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在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内观察到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阳性细胞.用相邻镜像邻片双重免疫反应技术,证实它分别与5-羟色胺和多巴胺在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细胞内共存,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新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间生物活性物质内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到家兔和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用相邻镜像邻片免疫双标记技术,证实甲硫氨酸-脑啡肽免疫反应的细胞内同时含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物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甲硫氨酸-脑啡肽在哺乳类动物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结果,为进一步探讨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并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背根根神经节细胞间生物活性物质内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到家兔和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用相邻镜像邻片免疫双标主民的,证实甲硫氨酸-脑啡肽免疫反主尖的细胞内同时含有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物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证实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存在甘丙肽免疫阳性反应细胞。用相邻镜像邻片免疫双标记技术,观察到甘丙肽分别与5-HT和DA在家兔和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共存。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笺活性质间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证实大鼠和家兔背根神经节存在甘丙肽免疫阳反应细胞。用相邻镜像邻片免疫双标记技术,观察到甘丙肽分别与5-HT和DA在家兔和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内共存。此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背根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6.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相邻镜像切片免疫双标记技术,对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分布与共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存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相邻像切片上,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镜像式对应重叠,证实二者共存,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为进一步研究脊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  相似文献   

7.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和相邻镜像切片免疫双标记技术,对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家免和大鼠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分布与共存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家兔和大鼠脊神经节存在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相邻镜像切片上,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与甘丙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呈镜像式对应重叠,证实二者共存.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甘丙肽在脊神经节细胞内的共存,为进一步研究脊神经节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间的关系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并为胰岛淀粉样多肽的胰腺外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李占淳  汪翠华 《解剖学报》1994,25(4):408-412,T015
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双标记法研究了胰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细胞在正常大鼠胃肠胰系统的分布、定位和形态特征,并观察了IAPP与胰岛素在胰腺的共存。结果表明,大鼠胰腺和胃道各段均见有IAPP免疫反应细胞。在胰腺,IAPP与胰岛素共存于胰岛的B细胞内,也共存在散在于外分泌部的胰岛素免疫反应细胞内。胃肠道粘膜内IAPP免疫反应细胞主要存在于上皮和固有膜,它们的数量以胃和十二指肠较多,结肠较少。本研究首次发  相似文献   

9.
甘丙肽和经典递质在大鼠和家兔背根节细胞内共存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解放军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解剖学教研室,北京100071王雪岷,周长满,单文戈,鄂玲玲)我们曾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证明经典神经递质多巴胺(DA)和5-HT在鸡背根节细胞的分布和其表达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肌细胞增强因子2C(MEF2C)在大鼠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的表达及其与P物质和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合成的关系。方法:分离培养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然后暴露于不同浓度的神经生长因子下24h,最后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P物质与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基因在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的表达。通过化学转染方法将合成的3条siRNA-MEF2C分别转染PC12细胞株,并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筛选干扰效率最高的siRNA。采用化学转染方法干扰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MEF2C的表达,在高浓度神经生长因子刺激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后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干扰后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P物质与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P物质及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基因表达随刺激用神经生长因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使用化学转染方法成功地干扰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MEF2C的表达,MEF2C较对照组下降52%,同时没有检测到对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表达的影响。实验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P物质在R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了39%,而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在RNA水平较对照组下降了62%。结论: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大鼠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内P物质与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的合成。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内P物质及低分子量神经丝微管蛋白基因表达受MEF2C调控。  相似文献   

11.
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胰岛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秀琴  尚宏伟  曾晓蓓  孟庆峰  王兴翠  杨进 《解剖学报》1999,30(3):251-255,I013
目的 研究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胰岛细胞胰岛素,胰岛淀粉样多肽,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抑素分泌活动的变化,探讨中医学脾虚证发病与胰岛激素分泌活动的关系。方法 用Wistar雄性成年大鼠2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性脾虚组,自然恢复组和中药治疗组。4组动物同时麻醉处死,取胰尾固定Bouin液,制成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胰岛细胞胰岛素和胰岛淀粉样多肽,A细胞肮血血糖素和D细胞生长抑素,并用显微分光光度计对  相似文献   

12.
人胰腺导管上皮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岩  董静霞  李枫  石爱荣 《解剖学报》2000,31(3):283-284,I018
目的 观察人胰腺导管上皮胰岛淀粉样多肽的分布。 方法  4例正常成人胰腺组织石蜡切片 ,用免疫组织化学 PAP方法显示 IAPP- IR细胞 ,Mayer苏木素复染。 结果 发现胰腺小叶间导管、小叶内导管、闰管上皮细胞至泡心细胞均呈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性 ,阳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核上方及两侧。 结论 本研究证明人胰腺导管上皮细胞表达胰岛淀粉样多肽 ,推测其可能与胰腺的自我保护和胰液中碳酸氢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3.
王雪眠  苏慧慈 《解剖学报》1995,26(3):302-304
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研究了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在大鼠胰腺内的分布,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标记法,在邻片上观察了IAPP与生长抑素(SS)和胰岛素(INS)的共存关系。结果显示,大鼠胰岛内绝大多数细胞都呈IAPP阳性免疫反应,在胰腺外分泌部的腺泡之间和导管上皮内也散在分布有IAPP免疫反应细胞。多数IAPP免疫反应细胞同时显示INS免疫反应,胰岛内少数IAPP阳性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表明IA  相似文献   

14.
郭双平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9,30(2):155-157,I014
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与生长抑素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大鼠生后发育期间胰岛淀粉样多肽(isletamyloidpolypeptide,IAPP)与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在胰岛D细胞的表达。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AP邻片单染法。结果从生后1d至成年大鼠胰岛内均有部分IAPP-IR细胞和SS-IR细胞形态相似、定位一致;外分泌部腺泡间散在分布的部分IAPP-IR细胞也呈SS免疫反应性。结论大鼠生后发育过程中胰岛部分D细胞同时表达IAPP和SS,即两者共存于胰岛D细胞内  相似文献   

16.
背根神经节小型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在脊髓背角接受中间神经元的突触前抑制,是脊髓水平痛觉调节的途径之一。为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中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传入纤维末梢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本实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正常大鼠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免疫电镜(IEM)技术研究了脊髓背角GABABR1阳性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中枢突末梢形成突触的特点。结果显示:CGRP阳性和IB4阳性背根节神经元的中枢突和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之间形成密切联系;电镜下许多脊髓背角胶状质中突触小球的中央末梢为GABABR1免疫阳性,并作为突触前或突触后成分与周围末梢之间形成对称性和非对称性突触。提示脊髓背角GABA能中间神经元可能通过分布在背根节神经元初级传入末梢上的GABAB受体产生突触前抑制,参与脊髓水平的痛觉调制。  相似文献   

17.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培养的背根神经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体外促进正常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DRGn)的存活及突起生长情况。方法 用原代分离培养法建立体外胚胎大鼠背根神经节单细胞培养体系,通过活体观察、MTT微量比色法、NS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浓度GDNF对体外培养的正常感觉神经元的影响。结果 GDNF组培养的DRG神经元存活数量增加,神经元突起的长度比对照组明显增长。结论 GDN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正常大鼠胚胎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及突起生长,表明GDNF对正常大鼠胚胎发育期感觉神经元具有神经营养作用。  相似文献   

18.
梁文妹  石爱荣 《解剖学报》1998,29(4):427-429,I017
为探讨胚期及新生儿大鼠胃肠道的胰岛淀粉样多肽与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关系,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分别显示第15-21d大鼠台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IAPP免疫反应性细胞和生长抑素细胞,观察了IAPP与SS在胚胎及新生大鼠胃肠道的定位分布。结果表明:第15d胚胎,胃肠道内未见IAPP和SS-IR细胞。第17d胚胎,IAPP-与SS-IR细胞均少,免疫染色较弱,着色较浅,免疫反应性细胞散布分化未完  相似文献   

19.
IAPP与SS在大鼠胚胎期及新生期胃肠道共存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梁文妹石爱荣*(贵阳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北京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系)胰岛淀粉样多肽(IAPP)是一种主要分布于胰腺的新的多肽激素,由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我们曾报道了关于IAPP与胰...  相似文献   

20.
黄岩  李占淳 《解剖学报》1995,26(3):305-308
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法,在相邻切片上分别显示生后不同时间大鼠胰岛内胰岛淀粉样多肽免疫反应(IAPP-IR)细胞和胰岛素免疫反应(Ins-IR)细胞,对胰岛内IAPP-IR和Ins-IR细胞的数密度(Nv)进行了形态计量学研究。结果表明,IAPP-IR细胞的Nv在生后1d较低,以后逐渐升高,至18d时出现高峰,以后渐降低,45d后趋于稳定。Ins-IR细胞的Nv始终较IAPP-IR细胞的Nv低,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