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道路》是海外研究中国现代史的一部经典著作,初版于1971年。它本是马克·塞尔登(MarkSelden)先生的博士论文,在已故美国中国学泰斗费正清先生的大力支持下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因此,塞尔登先生一举成名。70年代以来,海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和当代中国问题的学者,以及主修这些课程的学生,大抵都接触或通读过这本书。“延安道路”成为海外中国学界广泛通行的一个专有名词。相信国内中国现代史学界及相关学科的很多同行对此书是早闻其名而欲一睹为快的。此书初版在70年代,问世时就已得到学界的喝彩。《中国季刊》《亚…  相似文献   

2.
一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一度泛滥的同时,吐尔贡·阿勒玛斯在新疆抛出了被称为用“历唯史物主义”的观点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写作的三本“历史著作”(《维吾尔人》、《匈奴简史》、《维吾尔古代文学》)。这三本书打着研究历史的幌子,怀着卑鄙的政治目的,大肆鼓吹民族分裂主义。尽管这三本书并没有什么新的货色,不过是三、四十年代已  相似文献   

3.
上好人生第一课去年9月的一天,一群叽叽喳喳刚入学的孩子被我带进学校大大的图书室,很随便地围坐在地板上,开始了他们人生的第一节日记课。我面带微笑走向孩子,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我转身信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美人鱼》的故事。“孩子们”,我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孩子们听了眼睛一亮。我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位小朋友立即站起来,神气十足地说:“我家的小狗豆豆,今年半岁,小鼻子,小眼儿,小嘴…  相似文献   

4.
“人学理论与历史”是北京市社会科学“九五”规划中的重要项目,是人学学科建设的重点工程。它的最终成果是三本书:《人学原理》、《西方人学观念史》和《中国人学思想史》。人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过去是没有的,它的出现缘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在讨论过程里,人们逐渐意识到人学学科建设的必要。从那以后,出版了多种专著,如《人学原理》、《西方人学思想史》、《中国人学思想史》、《世界人学思想史》等,论文就更多了,但是把人学原理和人学思想史结合起来作整体研究,上述著作则是人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为什么要这…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位被选出来的政府官员,给《寂静的春天》作序有一种自卑的感觉,因为它是一座丰 碑,它为思想的力量比政治家的力量更强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 1962年,当《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出版时,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在一些城 市,尤其是洛杉矶,烟雾已经成为一些事件的起因,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还没有对公众的健康 构成太大的威胁。《寂静的春天》犹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用它深切的感受、全面的研究和 雄辩的论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 在还没有开始。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研究鱼类和野生资源的海洋生物学家,所以,你也就不必为本书和它的作 者受到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的抵制而感到吃惊。大多数化工公司企图禁止《寂静的春天》 的发行。当它的片段在《纽约人》中出现时,马上有一群人指责书的作者卡逊是歇斯底里的 、极端的。即使现在,当向那些以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的人问起此类问题时,你依然能 够听见这种谩骂。当这本书开始广为传诵时,反抗的力量曾是很可怕的。 对蕾切尔·卡逊的攻击绝对比得上当年出版《物种起源》时对达尔文的攻击。  相似文献   

6.
术术 《学子》2004,(12):65-65
目前,笑星姜昆带着一本《笑星的爱》亮相北京王府井书店,这是他在《笑面人生》、《自我调侃》之后推出的第三本书。姜昆笑称这本书是“小人儿书”或者叫“连环画”,因为自己主要是为书中的图片撰写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余丹 《广西教育》2012,(32):68-68
《十封信——写给胆敢教书的人》是我在大学时代买的一本书,其作者保罗·弗雷勒是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曾获得“夸美纽斯奖章”,被誉为“巴西教育改革中的格瓦拉”。他的这本书以书信体为叙述方式,具有直指人心的辩驳效用。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案头有一本书,它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书名:《教育的智慧》。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名言集,收集了许多教师们耳热能详的教育名言,我经常去品味这些“智慧”,却发现这本书称为“教育智慧的结晶”更为合适些,因为智慧是动态的、过程性的东西,而名言却是时代的产物,在它的背后是深深的时代印记,不一定适合今天的教育。所以,要让“教育智慧的结晶”重新成为“智慧”,需要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上重新解读这些名言。  相似文献   

9.
古滕客 《今日教育》2012,(7):105-105
作为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讲完《论语》《庄子》,趣品完人生之后,又开始重温古诗词。在《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这本书中.于丹以“明月”“清风”等古诗词常见意象为线索.结合当代中国人生存现状及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人文风格,对中国古诗词意象、风骨、内涵、感悟进行鉴赏解读。  相似文献   

10.
吉辛说有一些值得为之早起而读它的书,这样的书帮助我们忘却周围随处都有的无聊或恶意的闲谈.并且教我们对“有这样好的人在其中的”世界寓予希望。《甘地自传》于我无疑就是这样一本书。并且。照孟子所言。人在夜里荡涤白日所为后静息下来的心灵,以及他在天刚亮时所接触到的平旦之气都是清明的。那么,以一种清明如洗的心境去读一本书,不啻也是给这本书一种它应得的尊敬。反过来.这本书又助一个人开始新的一天.使他的清明之气也许在整个白昼的纷扰喧嚣中不会丧失太多。所以,甘地每日必早起赤足诵读《薄伽梵歌》,这种简单的日课其实极含深意。《甘地自传》的风格朴素无华,这使我想到,如果作者到了毫不考虑文字、风格的时候,一定是他感觉最接近真理的时候。这时候他只是努力想把这真理说出来,使这真理象对他呈现一样对我们呈现。我读托尔斯泰的《复活》时也有这种感觉,这位老人好象只是在说:“人啊,我爱你们,你们怎么竟会不明白如此简单明了的真理呢?”  相似文献   

11.
刚刚人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图书馆.随意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老师的背后是一排排的整架图书。“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好!”孩子们答道。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老师讲完故事说:“孩子们,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  相似文献   

12.
《一个被称做“它”的孩子》作者:犤美犦戴夫·佩尔泽定价:16.00元《迷失的男孩》作者:犤美犦戴夫·佩尔泽定价:25.00元南海出版公司出版心灵最容易在受到创伤后迷失方向,此刻我们最需要一盏指引前途的明灯,作家戴夫·佩尔泽的书就是这样的明灯。《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和《迷失的男孩》,这两本书连同《一个名叫戴夫的男人》构成了他的自传体三部曲,被普遍称誉为“最激励人的书”,事实上三部曲确实帮助千万人重新获得了生活的信心。《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本书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孩子吃尽千辛万苦逃离苦海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陈万清 《江西教育》2005,(10):46-47
我读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的感受比较独特:其一,这是一本“手记”,不同于同时读的其他一些理论性很强的专著,读这本书可以放松心情;其二,这是唯一让我眼角湿润了几次的书,在这个“呼唤真情”的年代,又是快不惑之年的人,我真的已经很少有什么泪水了;其三,这本书常常让我读着  相似文献   

14.
从1998年《作家》第7期推出“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到1999年卫慧长篇小说《上海宝贝》的出版 ,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已构成一个不小的群落 ,她们以一种集体性的狂欢和扮酷式的颓废姿态 ,在文坛上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无独有偶 ,文坛上还有另一个“70年代后”男作家群体 ,他们写作的文体、终极关系、阅读经验、写作背景与前者迥然不同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试对这一独特现象作一解读。一这些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包括卫慧、棉棉、周洁茹、戴来、潘向黎、冯晓颖、乔叶、叶倾城等一群年轻而前卫的女孩子 ,…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你要么不喜欢,要么就特别特别喜欢。在我看来,《红楼梦》的魔力,其实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魅力。无论我们的生活多么现代化.中国人的心灵都永远是“中国的”。中国人从这本书中,品味到了美、幸福和浪漫,它永远是现世生活里的精神栖息地。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曾在1964年写过一本书,正题为《单面人》,副题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研究》.在这本书中,主要阐述了他的单面社会理论.他认为,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富裕社会,但它是一个畸型的单面社会.人们的物质享受得到满足之后,持异议和抗议的理由就似乎被消除,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思维能力,人就变成了由物支配的消极的工具.这样的社会就成了单面社会,人就变成了单面人.这本书所阐述的观点,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影响很大,特别在60年代的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他们曾奉为“行动的指南”,政治信仰的“圣经”.马尔库塞本人连同马克思和毛泽东一起被称为“三M”(Marx、Mao、Marecuse).当然,马尔库塞在书中对现代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是,他提出的问题和提供的新材料,对我们认识和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由于本书是一部“社会批判”的哲学论著,比较艰深、晦涩,十分难读.下面结合”单面人”中的论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不对之处,请同行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7.
人生第一课     
这是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  刚刚入园的儿童被老师带进幼儿园的图书馆,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他们的人生第一课。  一位幼儿园图书馆的老师微笑着走进来,她的背后是整架整架的图书。  “孩子们,我来给你们讲个故事好不好 ?”  “好 !”孩子们答道。  于是老师从书架上抽下一本书,讲了一个很浅显的童话。  “孩子们,”老师讲完故事后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中,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  老师停顿了一下,接着问:“哪一位小朋友也能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  一位小朋友立即…  相似文献   

18.
英国《卫报》近来评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因为我们现在居住的地球似乎已经变成了“塑料星球”,土地、河流、高山、海洋……塑料袋无所不在。直到有一天,我们都已离去,这些家伙仍然占据着地球,因为它们是“永生”的。该报称,蟑螂曾被誉为顽强生命力的象征,但是自从塑料袋出现后,它甚至超越了蟑螂,将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后一个见证——相信它会带着人类历史进入下一个冰河时期。塑料“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从70年代起,塑料袋垄断了欧美超市购物袋的市场。现在仅英国每年就要使用80亿个塑…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80年代的热门学科,大量的美学译著隆重推出。其中一本书名为《艺术及其对象》,作者为美国人理查德·乌尔海姆,译者是傅志强和钱岗南。这本译著很奇怪,它没有前言后记,也没有作者介绍。此书推出后也未引起美学界的任何注意。翻阅1991年的《哲学译丛》,第四期刊有英国学者卜米森《英国美学五十年》~文,惊讶地发现理查德·乌尔海姆原来不是美国人,而是美国60年代一位重要美学家。P·米森评论说《艺术及其对象》一书无论其是否有持久的影响,它的确推进了英国美学的发展,即它进一步明确了这门学科与当时重要问题的关系。这种评…  相似文献   

20.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金玫瑰》)初译本刊行于五十年代后期,这本书曾经感动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金蔷薇》虽然是谈关于艺术创作的经验,但它给予我们的启示绝不仅仅是创作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一种生活哲学。刘小枫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重温(金蔷薇)》中写道:“《金玫瑰》不是创作经验谈,而是生活的启迪,是充满了怕和爱的生活本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