上的语言文字之美主要是一种文学之美,是一种感性之美。而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品味语言包含理解,但理解只是基础,品味语言的最高目标是审美,即…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应该在“淡淡妆,天然样,教语文”中追寻到那支向语文味更浓处漫溯的竹篙,在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中,教出思想,教出情感,教出智慧,教出对语言的敏感,教出对文化的钟情。本文从“读,再饱满点”“说,再提升点”“写,再厚实点”“思,再深化点”“情,再真实点”五个方面来展开,阐述语文教师若都能注重“读味”“说味”“写味”“思味”“品味”等,语文大餐定会味正情浓,学生的语文营养定会丰富齐全。  相似文献   

5.
马峰 《宁夏教育》2007,(4):35-36
“语文味”一词曾出现在2001年第17期《语文教学通讯》上,即程少堂先生的文章《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那么究竟什么是“语文味”呢?程少堂先生认为:所谓语文味,从内涵上说,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从外延上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6.
许伟杰 《考试周刊》2011,(11):41-41
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味",即要有"语文味"。"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的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语文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语文味"的边缘,在此,我就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缺失与回归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是对语文教学的正本清源,也是语文教学的必然归途,是有中国特色的语文教学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那么,如何让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特级教师魏星说过:“要教出‘语文味儿’,  相似文献   

8.
刘霞云 《学语文》2006,(2):53-53
关于“语文味”,在2001年上半年由华中师大副教授程少堂正式提出之后,一直受到教育界的厂泛关注。如何教出“语文味”呢。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很难想象一个思想守旧、知识陈腐、不善言辞。心无大志的语文老师能把语文课上得令人如沐春风。要想教出“语文味”,用喜剧之王周星驰的话来说,“只要用心,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那该如何用心呢?下面我就谈点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想教出语文味,教者需练就一身“硬功”。  相似文献   

9.
梁美芳 《广西教育》2012,(10):62-63
诗歌难教,已成共识。由于诗歌本位缺失,教学策略失当,导致了当前诗歌教学效率低下。著名诗人王家新针对当前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弊端,指出诗歌教学应“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诗歌教学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文学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也就是说,要根据诗歌的特点,运用语文的方法,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让诗歌教学更富有“诗味”,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诗歌难教,已成共识。由于诗歌本位缺失,教学策略失当,导致了当前诗歌教学效率低下。著名诗人王家新针对当前中小学诗歌教学的弊端,指出诗歌教学“应是一种‘回归’:回归到‘语文’本身,回归到文学本身。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文学味’,  相似文献   

11.
王桂霞 《宁夏教育》2013,(7):107-108
好课的优点大都相似,即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学氛围。这样,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情绪高,兴趣浓,就会学得津津有味。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一个三维空间,既要教出“语文味”,又要充满“艺术味”和“科学味”,即语文教学的“三味”课堂。  相似文献   

12.
正《会走路的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下)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情节形象生动,很受低年级小朋友的喜爱。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两大板块,教学可分两课时进行。对于低年级段阅读教学而言,如何彰显语文特性,教出语文味,这是大家需要深思的问题。语文味,即语文课堂应凸显语文个性,教师要带领学生识字写字、读书背书、口语交际、习作表达等。为了能使低段阅读教学彰显语文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以及小学低年级段的教学目标,结合低年级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本篇课文第一课时教者在认真细致地研读文本之后,设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茶的进行,"语文味"的理论在语文课改大背景下也应运而生了。这一理论的提出,给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治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使新课改下的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革。在语文教学中流淌"语文味",可以使语文课堂从以前远离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和空洞的说教里解放出来,开始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丰富的人文内涵去熏陶感染学生,在"教出情感、美感和语感的同时,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可以说,"语文味"的提倡,正是呼唤语文教育本色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陈雪芹 《考试周刊》2009,(38):67-68
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是指语文教学要有"情感,美感,语感"。语文教学能给学生一种"立体的形象",给学生极大的精神享受。这"立体的形象"就是情感、美感、语感完美的和谐与高度的统一。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蕴涵着情感、美感、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这一特点,上出"语文味"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欣赏品评、体验领悟到一种情感、一种美感、一种语感,获得立体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著名诗人王家新指出,诗歌教学"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也就是说诗歌教学要氤氲着一种诗意。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就没有灵魂的升华和投入生活的激情。诗意的课堂一定是充满魅力的课堂,诗意能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  相似文献   

16.
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有些教师常常会将说明文教学异化为科学课、常识课,使其丧失了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说明文的特质深入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那么说明文教学就能彰显其应有的、浓郁的"语文味"。一、教什么:从文本内容信息中遴选烹制"语文味"的"食材"《语文课程标准》在高年级学段目标中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一种工具,要按照学习掌握工具的规律进行教学,要真正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即语文课还得上出语文味来。语文教学如何教出语文味?笔者认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学会洗课,净化语文教学的内环境1、洗可教可不教的教学内容,即洗文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学内容永远是最基础的,第一位的。洗文本。一要细读文本,撷英取华,化繁为简;二要整合有益的文本信息,拎出一条主线,使课堂教学清晰、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让说明文与文学作品一样也能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应关注说明文教出语文味的四个维度,即教师的课堂语言"说"出语文味,课堂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在语言品味中"嚼"出语文味和在文章写法分析中"品"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9.
正有幸读到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的《好课三味》,对他的关于"有语文味是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深有同感。语文承载的是语言文化,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文味。一篇文章要教出语文味,学生学到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初中语文课堂完全可以借鉴王崧舟先生的见解,从"读味""品味""写味"三方面下功夫。下面,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走好这三步。一、读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我国古代的教育方式以读为主,可以是单纯的朗诵,让学生  相似文献   

20.
刘海军 《宁夏教育》2011,(10):55-56
语文姓语,语文味应是语文课的核心体现。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在一种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中,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师生体会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他是这样说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读味、写味、品味,我觉得这是对语文味的一个精要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