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醒脾升陷汤出自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大气下陷方》,由生箭芪、白术、山萸肉、龙骨、煅牡蛎、萆薢、续断、桑寄生、炙甘草等组成。原方“为治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之病。笔者析其组方之义,以黄芪、白术、甘草健脾土,益中气;山萸肉、续断、桑寄生补肝肾,固冲、任、督、带;萆薢、龙骨、牡蛎利湿热,分清浊,涩精固带。群药合用,有补脾升陷,益肾固涩之功。临床用于治疗膏淋、滑精、崩漏、带下等病,疗效显著。笔者认为:上述四者总的病机皆为脾气虚极下陷,肝肾亏虚,封藏失职,故采用异病同治之法,皆取醒脾升陷汤加减。  相似文献   

2.
《山东中医杂志》2016,(3):231-232
刘瑞芬教授积数十年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紧扣崩漏"虚、瘀、热"且相互夹杂的病机特点,依"虚者补之,留者攻之,热者清之"原则,以祛瘀清热、益气养阴之法立通用止血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遣药组方思路独特:以通达塞,通其本涩其标;攻中寓补,虚实兼顾;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妙用熟地黄;辨证施治,衷中参西;整体观念,注重心理调摄。  相似文献   

3.
带下证     
傅氏认为,"带下俱是湿症",复因"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损伤任带而成带下之病。治带五方,完带汤以脾虚湿盛为主,兼理气机;清肝止淋汤滋补阴血为主,兼清虚火;加减逍遥散疏肝解郁为主,兼利湿热;易黄汤补涩为主兼有清利,利火汤清热解毒、燥湿止带为主,兼健脾化湿,活血通经。最后介绍了夏氏及杨氏的带下辨治经验。  相似文献   

4.
白峻峰 《山西中医》1991,7(3):10-10
方剂之效,妙在佐法;佐法之妙,力拔千斤。《傅青主女科》一书,组方平淡之中,有其微妙之处,每多巧用佐法,而收取事半功倍之效应。一、补法佐泻:傅氏组方,补中有泄,扶正而不留瘀;补中有散,扶正而不恋邪;补中有利,扶正而不腻中;补中有清,扶正而不助热。在其补虚的方剂中,多巧妙佐用陈皮、柴胡、芥穗、黑姜、黄柏等疏利之品,补法佐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带下色白,连绵不断,舌淡脉缓,治法补中健脾,化湿止带,用完带汤,方中人参、白术、山药、甘草补气健脾;苍术、陈皮、车前子燥湿健脾;白芍收涩止带;佐用柴胡、芥穗舒肝解郁。诸药相伍为用“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对脾虚肝郁,湿热下注所致之带下,用之尽痊。带下  相似文献   

5.
六味地黄丸为宋代医家钱乙创制[1],见于闫秀忠所撰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是方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泽泻、牡丹皮、白茯苓等组成,为补阴的基础方。方中重用熟地甘微苦,滋肾填精为君药;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益肺养阴而固精;山茱萸酸涩微温,养肝肾而涩精止遗,二药为臣,与君药共起滋肾阴,养肝血,益脾阴,涩精止遗之功。由于肾阴亏虚,常导致虚火上炎,而致肾浊不降,故配以泽泻甘淡寒,泄肾之湿浊;茯苓甘淡平,渗脾湿;丹皮辛苦凉,清泄肝火,合为佐使药,以防滋补之品产生滞腻之弊。  相似文献   

6.
五、粥饮服药法下利病篇中,用“粥饮和服”诃梨勒散治虚寒性肠滑气利证,证下利泄泻,滑脱不禁,大便随气而出,病由中气下陷,气虚不固所致。用“粥饮和服”,取米粥性温和、益肠胃而健中气,与诃梨勒同用,可补虚敛肺涩肠、止利固脱。妇人产后病中,用麦粥和服枳实芍药散治产后气血郁滞成实的腹痛证。其特点为腹痛而烦满不得卧,为产后气郁血滞成实、气机痹阻不通所致。用枳实芍药散破气散结、和血止痛,用大麦粥目的在于和胃安中。  相似文献   

7.
马琳 《中医临床研究》2010,2(5):114-115
六味地黄丸方中用熟地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芋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泻肝‘肾虚火,并制山芋之温。该方组方严谨,三补三泻,补泻结合,并兼清虚热。方中各药合用,补中有涩,涩中有渗,成为甘淡和平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普济方》妊娠心痛方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普济方》中的妊娠心痛方剂,运用频数分析、药物关联方法对搜集到的32首方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补虚药为妊娠心痛方组成的基本药物,理气药、温里药是其主要的增效配伍药物,化湿药、活血化瘀药是其重要的辅助配伍药物;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药物有白术、人参、川芎、茯苓、炙甘草、陈皮、当归、木香、厚朴、草豆蔻。结论:妊娠心痛为本虚标实之病证,补益气血、安和胎气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用药上以补虚药为主,在此基础上配伍理气药以调畅气机,温里药以温散寒邪。  相似文献   

9.
陆如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309-1310
介绍陆俊江老中医运用补肾固涩法治疗滑脱证的经验。采取"虚则补之"、"涩可固脱"的治法,辨证求因论治,如久泻不已,温肾补脾涩肠;肾虚遗精,补肾泻火固摄;久带难愈,温肾固涩止带;崩中漏下,补肾固冲止血;肺肾虚喘,补肺纳气敛金。充分验证了"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夏世澄 《光明中医》2005,20(2):57-58
收敛固涩的中药 ,具有敛汗、固脱、涩精、止遗等作用 ,习惯上用来治疗正气内虚、气血津精耗散滑脱的病证。甲亢性心悸 ,是因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的、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属于中医的“瘿病”、心悸、“胸痹”等证范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见到阴虚、气阴两虚、阳虚的证候。笔者在临床上治疗甲亢性心悸症属虚证时 ,依其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别予以针对性的扶正补虚的同时 ,加用收敛固涩类中药在其中 ,意在补中兼收 ,安固心神 ,增强补益之效。通过临床对照观察 ,收到了满意疗效 ,总结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自 1999年至 2 0…  相似文献   

11.
国医大师孙光荣认为,女子生理性"带下"属于人体之"精"的范畴,为肾脾之精所化,"带下"对女子的重要性犹如"生殖之精"对男子的重要性。带下病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带下病的发生与湿、毒、热和脏腑失调关系密切,其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止带和调理脾肾、补元摄带为主。带下病日久可加用固涩敛带之药以治其标。孙光荣治疗带下病以"子母方"为主要方法 ,其外治多使用自拟经验方孙光荣清带汤坐浴。全方融清、利、敛为一体,全面兼顾了带下的生理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半夏为张仲景《金匮要略》常用之药,并常以半夏之燥燥湿化痰,温化寒痰、寒饮;以半夏之降降逆止呕、降逆平喘、降逆平冲,以治疗各种气机上逆之证;以半夏之散散结化痰、散结除痞、散结通痹、散结行滞。通过不同配伍,灵活组方,广泛治疗多种疾病,遣方用药之妙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张仲景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方剂,构建数据库,应用数据挖掘方法(频数分析、层次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对其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共涉及272味中药,使用频率排在前6位的中药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对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合,每类按照中药功效可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发现,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其中桑螵蛸与龙骨是治疗尿浊最常见的药对。结论:尿浊方剂的用药规律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中医治疗尿浊应先辨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久病多虚,宜健脾益气、填补肾精,但要做到清补兼顾。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王翠霞主任医师以止崩汤为基础方分初中末3期辨证加减治疗青春期崩漏的经验。初期益肾补脾以固流,以止崩汤加固涩止血药以止血防脱;中期滋肾清心以制血,以止崩汤加滋阴清热药以清心火;末期补肾疏肝以调冲任,以止崩汤加补气养血药以复其旧。注意调饮食,畅情志,起居有常。  相似文献   

15.
<正> 仲景桃花汤组方严谨,配伍精当,方中用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而止泻;干姜之辛,以散寒而温阳气;复加粳米之甘,以补脾胃而扶正.三药相配,标本兼顾,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相似文献   

16.
徐富业教授认为在中医阴阳的基础上,调整其偏颇,定理为动静并治法,其作为一种学术创新思维,观点明确,临床应用,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认为药物同样具有动与静两个方面:譬如"走"与"守",反映了"动"与"静"的含义.一般地说:具有辛、散、泻、利等作用之药谓之"动药",具有酸、涩、温、补等作用之药谓之"静药",这对选药组方具有指导作用,临床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收集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文献的处方用药,探索现代临床中药内服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的组方原则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95—2009年间发表于国内医学期刊中有关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的复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探究现代中医临床治疗癌性疼痛中药用药规律。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中药复方40首,涉及中药101味,共计210味次。频数分析发现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常用药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理气药及化痰药等。结论:通过现代文献分析可知,中药内服治疗癌性疼痛多遵循"不荣则痛,荣则不痛"的原则,遣方用药多以补益之品为主,同时结合兼证,辅以活血化瘀、行气解郁、温经通络、化痰散结等功效的药物,以达标本兼治之功,而重在治本。  相似文献   

18.
《湖南中医杂志》2014,(7):51-51
芡实,生于水,属睡莲科植物芡的成熟种仁,主产于两湖、江苏、安徽等省水乡地区,广东则以肇庆所产为上品。芡实味甘略带涩,别名鸡头米,以其形状酷似鸡头而得名。素被列为果类食品而受到历代医家的青睐,引为药用,如《本草从新》载"补脾固肾,助气涩精"。补脾健胃作用明显,常为居家入汤辅料之一。和薏苡仁同煲,有利水去湿、健脾醒胃之效;合金樱子入药,更显涩精固肾作用。所以它同补药则补,偕涩药益涩,常为人们喜用。  相似文献   

19.
六味地黄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味地黄汤,原名为地黄丸,出自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方中用熟地滋补肾阴为主;辅以山萸肉养肝肾;山药补益脾胃;又配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益脾;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之滋腻;丹皮清泄肝肾虚火,并制山萸肉之温。该方组方严紧,三补三泻,补泻结合,并兼清虚热,方中各药合用,补中有泻,涩中有渗,成为甘淡和平补而不滞的平补之剂,用之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是通补开合的代  相似文献   

20.
总结朱子文治疗泄泻的经验特色。认为泄泻"湿不单见,脾不独虚",其证候寒热交织,正虚邪恋,治疗上注重判别泄泻之邪正虚实,或涩或利,活法应用。认为急性泄泻不可骤用补涩,当祛湿分利,调畅中州,慎思明辨防危证,如暑湿泄泻出现热陷心包,宜急需解毒开窍;慢性泄泻不应漫投分利,当肝肾脾同调,匡扶正气,如脾阳虚之泄泻,宜理中汤灵活加减。所附医案颇具特色且效验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