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苡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组成。具有芳香淡渗,清热除湿之功。笔者对湿挟热、壅滞三焦所致诸多证候,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银翘散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文中载:"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银翘散由金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生甘草组成,具有辛凉透表、清  相似文献   

3.
三仁汤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该方由杏仁、薏苡仁、门蔻仁、厚朴、半夏、通草、滑石、竹叶八味药组成。可使清升浊降热透于外,湿渗于下,具有宣上,畅中,利下之功效。凡因湿邪为患者,皆可加减用之,多能获效,现举案例如下:一、无名高热王×,女,30岁,门诊病历号:1357,1980年8月3日初诊。该患不明原因持续高  相似文献   

4.
清代名医吴鞠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大量实践著成《温病条辨》,其中透邪思想贯穿于温病卫、气、营、血辨治的整个过程。在温病学中,透邪的含意已不仅仅局限于透发郁于卫表的温热病邪,而是一种因势利导使内郁之温热病邪由深出浅,由里向外透达的治疗方法。“透邪”总的原则是辛凉宣透,故用药多为质轻性散、味辛芳香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青蒿、扁豆花、栀子(皮)、细生地等.  相似文献   

5.
三仁汤是治湿热证的主方。本方俱备辛开、苦降、淡渗三法,有宣开气机,清化湿热的功能。方中杏仁的苦温,以宣开肺气为主药,佐以竹叶清上焦之热;用蔻仁配厚朴、半夏的苦辛温以运化中焦之湿浊;用苡米仁配滑石、通草甘淡渗利下焦,故能主治湿热弥漫之证,是治疗湿温证的代表方。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说:“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三仁汤主之”。湿热病的病因病机,乃是湿遏热  相似文献   

6.
三仁汤新用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苦杏仁、通草、白豆蔻、竹叶、厚朴、生薏苡仁、法半夏、滑石组成。具有芳香宣化、泄热利湿的功效。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头痛身重,午后身  相似文献   

7.
青蒿鳖甲汤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该方在书中有 2个出处 ,但药物组成和主治证稍有差异。中焦篇用青蒿鳖甲汤治疗少阳疟之偏于热重者 ,方由青蒿、知母、桑叶、鳖甲、丹皮、花粉组成 ,方中以青蒿芳香逐秽透络 ,领邪外出 ;鳖甲乃蠕动之物 ,护阴而入络搜邪 :知母、花粉清热止渴 ;桑叶、丹皮清少阳之热 ;下焦篇用青蒿鳖甲汤治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 ,夜热早凉 ,热退无汗之证 ,方由青蒿、鳖甲、细生地、知母、丹皮组成 ,方中鳖甲入肝经至阴之分 ,养阴而入络搜邪 ;青蒿芳香透络 ,从少阳领邪外出 ;细生地清阴络之热 ;丹皮泻血中之伏火 ,知母者 …  相似文献   

8.
三仁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的主方,方中杏仁宣降肺气,开畅上焦;白豆蔻、厚朴、清半夏辛开苦降,调理中焦;生薏苡仁、滑石、白通草甘淡渗湿,以通利下焦.以1味竹叶轻清宣透郁热.如此开上、畅中、渗下,体现了吴氏治疗湿邪的三焦治法.诸药合用,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是临床治疗湿热为患、湿重热轻之证的有效方剂.笔者运用三仁汤治疗湿热之证,每获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仁汤出自清代吴瑭《温病条辨》,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通草、滑石、竹叶、半夏、川朴组成 ,具有宣化畅中 ,清利湿热功效。并有清热而不凉 ,化湿而不燥之特点。临床上用本方加减辨证治疗多种病症 ,举例如下。1 荨麻疹金某某 ,男 ,32岁 ,1993年 11月 4日初诊 ,门诊号10 880 2。全身发风团红斑成片 ,瘙痒反复发作已 2月 ,经西药多方治疗无效 ,此隐彼发 ,从不间断 ,皮色红 ,中心稍淡 ,伴腹胀口苦 ,大便日解 2次 ,偏软。舌质淡红、苔白腻 ,脉弦滑。此属湿热内蕴中焦 ,风邪客于肌表所致。治宜三仁汤加减。杏仁、川朴、法半夏、竹叶、白芷…  相似文献   

10.
<正>薏苡竹叶散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组成为:薏苡五钱,竹叶三钱,飞滑石五钱,白蔻仁一钱五分,连翘三钱,茯苓块五钱,白通草一钱五分;共为细末,每服五钱,日三服。其功用为辛凉解热,淡渗里湿,双解表里。主治湿泛肌表的白病,身热身痛,汗多自利,小便短少。疒咅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禁忌证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为急性外感热病 ,临证时若识证不准 ,误用治法 ,可致诸多变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提出了温病禁忌证法 ,这些观点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现将温病禁忌证法归纳如下。1 淡渗之禁《温病条辨》中焦篇 30条云 :“温病小便不利者 ,淡渗不可与也 ,忌五苓、八正辈。”温病小便不利的原因 ,以阴津耗伤者为多见 ,故吴鞠通强调养阴清热为大法 ,不能见小便不利就滥用淡渗利尿之剂。并对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的小便不利用猪苓汤提出了异议 ,而强调运用甘苦合化法 ,药用冬地三黄汤。证之临床 ,当遵守此原则。尤其某些感染性疾病中出现小便不利…  相似文献   

12.
银翘散源于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是辛凉清解法的代表方剂,组成: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薄荷、竹叶、芦根、桔梗、甘草、荆芥穗、淡豆豉。其中金银花和连翘共为君药,既有辛凉透邪清热之效,又有芳香避秽解毒之功;荆芥穗、淡豆豉、薄荷疏散风热、解表散邪为臣;牛蒡子宣肺止咳,清利咽喉,开宣上焦;芦根、竹叶清热生津止渴且清润不腻,共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功效。笔者临床运用本方化裁治疗由风温初起或风热束表、邪袭肺卫所致以肤生红斑、丘疹、风团为特征的皮肤病,如寻常型银屑病、玫瑰糠疹、多形红斑、远心性环状红斑、药疹、荨麻疹、瘙痒等,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温病条辨》银翘散及其变方的应用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编著的一部论述外感温热病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医书,其对外感病的认识在《伤寒论》论治外感的基础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吴瑭所创制的银翘散及其变方,制方严密,辨证精妙,仍是当今临床常用的方剂。现对《温病条辨》中银翘散及其变方的用法综述如下。银翘散治上焦病1·银翘散本方应用银翘散由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生甘草组成,作散以鲜苇根汤煎,具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温病初起。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中,银翘散与桂枝汤相对,“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  相似文献   

14.
三仁汤为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方。其药物组成为: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米、半夏。原方治湿温病,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笔者根据该方苦辛淡渗,化湿利湿的作用,临床上不仅用于湿温初起,而且还扩大应用于其他湿邪为患之证,如挟湿感冒,水肿等,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吴世才 《光明中医》2010,25(5):859-859
<正>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组成,具有宣化畅中,清热利湿功效,其能辛开于上,芳化于中,渗利于  相似文献   

16.
《温病条辨》有关湿温论述,辨证细致入微,用药丝丝入扣,有法可循,有方可依。现归纳为七法。一、轻宣上焦法湿温初起,表证叠见,里湿亦重。证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甚,状若阴虚者”,为肺气被遏,上焦不通,湿出高原。吴氏治以“三仁汤轻开肺气”肺气一宣,气机畅达,“气化则湿亦化也”。方用杏仁开肺气为主,蔻仁、半夏、厚朴芳香疏导,苡仁、滑石、通草淡渗利湿,竹叶透热于外,聚辛开苦降、芳化淡渗于一方。后世皆视三仁汤为三焦分利。然观吴氏自注,乃轻宣上焦之法,故应遵吴氏本意行之。二、升降中焦法若“三焦湿邪,升降失  相似文献   

17.
刘斌  曹顺明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2):754-754
清宫汤出自清·吴鞠通《温病条辨》。方中取犀角以清心热 ,玄参、莲子心、麦冬清心滋液 ,竹叶、连翘泄热 ,合用以使心包邪热外透而解。笔者根据其清心热、养心阴之功效 ,将其临床治疗范围拓展 ,取得良好效果 ,现介绍如下。1 复发性口腔溃疡女 ,3 2岁 ,1 998年 6月 2 1日初诊。患者自诉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史 5年 ,时因劳累诱发加重。诊见 :面赤心烦 ,口干而臭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体及两侧黏膜散在溃疡点 ,大小不一 ,表面有黄白分泌物 ,周围鲜红微肿。诊断 :多发性口腔溃疡 ,证属心脾积热 ,且以心火偏亢为主。治当养阴泻火 ,取清宫汤加…  相似文献   

18.
三仁汤出自吴瑭《温病条辨》,本方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吴氏把它作为治疗湿温的首剂,它也是后世医家推崇的治疗湿温的代表方剂[1]。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其来以渐,留恋难散,故汗解不能、攻下无济;既不可辛散燥夺,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苦温以开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渗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朴,清疏之滑石、通草、竹叶等,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使清升浊降,邪从三焦而解。临床实践表明,本方不仅可治疗湿温初起,凡病因病机属于湿者,皆可考虑应用本方随证加减[2]。  相似文献   

19.
<正>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竹叶、厚朴、通草、滑石、半夏组成,为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剂。其中杏仁宣畅上焦肺气,使气化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宣畅脾胃,转枢中焦,振复运化水湿之机;薏苡仁,利湿清热而健脾,疏导下焦,使湿热从小便而去。三仁分入三焦,使气机宣畅,湿去热清。方中滑石、通草、竹叶三药共为臣药,甘寒淡渗,利湿清热,疏导下焦,使湿有出路。半夏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二药可使寒凉之  相似文献   

20.
刘美凤 《山西中医》2010,26(5):35-35
三仁汤出自清·吴瑭《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竹叶、通草组成,是治疗湿温邪遏卫分的名方,具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多年来,笔者应用三仁汤加减辨证治疗内科多种病证,收效甚佳,兹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