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邵书龙 《天府新论》2012,(3):100-109
等级的身份规则是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分层和流动机制的重要变量,在历史绵延中已演化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凝结成民族深层的共识,成为传统社会结构下劳心与劳力分层的重要依据.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外在表现于阶级阶层的多元划分,其内里则可能承袭了等级的分层模式下文化分层与代际流动之间的不稳定平衡.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迈出了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重要步伐。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职业分化;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明显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户籍身份制度面临变迁,三元社会结构出现雏形。实现社会生活契约化,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消解传统身份文化的禁锢,打破传统身份体制;把契约理念和契约机制引入政治领域,逐步提高国家政权的民选层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大力开展契约文化建设,宣传契约理念,弘扬契约文明。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推进,迈出了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重要步伐。社会分层结构的重大变迁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农民职业分化;工人队伍迅速膨胀;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明显扩大;私营企业主阶层的兴起;户籍身份制度面临变迁,三元社会结构出现雏形。实现社会生活契约化,需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彻底消解传统身份文化的禁锢,打破传统身份体制;把契约理念和契约机制引入政治领域,逐步提高国家政权的民选层次;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大力开展契约文化建设,宣传契约理念,弘扬契约文明。  相似文献   

5.
文化视域中的阶级与阶层——布迪厄的阶级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当今社会学领域内,布迪厄强调文化作用的阶级理论占据着重要且独特的位置,其观点超越了迄今为止任何阶级与阶层理论。与以经济及职业结构为主要依据的各种传统理论不同的是,他将阶级与阶层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究。他赋予文化以特殊的意义,认为它受到阶级的决定性影响并和经济资本一样,凝结着社会的不平等。布迪厄的文化阶级理论,不仅对社会学实现文化的转向做出了独特贡献,而且也对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秩序、社会等级的形成机制,揭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过程,进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都具有深刻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清末废科举、兴学堂等一系列教育制度改革背景下,地方士绅阶层的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相应的流动、分化,基层士绅为谋取新的社会职业出路,或主动或被动地被纳入新的教育制度体系之中,而此种纳入又使新式学堂不可避免地染上了浓重的旧式色彩,呈现明显的新旧杂糅特点。随着学务行政机构的设立以及新式学堂大量建立,因办学务而产生了新的社会权力资源,使得新旧权力者通过新的教育学制进行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进而呈现清末教育制度改革中地方乡绅阶层发生比较大的权力转移。清末教育改革开始打破了传统的身份等级秩序通过科举制的流动模式,自此知识分子读书不再单纯是为了跨越等级完成身份的变迁,还具有了新的职业选择的功能,而这种新的职业流动与分化事实上推动了传统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为后来民国时期新型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提供了政治与教育基础。这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在如何体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鉴于社会分层结构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以社会分层结构为维度考察中国社会转型和结构变迁。社会分层结构在渐进式市场转型的背景下,以政府和市场为运行的双重动力机制,通过利益群体的博弈和竞争,使得阶层分化呈现出阶层化与碎片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红英 《理论界》2010,(4):35-36
社会分层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不同于马克思的二元分析法,韦伯的阶级分析为我们提供了多维分析的视角。韦伯则认为阶级的核心是市场能力,它决定人们的市场地位并进而决定人们的阶级地位。本文以韦伯原著为依据,从韦伯多元主义阶级模型出发,探讨共同体内部权力分配的机制;并结合中国现实,探讨转型期的中国在结构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双重影响下,社会分层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对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之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强 《东南学术》2000,(2):12-17
一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 ,现代化必然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或者说 ,社会分层结构、群体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同步的。今天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已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分层结构。那么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 ,中国大陆社会分层的演变究竟是会类同于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发生的变化呢?还是会因国情之不同 ,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分层结构?让我们先简述一下欧美发达国家社会分层结构演变的历程。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传统的贵族与平民的身份制度演变为雇主与雇员的阶级分层制度。由传统的身份分层制向…  相似文献   

10.
阶层结构变迁是当代社会转型的明显标志,针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急速变迁,社会学家从不同视野出发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和结论。从地位一致性和阶层结构化的关系出发,依据东北地区调查资料可以获得上层定型化、中层碎片化、下层凝固化的理论观点,地位维度的变化体现了阶层结构变迁的深层机制,体现了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转型的非均衡性和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因此,应当从不同阶层成员的具体利益出发,通过合理社会流动机制的建构,形成一个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公正、合理、开放的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变迁是衡量社会运行的动态指标 ,作为结构性变迁的社会转型是中国当前社会阶层分化组合的重要隐性背景。社会阶层大分化与新组合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急剧分化 ,旧有的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变得相对滞后 ,本文在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基础上介入一种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 ,将中国阶层划分为精英阶层、中产阶层、一般阶层和渐进阶层 ,并力图在中产阶层基础上阐述一种新的社会结构整合机制 ,以协调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分层领域里,存在着两大传统或两种理论模式,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层理论和韦伯的阶层分层理论,这两种分层模式的区别在新马克思主义和新韦伯主义那里虽然变得模糊起来,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仍然存在。在我国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也面临着由传统的阶级分层向现代阶层分层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唐亚林  郭林 《学术界》2006,(4):61-68
本文从治理的视角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治理模式进行了考察。在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论文以社会经济制度变迁而引发的阶级关系新变化为主线,以党和国家重要文献对不同阶段各阶级与阶层政治地位的定位为依据,将新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变迁过程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即阶级统治模式阶段、过渡阶段和阶层共治模式阶段,并从治理主体、组织载体、实现机制等方面对这三个阶段的国家治理主导模式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士人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阶层。士人阶层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和阶级结构特点孕育出了独特的士人文化。自魏晋以来 ,士人与中国绘画艺术相结合 ,形成了中国绘画独特的审美倾向 ,并逐渐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本文试图分析形成士人阶层和士人文化的中国教育制度和阶级、阶层结构 ,并进一步阐明中国绘画独特审美风格后面所存在的社会结构因素。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是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在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及应对策略分析尚欠深入。在唯物史观视域下,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以多学科交叉为学理支撑,从合理配置经济资源,缩小贫富差距;强化教育公平,有序推进社会合理流动;培植社会中间阶层,扶助弱势边缘群体;构建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弱化等级观念,高扬锐意拼搏精神等方面,深度廓清了有效化解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围绕着性别与阶级建构议题,本文利用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中女性阶级位置与阶级意识的获得.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客观阶级位置获得受到来自自身与配偶阶级位置的双重影响,主观阶级位置则强烈表现为对丈夫阶级位置的依附,但是在阶级意识方面,女性表现出自主性的回归.研究结果同时表明,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将阶级超越性别之上,忽视性别机制在社会分层体系中的作用显然不利于更深入的揭示社会分层体系的建构;而另一方面,女性主义者则在对传统分层理论的批判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将女性的阶级位置获得完全剥离家庭与配偶的影响,这种社会关系的"脱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7.
统合:透视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的新框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迁,延续了几千年的超稳定结构被消解了,渐渐地出现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结构形态,即初具现代化雏形的社会结构.在社会结构中,阶级阶层结构是最为核心的部分,对阶级阶层关系的研究应当是认识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巨大变迁的最佳切入点.面对学术界将阶级和阶层研究对立起来的问题,从中国的现状出发,把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统合在一起,用统合式的框架来透视和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级阶层关系,一些理论和现实问题可以得到较为恰当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呈现多元结构的特点,阶层具有结构性、阶级具有层级性,而学界往往忽视对于阶层与阶级概念的区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阶层流动频繁、社会分化迅速,阶层发展呈现出多元的跨界流动模型。本文通过选取公正原则,结合阶层固化的三种主导因素,推导出现代社会的几种阶层流动模型,并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学家中,有的人根本不承认阶级这种宏观的社会结构存在,有人则承认社会宏观结构,但是用阶层论代替阶级论。在否定对社会进行阶级划分的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要数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分层多维性。韦伯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关系并非经济分化的唯一原因,与此相反,这种关系对于产生阶级的各种市场关系起不了什么决定性作用。另外,阶级观念显得太狭隘,仅局限于经济范畴,他强调社会分层的多维性,提出了地位群体观念。二战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韦伯这种社会学说的影响。西方社会学的社会阶层是根据任何一种不平等现象或社会差别而将人们划分出的等级层次。具体说来,主要是以收入、职业、教育程度、影响力、生活水平等标准来划分阶层的。  相似文献   

20.
制度转型与社会分层模式变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分层模式变化与制度转型的关系。提出由于制度安排的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变迁背景下 ,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不仅受到经济机制逻辑的影响 ,而且还要受到政治、社会、群体利益、文化以及传统等各种逻辑的影响。制度环境和变革过程决定了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式变迁中 ,那些在变革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集团 ,在社会分层结构中仍然会处于主导地位。“再分配—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和现代化—功能主义的理论逻辑无法解释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