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选取德令哈地震台2007-2017年数字地震记录,对于国内外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不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典型中强地震,使用广东省地震局研发的单台分析处理软件MSDP,从地质构造、波列特征、P波初动、S波与P波震相到时差、主要震相、最大振幅、震中距等方面,分析所选取地震震相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构造区域的介质差异性及震源深度、地震波传播路径的不同,导致德令哈地震台记录的各地区地震震相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
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记录的震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球及地壳的分层结构出发,使用较成熟的理论,从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入手,结合多年的震相观察分析工作实践,选取了山西大同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近年来的一些典型震相进行了分析,得出本台网记录到震中距小于100km的地方震震相有Pg,P11,Sg,S11震中距在100km~500km的近震震相有Pn,Pg,P11,Sn,Sg,S11对比分析了在本台网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爆破与天然地震在震相上的差异性,并对其特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蔡杏辉 《华南地震》2011,31(2):54-60
震相识别与分析是地震编目与速报的基础,对福建台网记录的近震进行了分析,用地震实例说明了不同距离、不同类型的地震震相特征,同时讨论了福建台网影响地震速报质量的有关问题及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通过几个典型震例,详细分析了震中距在145°至160°之间,核震相PKP的3个分支(PKPab、PKPbc、PKPdf)在数字化仪上的记录特征。指出中国地震台网在记录发生在南美洲的极远震时,能清楚地记录到PKP震相的3个分支,同时分析了这些震相在数字化地震仪上的记录特征,为今后台站人员在极远震震相的分析上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进而指出,分析PKP震相的3个分支,将有助于提高台站震相分析的精度,也将有助于整个中国地震台网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5.
通过沈阳台记录到20个壳内近震和26个营海岫地区近震,利用s Pn与Pn震相的到时差重新计算这46个近震的震源深度,并和国家台网中心结果及辽宁台网中心结果进行比对,表明沈阳台记录到的s Pn震相可用于计算震源深度,计算得出的深度与国家台网中心及辽宁台网中心所测定深度基本相近,误差较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数例典型地震记录到的PDIF震相总结美洲沿岸近海地震在嘉峪关台的记录特征,分析说明PDIF震相的出现规律及特征。运用笔者多年来工作中积累的震相分析经验,可更好地指导观测人员对极远震震相的分析工作,以便加强分析队伍的分析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深度震相sPn波的一些特征和2008~2012年安徽数字测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对发生在安徽及邻区M≥3.0级的地震进行了sPn震相分析,并用sPn震相计算的震源深度与目前我国台网运用较多的单纯型法及国家权威测震机构的定位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近震震相sPn-Pn波的方法测定该区域内的近震深度,有助于校正台网的定位精度,对地震的震源参数和破坏程度准确把握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台湾强震的预警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收集了福建测震台网记录的台湾5.0级以上强震,通过分析震相特征,研究震相的走时规律,进而确定走时模型,采用两步法拟合得出台湾地震震相走时方程,扣除处理用时与网络延时,实现了福建地区对我国台湾地震的预警时间的准确估计,并已被福建省地震预警系统正式采用。  相似文献   

9.
高存英  王焱 《山西地震》2010,(3):10-13,17
以大同国家测震台观测资料为例,总结了震中距10~°50°范围内特别区域地震震相特征和震相识别的方法,对震相识别的难点进行了说明,以图例的形式为判读震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台网记录到的地震数据为基础,根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对该震相进行精确识别,计算出2001年以来河北地震台网记录的2个代表性地震的震源深度,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震源深度,采用sPn震相计算出多个台站震源深度的平均值,将结果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2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误差均比较小,说明该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得到应用,为地震科研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地震分析是地震学和地震预报研究的基础,是研究震源性质和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依据。利用喀什地震台基式和763型中、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单台地震分析报告、结合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所编制的中国地震台网观测报告,分析和总结了该台记录不同地区、不同震中距地震的震相特征及其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姚清林  马宗晋 《地震》1995,(2):117-124
为了探讨小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时间规律。本文在中国大陆选择了11个地点分析其从远古至公元1990年间的破坏性地震(M≥4 3/4)的活动性。因而发现小区的地震活动规律主要表现于以大震为代表的地震活动分期上,破坏性地震的频率、集中程度与阶段性变化上,以及与所在地震区地震活动期的关系上,不同小区的地震活动特征有共性,有类型区别,更有各自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3,16(3):221-228
本文根据月球交点运动周期规律,发现全球主要地震区的浅源大地震(1897—1990,Ms≥7.0)都存在18.6年地震轮回:活跃期为12.4年,平静期为6.2年。根据最好的统计结果,13个研究区中有4个区这种轮回存在的置信水平为95%,有9个区为98%。本文给出了各研究区的范围、各活跃期的具体时间、x~2检验结果和时空分布图。本文还定义了标志震级Mm来反映各研究区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以充分代表全球浅源大地震的活动图象,为认识地震轮回的机制和地震的混沌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深部反射地震探查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近年来用近垂直反射地震方法研究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地壳结构和深部构造问题所取得的基本成果,说明了在松辽盆地内所进行的两次深反射地震探查,包括位置、科学目标、资料采集、处理技术和基本结果,利用延长排列所得到的约42km长共炮点资料,求出松辽盆地地壳平均速度约为6.197km/s。通过初步解释,认为在上部地壳存在多组低角度断裂、中下部地壳构造具有更为复杂的震相、Moho震相比较清晰,多处出现与Moho震相斜交的震相。  相似文献   

15.
采用西宁台数字地震仪所确定的地震震级(Ms)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的震级(Ms)进行对比研究,得出了西宁地震台震级(Ms)的台基校正值,并对不同震级和不同区域地震的震级偏差及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张虎男 《内陆地震》1995,9(4):338-344
讨论了地震屏护区的分类和机理,并以研究程度较高的华南地区为例,详细论述了有关问题。指出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相邻地区(带)的地震活动规律,可预报被屏护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而正确划分地震被屏护区,对重大工程建设和大、中城市的发展规划始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鸿翔  王瑀 《地震学报》1985,7(3):267-275
本文论述了深地震测深工作中一些震相的运动学特点,描述了在水平均匀速度模型的各种不同参数条件下,迴折波、反射波及首波几种震相的走时曲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及关系,并讨论了界面倾斜时的情况。由此说明对这些震相识别的可能性及依据。最后,列举了随县爆破及永平爆破的应用例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新疆台网波形数据,对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区MS6.6地震以及2012年6月30日和静MS4.2地震波形中sPn震相进行分析。通过sPn震相与Pn震相的到时差,并结合2015年新疆模型和3400走时表模型对两个地震进行震源深度测定。结果表明,采用两个模型得出的震源深度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深度的误差分别为1.7km与1.5km,2.4km与2.1km,其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震相与地壳结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嘉世旭  刘昌铨 《地震地质》1995,17(2):97-105
主要讨论了华北地区人工地震测深中的4个(P_g,P_c,P_m,P_n)常规震相以及它所反映的构造和物性特征,这些震相反映了地壳上地幔不同层位的构造形态以及速度和速度梯度结构在纵横向的变化。还重点研究了华北地区的奇异震相以及反映在构造上的特殊性和重要意义,一些剖面局部区域的某些震相显示在视速度、振幅和出现区间等方面的异常,反映了该区域在构造上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往往与地震的孕育、发生以及矿产资源的潜在构造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字地震分析与模拟地震分析有着较大差别。本文以长春地震台的数字记录为例,介绍如何借助地震分析软件,对台站的数字地震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