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肠造口定位吻合率为专科质量指标在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5月1日~11月30日设置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前的5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造口定位;将2017年12月1日~2018年6月30日设置专科护理质量指标后的6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适时进行专科质量指标监测。比较两组患者肠造口定位吻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造口定位吻合率由对照组的70. 9%提升至定位后的86. 1%,并发症发生率由25. 5%下降至9. 2%,两组造口定位吻合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将肠造口定位吻合率作为造口护理的专科质量指标,可以有效降低造口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实施肠造口俱乐部模式的健康教育并对其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全程参加健康教育俱乐部活动的患者143例,在肠造口俱乐部接受20次肠造口知识培训及7次学习实践活动的前后,采用肠造口相关知识问卷、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教育前患者的肠造口知识问卷及格率为47.6%,教育后及格率为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与教育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在教育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医学应对方式量表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提高(P<0.05)。结论肠造口俱乐部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帮助患者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健康行为,提高疾病应对能力以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术前造口定位对肠造口患者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CINAHL、Embase、Ovid Emcare、British Nursing Index,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1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2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造口定位可有效降低造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RR=0.38,95%CI(0.28,0.53),P<0.00001]、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发生率[RR=0.47,95%CI(0.29,0.75),P=0.002]、造口渗漏发生率[RR=0.20,95%CI(0.09,0.45),P<0.0001]、皮肤黏膜分离发生率[RR=0.28,95%CI(0.13,0.61),P=0.002]、造口回缩发生率[RR=0.50,95%CI(0.27,0.92),P=0.03]、造口狭窄发生率[RR=0.27,95%CI(0.10,0.72),P=0.009]、造口旁疝发生率[RR=0.23,95%CI(0.14,0.36),P<0.00001]、造口脱垂发生率[RR=0.38,95%CI(0.19,0.76),P=0.006]、造口出血发生率[RR=0.26,95%CI(0.08,0.78),P=0.02],但不能显著降低造口缺血发生率[RR=0.45,95%CI(0.15,1.38),P=0.16]及造口水肿发生率[RR=0.23,95%CI(0.00,28.52),P=0.55]。 结论:术前造口定位能有效降低肠造口患者造口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以及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造口渗漏、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回缩、造口狭窄、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出血发生率,但对于降低造口缺血及造口水肿发生率的证据不足。  相似文献   

4.
蔡玉莲  邓春宏   《护理与康复》2020,19(1):53-55
目的观察自制肠造口术前定位尺在结肠造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定位方法进行定位,观察组使用自制肠造口术前定位尺进行定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和患者对术前定位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术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对术前定位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制肠造口术前定位尺对结肠造口患者进行术前定位可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并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肠造口患者造口定位及造口护理的方法,减少老年患者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科行术前定位的肠造口患者60例,术前由造13治疗师、床位医师、护士、患者共同参与造13定位,急诊手术由手术医师进行;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进行造13护理,预防和治疗造VI并发症。结果:本组术前定位的肠造口患者术后发生皮肤黏膜分离11例,造口周围炎14例,造口回缩6例,造口旁疝4例,造口脱垂1例。结论:术前造13定位使患者更容易接纳造口的存在,主动参与造口的护理,促进了护患关系,减少了造口患者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术前仿真造口体验改善造口术后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降低相关并发症的效果,为老年直肠癌造口术后护理提供依据。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拟行肠造口术的12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机产生随机序列号,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6)。观察组术前3 d佩戴仿真造口进行体验,对照组常规术前佩戴造口袋,术后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和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均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5.56%、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4.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采用仿真造口体验,可有效改善其自我护理能力,降低术后造口及造口旁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肠造口术前定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减少肠造口并发症,便于自行护理,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术前一天由造口治疗师和患者共同参与造口定位。结果患者减轻对肠造口的不良心理;术后造口位置佳,无因造口位置不良而引起的并发症;造口位置便于患者自行护理。结论造口术前定位可加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减轻术前不良心理;减少造口并发症;患者易于护理造口,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闫金英  徐征  赵杰  谷洪涛 《全科护理》2021,19(24):3447-3449
目的:探讨影响肠造口病人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因素.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病房收治的肠造口病人354例,根据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造口周围皮肤并发症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造口定位是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可解释变异的10.8%.结论:肠造口病人术前应由造口治疗师进行造口定位,尽可能地减少早期造口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造口病人的舒适度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造口评分表在肠造口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肠造口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造口评分表,比较2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出院后1个月的DET评分低于对照组,SF-36各项内容评分高于对照组,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5%)低于对照组(4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造口评分表应用于肠造口患者的护理中,可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朱蓓  魏青  王永媛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2):1094-1096
目的探讨术前造口定位对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73例低位直肠癌行Miles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观察组由造口治疗师、手术医生与患者共同参与进行术前造口定位,对照组由手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进行造口定位。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造口适应水平及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术前造口定位能提高肠造口患者对造口的适应水平,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以"提高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为主题,分析相关因素,制定对策并加以实施,经由效果确认并结合临床实际制定标准化流程以便持续改进.结果 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由13.3%升至56.7%(目标值53.5%)(P<0.05),另外,品管后患儿在便秘、并发症等方面较品管前有所改善,QC团队的品管能力综合评分由品管前(19.50±4.116)分提高到品管后的(24.20±4.158)分(P<0.05).结论 开展QCC提高了漏斗胸术后患儿早期下床活动依从性,减少便秘,促进患儿术后康复,改善护理服务品质,不仅提升了护理质量,更有益于护理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改善或解决创伤中心手术室手术量失衡现象,提高创伤中心手术室日均使用率。方法成立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eircle,QCC)活动小组,于2013年11月起按"PDCA"步骤实施QCC活动,并对实施后的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和总结。同时要求圈成员对QCC实施前后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参与度与品管执行力5个方面进行打分,用于比较活动前后成长情况。结果通过柏拉图二八定律得出创伤中心手术室日均使用率降低的三大原因,即手术室排班时间不合理、消毒供应中心器械灭菌时间不合理、供应室植入物器械进院灭菌时间不合理;开展QCC活动后,三者的目标达成率依次为243%、156%、125%。圈员在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参与度和品管执行力与实施前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QCC活动不仅提高了创伤中心手术室日均使用率,同时也提高了手术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在降低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痰痂形成风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呼吸科成立QCC活动小组,确定主题为"降低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痰痂形成风险",按活动步骤进行要因分析,针对原因拟定改进对策并实施,比较活动前后呼吸道管理的落实情况及圈员工作能力。结果实施QCC活动后,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呼吸道管理落实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实施前(均P0.05),目标达成率为104%,进步率为67.2%,圈员工作能力提高。结论开展QCC活动可降低气管切开脱机锻炼患者的痰痂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适时护理干预对肠造口患者皮肤问题、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肠造口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适时护理,比较两组术后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发生率;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AS)、造口患者自我效能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评定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造口周围皮肤疼痛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造口周围皮肤问题及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1周、2周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3个月,观察组自我效能量表评分、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肠造口患者临床干预中采用适时护理可减少肠造口相关皮肤问题发生率,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自我护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升护士压疮评估准确性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升护士压疮评估准确性"的主题,活动前调查护士压疮评估的准确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压疮评估准确率明显优于活动前,圈能力得分明显高于活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提升了护士的团队综合能力,并形成了一套压疮测量及评估的流程图及指导手册。结论品管圈活动有效提升了护士的压疮评估能力及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6.
王利娟  魏素花 《护理学报》2019,26(21):14-17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于2017年12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查找分析计量孕产妇阴道分娩产时出血失准率的原因并进行改进,对比分析实施前、后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时出血计量的准确率由实施品管圈活动前的62.0%提高到实施后的9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标达成率为132.9%。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了阴道分娩产时出血计量准确率,以及全体圈员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7.
梁红宽  罗蔼  宋瑜  肖东 《护理学报》2021,28(1):9-12
目的 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患者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传感器非预期更换率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于2019年7月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查找分析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传感器非预期更换的原因,确定改善重点,设定目标值,拟定对策实施,对比分析品管圈实施前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传感器非预期更换率的差异。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传感器非预期更换率为5.1%低于活动前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目标达成率为125.2%。结论 实施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传感器非预期更换有明显成效,提高了全体圈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C)在提高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PDCA循环实施前)、2019年6月至2019年10月(PDCA循环实施中)、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PDCA循环实施后)全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通过QCC分析其合格率低的原因,确定改善重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分析影响全血采集不足量的主要因素,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改善前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评价本品管圈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改善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由原来的1.50%降到0.67%,下降幅度达0.83%。改善前后比较,献血反应和采血不畅2项指标有差异(P<0.05)。活动后的达标率为108%,达到了预期目标。圈员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凝聚力都有一定程度提高。结论本次品管圈活动降低全血采集不足量发生率,减少血液报废,保证了血液质量,提高血液采集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的效果。方法 2013年8-10月,应用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查找分析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并实施。结果实行品管圈活动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由33.33%下降至8.33%,小组成员在责任心、自信心、积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品管圈手法掌握程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胃管患者鼻部皮肤受损率的实践中效果显著,还使得团队合作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