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潘少梅 《理论界》2013,(2):61-63
网络音画在图片、文字以及音乐不同性质的符号之间搭建了全新的视听传播信息符号。这种去中心主义的文化展示平台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情感上的共鸣,极大地满足了大众对文化和艺术的需求。在大众文化的视野下,网络音画应拓展在媒介时代的表达范式,主动融合精英文化,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互动与融合,并以其自身具有的渗透性来满足和提升大众文化艺术品位,使网络音画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技和网络多媒体的迅猛发展,新媒质时代的诗歌写作也迅速地发展演变.网络诗歌是大众文化和新媒质发展的产物,是广场性、狂欢化的诗歌写作形态.为了梳理和厘清文学和诗歌,我们需要正确分析和探讨这种新出现的并且也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诗歌形态和现象.  相似文献   

3.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4.
唐代通俗诗派是一个带有佛教性质的派别,由一群游离于统治阶层之外,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民间知识群落组成,其诗以佛教意识形态为代码,表达了下层百姓的社会意识。在诗歌形式上蓄意摒弃了传统的诗教文化,采用民间话语,拒绝、颠覆依附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贵族诗歌规范和审美方式,使诗歌语言重返社会底层最纯朴本然的生命状态,对唐代大众文化语境的形成以及文人通俗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性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立勋 《学术研究》2007,(9):146-151
后现代性具有历史和思想两个向度,其文化思想特质主要表现为以多元性和异质性拒斥总体性和统一性,以意义的消解和不确定性代替意义的确定性和深度感,以及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纯艺术与俗艺术界限的消失等。演变中的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意义消解导致平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传媒、网络和图像文化的普泛化及日常生活化等,均显示出其后现代性趋向。  相似文献   

6.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之应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传播模式,借助其受众面广、内容通俗易懂等特点,在社会大众中影响愈来愈深远。大众文化是工业化社会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等显著特征的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在文化层面的具体表现。正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发展规律,熟悉掌握其应然建构并扎实推进其发展,日益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在中国迅速崛起 ,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大众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生意义的弘扬有积极意义 ,但是大众文化的平面性、齐一性、无深度性等特征 ,在培养和模塑人的过程中 ,又把人向单向度方面培养 ,表现出文化人文精神某种程度的缺失。因此 ,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育大众文化的人文精神 ,使其健康、有序、蓬勃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社交网络成为这个时代最为流行的应用,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为大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契机.从技术与文化互动的视角论述移动社交网络对文化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梳理出社交网络中的大众文化所呈现出来的三种新态势,以期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论二十一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及其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大众文化是在现代工业经济社会中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它在中国是自20世纪后半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才成长起来的。21世纪的中国大众文化将向着人文化、科学化、国际化和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要促使21世纪的中国大众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需要对它的运行过程进行整体控制,其控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对大众文化进行人文提升和科学化改造;促进大众文化与其他文化形态的多元整合和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超越文化这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在文化批评领域被忽视或被粗暴地排斥在批评的视野之外.论文从文化的延伸迁移、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整合和大众文化转化经典艺术范型等三个方面探讨大众文化的超越文化特征;同时,对大众文化超越文化在批评中被排斥的现象作必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世纪反思--新世纪诗歌随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诗由群体返回个人,由外向走向内心,尊重诗人创作的个人感悟、体验以及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种个人化以无可置疑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出现,诗忘记了其内在的诉求,完全与世隔绝,偏离了它的读者.诗应该回归本位,诗应该是情感的、思想的,应该能够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疗救人的精神而始终引导人们前行.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一生诗、酒相辅相成,研究和发掘他的诗酒文化对酒类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诗仙太白酒业集团发掘李白的诗酒文化主要抓住了2个方面:从建筑风格上体现;充分利用文化载体。从李白诗酒文化看白酒品牌的塑造理念是:酒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酒文化;品牌文化可以增加白酒产品的附加值;创新是企业生存之本。因此,有必要从古人那里挖掘诗酒文化的内涵,发扬光大酒文化,应用在实际生产、营销过程中,从而塑造良好的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电子网络传播是人类诗歌由口头传播到纸质书面传播后的第二次大飞跃,传播方式的改变带来诗的文体特征及美学特征的改变,使诗的视觉形式、诗的游戏功能、诗的视觉思维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网络诗与纸质诗在诗的形态、功能、写作方式、传播方式、接受方式及创作的思维方式上都有较大差异.网络诗呈现出诗是可以"制作"的、诗的传播及接受方式是互动的、读者是"能动的参与制造者"等特点.目前内地的网络诗还停留在与文本诗没有太多区别的低级阶段,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其创作功能受到忽视,即只是通过网络来"传播"诗,没有借助网络的优势来"呈现文学创造的新经验",来"制作"诗,几乎没有名诗人进行超文本的写作实验.此外,网络诗还出现了一定的自由化倾向,色情诗在网络诗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因此,有必要"净化"网络诗,提倡诗歌精品上网,同时还要加强网络诗的研究力量.  相似文献   

14.
诗教之要,在于培育高尚的气质,诗教置于六艺之首,更是因为它与人性的觉醒保持密切的关系.儒家诗教观从孔子开始一直影响后世,也使岭南学派具有了浓厚的世俗性、人间性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岭南地域一种共同的群体价值取向.黄节以岭南诗教文化为手段,以良知和责任为地基,以道德践履为砖瓦,以唤醒全体国民的纯粹良知和道德心为目标,重建人的精神信仰,树人伦之式,促进人性的自我完善、自我提升,主体意识的自我觉醒,从而对国家存亡有一种自觉的担当.  相似文献   

15.
家庭本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也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广告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也自觉不自觉地包含了家庭文化的因素.文章从家庭文化及其衍发的四个方面,即人伦关怀、游予文化、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以及绿色意识来看其在广告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耻感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耻感文化有助于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耻感文化有助于激发人的进取、向上精神;耻感文化有助于强化主观道德修养,加强自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吸收和发扬耻感文化的精华,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促进全民道德水平提高,对落实"以德治国"方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必须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要为目标,不能脱离现实,也不能失去传统文化之根。中国必须创造出与其大国身份相称的独立的现代的理念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特征是非宗教性的文化,宗教不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儒家的伦理哲学才是文化的主流与核心。宗教在中国相对不发展,具有多元性和原始性,并有造神机制。儒家的伦理哲学同时承担了宗教的功能,具有满足信仰和感情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政治功能。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主义形式下的宗教、政治、伦理三者合一的形式。中国新哲学的建构必须适应这种传统,承担起儒家哲学的功能。儒家文化不是历史,而是活着的现实,始终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8.
文化安全与桥头堡建设同行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丽芳 《学术探索》2011,(4):120-124
桥头堡建设的重点无疑是经济建设,经济的发展往往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可逆的冲击。民族文化的兴衰,关乎着民族的存亡。在桥头堡建设中,必须牢固树立文化安全意识,切实保持民族文化,同时建构文化桥头堡。  相似文献   

19.
对待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朱湘是一个客观平和的诗人。在诗论中对传统诗词文化的推崇及在自己的大量诗作中对传统诗词文化的融解,是朱湘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网络文化这种新兴的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文化的开放性、自由性、互动性、虚拟性等对青少年的生活、学习、情感、行为等都产生了巨大的负面作用,如心理扭曲、人格障碍等。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优化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等来扬网络文化之长,补网络文化之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